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
行驶在矿山便道不久,我们在宜兴的丁蜀镇郊外找到了曾经名噪一时的紫砂矿山——龙山。说是紫砂矿山其实已经名不副实了,闯入眼帘的是一汪碧幽幽的湖水,倒映着四周已经满目疮痍的残山。据说,湖水下面就淹没着曾经富含紫砂的矿坑。如今的人们只能在周围寻觅一些散落在地面的紫砂矿石碎片,用来生产一些粗糙的缸瓮器皿。同去的是宜兴紫砂壶大师汪寅仙,她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作为紫砂艺人所了解和见证的紫砂历史:
明代,因茶而生
供春、时大彬、邵大亨……这是紫砂历史上的座座丰碑,岁月的沧桑洗练出众多紫砂大师的极致工艺。提及紫砂壶,依然是人们意识中的一种主流。始于明,盛于清的紫砂工艺,最初是因茶而诞生的,文人墨客在浅饮轻酌之中成就了紫砂的精魂,也成就了紫砂壶在这个舞台上的流光异彩。
文人的参与洗却了紫砂的缸瓦土气,从明代四大家唐寅、文征明、蓝、沈周到清代的董其昌、陈曼生和当时艺人的合作佳话,到刘海粟、韩美林和冯其庸在当代紫砂大师的作品上挥毫泼墨、精雕细琢。正是文化一点一滴的熏染浸润,提升了紫砂壶的工艺价值,也烘托出历代大师那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的传世之作。
如今的紫砂壶依然是为茶而生,为茶而盛。壶,含孕了氤氲茶香,茶,温润了紫砂亚光,一把经过了茶的滋养和呵护的紫砂壶,通体散发着一种高贵与祥和的亚光色,和那些被置于案头、束之高阁而顶礼膜拜的壶相比,少了一些生涩,多了几分亲切,这也是众多紫砂大师共同的感觉:壶,是拿来用的,茶能养壶,壶也衬茶,而且,一个紫砂茶壶只能泡一种茶叶。经过一段时间茶的滋养,紫砂壶才能表现出“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的状态,也只有和茶的生死相依,壶才能真正绽放自己的高雅,这也是紫砂壶延续自己生命力的唯一理由。
紫砂如京戏
宜兴的历史是伴随着紫砂的历史而存在并生动的。谈到紫砂壶,和我们参观矿山时候的凝重截然不同,汪寅仙的表情一下子生动起来。她用国粹京剧的角色分类作比,历数了紫砂的各大门派:作壶的技法有如京剧的唱、做、念、打,文官落轿,武生驭马。再比如京剧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一样,紫砂壶也有不同的门类、各自的特色及代表人物。从年代上来讲,近代宜兴有著名的七大艺人, 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
他们的作品从传统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素净的光货,造型简洁,壶体质朴淡雅,基本是没有雕饰的天然光滑线条,这一类的代表人物是顾景舟,他的代表作有僧帽壶、汉云壶、雪华壶等。顾景舟之后光货的代表人物是现在他的嫡传弟子周桂珍。
雕塑状的花货,以造型见长,花鸟虫鱼尽揽壶上,原来的老艺人有朱可心(汪寅仙的老师)和蒋蓉,朱可心做的花货范围比较广,取材于自然生物又有提炼和变化。蒋蓉的作品则倾向于象形和比较真实的自然物质。她的代表作是莲叶青蛙壶。
多面多棱的方货,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吴云根、潘持平,另外还有施小马,他们又有各自不同的传人。
带有花纹、字体的金文器(严格意义上说,这也是花货的一个衍生品种),这种类型不是很突出,王寅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但是他同时也兼作花货。
这些大师代表了紫砂历史的一个辉煌时代,他们之后是现代的几大名家:汪寅仙,周桂珍,谭泉海,吕尧臣、潘持平、顾绍培、储立之等人。
汪寅仙师从朱可心,将传统花货的工艺推向了又一个极致。紫砂壶的艺术效果体现在形、神、气、韵、精、功等几个方面,这一点在参观汪老师的个人藏品室的时候记者才有了深刻的感受:她的葡萄杯,嫩绿的叶子掩映着晶莹成串的葡萄,自然卷曲的藤蔓旁边跳动着两只栩栩如生的松鼠,动静之间,杯子便富有了灵动的生命;岁寒三友壶,壶身是苍翠有节的竹子,紧绕壶身的是充满生机的梅枝,壶盖则截取了一段苍劲有力的松树枝干……整个壶的和谐与丰富浑然一体,大气磅礴;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千禧壶,壶体的外形巧妙地揉和了1999和2000八个数字,标示着两个世纪的交替意义,匠心独运,巧妙非凡。
周桂珍的作品则代表了新的光货时代,光货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见证了手底功夫,它不若花货那样可以借助于外形的延伸来丰富自己。作为顾景舟的嫡传弟子,周桂珍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很多自己的创新,她可以严守绳墨,又可以不循成规,作品就多了一些成熟而又有个性的自由气息。她的代表作品有韵竹提梁壶,壶身扁圆鼓腹,拍打成饱满的外形,壶嘴是一段竹子,遒劲有力,提梁是光滑弧度的竹鞭,烘托了壶身的气度,壶体上的几片竹叶,简洁、清秀,提梁上的竹节布局错落有致,手感舒服、滑润。最让人称奇的是她的六方井栏壶,冯其庸先生曾收藏一把,无意间提起沏满茶的壶盖时,居然连壶身一起提了起来,这种工细从外表是无法看出的,所谓“大匠不雕”,也就是这种气度了。另外还有集玉、水浪、之泉、追月、卧虎等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壶名,都代表了光货的“周桂珍时期”。
在谭泉海的陶艺轩工作室里,他的作品给人的又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谭泉海在1958年曾师从任淦庭学习陶刻工艺,所以他的作品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以镌刻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凝练于紫砂陶上,这不仅需要书画和紫砂造型的双重造诣,还要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腕力功夫。谭老师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千寿千禧世纪瑞祥双耳凤头瓶”,这件作品的奇绝之处在于瓶体上雕刻的一千个不同体的寿字。另外还有2003年参加中法文化交流的“兰亭雅集美人瓶”,并在2005年与当代著名书法大师范曾合作创作了20余把紫砂壶,收藏于“范曾艺苑”。紫砂的高雅和艺术底
蕴是与文化的联姻密不可分的,谭泉海走的路就是这样一个方向。
花开千朵别样红,就象汪寅仙老师说的一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有不同的倾向和选择,紫砂的发展也必然会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繁荣而枝繁叶茂。
紫砂钱途
说到紫砂的经济效益,几位大师的观点不谋而合,那就是,近代紫砂真正繁荣起来是从香港和台湾开始的。大概在70年代左右,相对于大陆来讲,台湾的经济已经非常发达了,当地茶叶市场的繁荣促使了紫砂壶在台湾的崭露头角。台湾的嗜茶者有八百万之众,喜欢和参加集壶者竟达二十万人之多。而且每个县多成立“紫砂协会”。有的地方每年还举办“斗壶比赛”,比谁藏得多,比谁收藏的名壶好,这一举动随即带动了茶文化比较兴盛的东南亚一带地区。谈到这里,谭泉海大师感触颇多,“我自己的这种经济意识也可以说是从那个时候觉醒的,最初我的作品是通过香港四大公司开始走出去的,那时候他们来我这里以每把200到700元左右的价格收走,然后到了香港和台湾地区以2000到20000元左右拍卖,这也是事后我了解到的,但是即使这样,我们的紫砂行业还是应该感谢他们,带给紫砂兴旺的一个切入点。”
在紫砂的拍卖收藏历程中,已经故去大师的手笔几度让人瞠目结舌,现代紫砂大师的作品拍卖价也是一路飚升,让藏家热血沸腾:
2003年,紫砂大师顾景舟和著名书画家江寒汀、吴湖帆合作的作品“石瓢壶”在台湾拍出10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
2004年9月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精品拍卖会”上,师承名师吴云根的吕尧臣大师,其作品“小石冷泉”壶,以60万元的“天价”一拍成功。他独创的“吕氏绞泥”技艺也随之引发了紫砂界的“尧臣现象”。
而周桂珍的作品均价也已经达到了十几万元人民币,汪寅仙的作品最高价目前也已经拍到了三十多万元。而且由于古壶和旧壶的造假现象,藏家开始把更多的投资集中在当代一些有潜力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上,在未来,这种收藏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趋势。
矿藏告罄
紫砂矿泥又叫五色土,有紫泥、红泥、青泥、红棕泥、本山绿泥五种主要矿土,而且这五种基色土还可以按不同比例配制成多种泥色,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矿藏量来讲,宜兴的紫砂矿都是得天独厚的,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富贵土”。但是这种矿藏的好时光已是昨日黄花,不复往日的辉煌。
看了汪老师带我们去的昔日黄龙山,着实令人扼腕。触目所见尽是苍凉:被湖水淹没了的矿坑、长满了杂草的出矿轨道、已经被政府炸毁封闭的采矿口都已经无法见证宜兴紫砂的王者地位,但是却预示了紫砂身价的必然增长趋势。
从矿山回来,汪寅仙带我们去看了她的储藏室,十平米见方的一个小房间里,用袋子装好的紫砂矿石从地面堆到了屋顶,“虽然不多,但这些泥足够我自己用到老了, 现在市场上交易的紫砂矿石质量已经远不及以前我们保留下来的,但是价格和原来相比却翻番地长,从最初的每吨两百多块长到了现在的每吨七百多块甚至更高。一些成批量生产的紫砂茶具、日用品有不同层次的原料需求,也就促成了当前掺杂了化学物质的紫砂矿泥流通使用,但是从收藏和使用者的健康角度来说,紫砂壶还是要选用等级比较高一些的矿泥来做,才能对得起那些藏家,也才能保证紫砂壶的品质和传世的生命力。”汪寅仙对于矿藏的流失和濒临灭绝深表遗憾的同时也对紫砂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因为紫砂主要是用于做茶壶和一些体积适中的装饰摆件,对矿泥的消耗量不会太大,而且,大家手里都有一定的储备,用上几十年应该问题不大,在这一点上,政府也是有计划的,目前封闭采矿口是一个很有效的保护措施。去年在江苏省举行的工艺美术大师会议上,就有这样一种说法,宜兴还有除了黄龙山之外的紫砂矿藏,但是现在政府对外不公开,所有与会的领导人都对此闭口不谈,参加会议的各位大师对此都讳莫如深,具体情况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既然有此说法,就不是空穴来风,我个人认为,紫砂的发展还是大有前途的。”
辉煌前景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见到了几个紫砂工艺的下一辈接班人,有周桂珍的儿子高振宇,留日学者,除了继承母亲的紫砂工艺之外,在现代陶瓷方面也造诣颇深,其作品还在国际上受到一致好评,在日本所向披靡,受到许多藏家的追捧。汪寅仙的儿子姚志源,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的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雕塑、前卫陶艺及相关艺术的精华,侧重于和生活的紧密结合,顺应"工艺品日用化,日用品工艺化"的潮流,在作品中大胆采用多种色彩搭配的选题,美而不艳,丽而不俗。谭泉海的女儿谭晓燕、谭晓泉,她们姐妹创作的汉风壶、行云、流水、花翎、鱼跃都传承了谭泉海的镌刻风格又有自己学院派的个性,在宜兴紫砂厂原址的一个紫砂商场中,她们作品的标价都在10000元以上。
这一代人的紫砂工艺,走的是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由于受到了系统的现代教育,容易接受外来新鲜事物,创新变革多过传承吸收,不再拘泥于门派和风格的束缚。他们揉和多种益于自己作品生长的东西,向更多的空白领域进军,延续了紫砂完整的发展历史,丰富了紫砂王国的物种元素,就如汪寅仙所说:“下一个十年,他们,必然创造紫砂工艺的又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