传统的陶瓷制作工序有72道之多,如今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工作岗位的细化,陶瓷的制作工序已经简化了很多。即便如此,依然不简单。
一、拉坯、印坯/注浆
拉坯为手工制作工艺,每一个坯胎都是靠拉坯师傅手工拉成,所以胎体的薄厚和大小很难达到一模一样,且制作周期比较长。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注浆则为批量化生产模式,产出量由模具的数量决定,每个模具注浆后需一段时间,待泥浆干后才能脱模。
二、利坯
待泥胎晾干便可开始利坯。
利坯又叫修胚,是手工成型的第二步,也是精成型的过程。和手拉坯一样,利坯也是在轮车上完成,坯体在旋转的过程中,用特制的金属刀具(利坯刀)对坯体进行精修。远远看去,有点像在高速的电轮上打磨刀具,只是飞溅出来的不是火花,而的粉尘
三、晒坯
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最好是自然风干,不宜太阳曝晒。
四、胎体刻花、绘画
一般在胎体上绘画均为青花、釉里红等,由于泥胎的吸水性很强,所以釉下彩的绘画一般需有多年经验的画师才能驾驭。
此类在泥胎上绘画的工艺称之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五、施釉
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现在大多用机器喷油,也有部分民间工匠依然采用传统的吹釉方法)。
六、晾釉
施釉后的泥胎需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晾干后即可进入窑炉烧制。
七、满窑、烧窑
烧窑先要满窑,满字多传神,把窑装满。现代的窑炉,是一层层把待烧的器物码好,再整体推进窑炉,对体力上已经没有特别的要求。
古代满窑却完全不同,因为坯要放在圆柱形的匣钵里,匣钵是一个一个往上累,匣钵加上坯体的重量不轻,越往上越要力气,古代的大窑炉还要爬得很高。
八、彩绘/贴花
除青花外,大多陶瓷绘画均为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贴花为一种批量生产陶瓷的现代化工艺,花纸制作出来后,以水为粘合剂将其贴到已经烧成瓷器的釉面上,再经过窑炉烤花,便可得到不掉色不褪色耐高温的彩绘陶瓷产品。
陶瓷的制作工序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粗略的把几个比较重要的步骤展现出来。
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有很多小的细节和步骤都是不能少的,比如补水、多次晾干、打磨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在制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可进入布谷陶瓷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