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法门寺唐代宫廷茶具综述


陕西法门寺唐代宫廷茶具综述

  一、前言

   陕西扶凤县北法门寺是著名古刹,皇家寺院,创建于东汉,昌盛
于唐代。寺内有一座珍藏释迎牟尼真身玉骨舍利的十三层八角砖培。
 
  19872月,在重建塌毁的“真身宝塔”时,发现塔基下有座用
坚石修建的秘密地宫,内有金银器、陶瓷器、琉璃器、石雕、丝绸、
服饰古文物600余件,并有物账石碑。是晚唐咸通十五年(874),由
懿宗、僖宗封藏于法门寺以供幸佛骨的稀世之宝,距今1114年重展雄
姿,被誉为继我国西安发现秦代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奇迹”。
 
  这批古文物分藏在地宫前、中,后三室,一套金银茶具摆放在官
室,可见大唐帝王崇尚品茗和对茶文化的珍视及对供佛的虔诚。系列
茶具,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展现了唐代灿烂的茶文化史实,引起了
考占、史学、茶学界的浓厚兴趣,纷纷前往考察与研究。
 
  二、僖宗封藏古茶具的时代背景与目的。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繁荣昌盛的时代,尤其是
中唐以前,疆域辽阔,民族和睦,天下安宁,民富国强。是亚洲经济
、文化交流中心。“安史之乱”却是唐代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晚唐朝
廷昏聩,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火连年,灾荒频擎,生灵涂炭,由
衰弱走向上崩瓦解。
 
  唐代道、佛两教盛行。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有着长期的发展历
史。唐代假托创教者老于姓李,巧与皇室同姓,故尊为国教。高宗尊
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天宝七年(748),玄宗册封汉代道教创
始人张道陵为“太师”。中和四年(884)赐张道陵为“三天扶教大
法师”。因连连赐封,使道教得到空前发展,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
,融合了儒教思想,群众基础广泛,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很大。
武则天尤重佛教。会昌年间(841846),武宗为了打击佛教寺院经
济和僧侣势力膨胀,反佛灭寺。越二年,宣宗继位,又下令扶植,懿
宗、僖宗时佛教反占了优势,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是应该看到,由宪宗到僖宗五、六十年期间,是唐王朝由衰落
趋于瓦解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宦官擅权与藩镇割据相始终,中央
与地方官员骄奢淫逸,懿宗、僖宗更是贪婪奢靡的典型,因而皇权削
弱,皇帝的废立和生死都被宦官集团所操纵。穆宗、敬宗、文宗、武
宗、宣宗、懿宗、僖宗七代皇帝都由宦官所立。
 
  宗教是皇权的保护神,皇权又是宗教的庇护伞,两者相依为命。
懿字、僖宗把皇权寄托在宗教身上,企图利用宗教的力量来维护皇权
的稳定和巩固,所以系列茶具的设计与纹饰极力宣染富有浓厚的宗教
色彩,且秘藏于地宫供佛.祈求佛祖降福,以保安宁,这就是封藏系
列金银茶具的目的与愿望。
 
  三、出土金银茶具,标志着唐代茶文化博大精深
 
  唐僖宗封藏在法门寺金银茶具是皇家等级,质地精良,造型优异
,工艺先进,系列完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以前研究唐代茶文化多以陆羽经典著作《茶经》为标界,现在有
了这批茶具的出土,就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唐代茶
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的学者认为,从金银茶具的考证探索,唐代存在着两种茶文化
现象:一种是以文人、僧侣为主体的民间茶文化,一种是以皇室为主
体的宫廷茶文化。这两种茶文化精神内涵也有区别:前者崇尚自然、
俭朴,而后者崇尚奢华、繁缛。但两种茶文化共同体现了“和”、“
敬”精神,这无疑是正确的。从唐诗中也能够体察到唐代存在着宫廷
茶文化。
 
  但琉璃茶具始于唐代,这是一个新发现。金银编织工艺以前认为
到明代才达到娴熟的阶段,出土精美的主银丝编织茶具把这一工艺的
成熟期提前了八、九百年,这又是一个新发现。茶与佛教结缘,也表
现非常突出。晚唐出现“点茶”雏型。如此种种,都标志着唐代茶文
化源头和博大精深。
 
  四、几个具体问题的探讨
 
  (一)秘色瓷碗《茶经》不载,是否专用茶具?有的专家认为尚
待考证。但陆羽《茶经》四之器指出:“碗,越州上……越州瓷、岳
瓷皆青,育则益茶。”秘色瓷碗是唐代著名越窑烧制供奉宫廷的贡品
,臣庶不能用,故日“秘色”。“秘色”,亦即青色,“青则益茶”
。据《辞源》载,“秘”为“祕”的异体字。“秘“字可作“神”解
。秘色,即瓷器上的青色釉彩。秘色瓷专供朝廷。…唐代已有秘色瓷
。据此抄录两首晚唐诗供探讨:
 
  “秘色越器”诗 陆龟蒙
 
    九秋风露越窖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
斗遗杯。  《甫里集》卷12
 
  贡余秘色茶盏 徐夤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水
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偾。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
那堪中十分。 《全唐诗》卷710
 
  除《辞源》所载外,这两首诗把秘色瓷的产地、时间、质量、用
途描述得维妙维肖、淋漓尽致,谅可解除我们的疑团。
 
  (二)一些学者对晚唐出土的金银系列茶具叹为观止,同时对《
茶经》的完善性提出了怀疑。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茶经》是建
中元年(公元780)定稿付梓的,属中唐时期。而金银茶具是懿宗、
信宗在公元874年前几年制成的,属晚唐时期。时间相距90多年,此
其一。陆羽提出的茶具是就地取材,多以铜、铁、竹、木制成,体现
了他倡导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此其二。唐代初期,唐太宗汲取
隋朝灭亡的教训,确定“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
有余”的建国方针,从而为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玄宗登基前期,勤
于朝政,励情图治,改革时弊,广开言路,提倡节俭,诏令:“乘舆
服饰,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
前。”(《资治通鉴》卷210)并停减光禄寺、鸿胪寺、司农寺等年
杂物四百余万。(《唐六典》卷19)因而才开创了唐朝的全盛时期,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大发展时期。所以在中唐以前,不可能不惜耗费
大量民力物力财力来铸造金银豪华茶具。此其三。笔者认为金银茶具
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和当时社会政治、社会风气的产物。因此《茶经》
仍不愧为传世不朽的经典著作,决不因金银茶具的出现而逊色。
 
  (三)金银茶具选料名贵,匠心独具,造价高昂,象征着唐代文
化的辉煌成就。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唐朝廷奢靡虚华。勤俭兴,奢
侈败。懿宗是个不思进取,迷信佛教,“好音乐宴游”之徒;僖宗是
个昏庸无能之辈。他们“动辄千金费,日使万姓贫”,集豪华奢侈之
大成。咸通十四年(873)迎佛骨“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
昼夜不绝”。“宰相以下,竟施金帛,不可胜纪”(《资治通鉴》
252)而百姓饥寒交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故揭竿而起,终于导
致煌煌大唐的复灭。
 
  (四)金银茶具反映了唐代茶文化的阶段性。唐诗是一部史诗。
我查阅了浩瀚的《全唐诗》,发现初唐诗歌中,描述酒宴的俯拾即是
,而没有发现茶事诗,说明初唐饮茶尚处在山林寺院阶段。到盛唐时
期,发现盂浩然、王昌龄、李白、崔国辅、储光义、颜真卿、刘长卿
、钱起、杜甫、皇甫曾、皇甫冉、李华等人写的茶事诗。到中唐则与
日骤增,不胜枚举。凡茶的产地、采制、煮饮技艺、功效、茶集、茶
会、茶宴、茶德、贡茶、名茶、名水、品茗环境与情趣等等,无不涉
猎。但都属于清饮。到晚唐茶事诗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和突破,多
描述山野、泉旁、楼台亭阁、管弦伴饮。如崔迁在一首茶事爱情诗中
有“明眸渐开横秋水,手拨丝篁醉心起。台前隙坐推金筝,不语思量
梦中事”句。徐铉在《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一诗中有“亭台虚
静处,风月艳阳天。自可临泉石,何妨杂管弦”句等等。佐证由盛唐
、中唐的清饮阶段发展到晚唐古乐伴饮阶段,茶具也由朴质发展到豪
华,把品茗技艺推向高层次、高格调、高情趣的境界,因此我的结论
是:唐代茶饮是从山林寺院、皇宫富邸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比屋之
饮”的,其发展是有明显阶段性的。

 

Previous:

Next:

相关产品

Contact Us

地址:景德镇高新区昌南慧谷工业园B5-B栋手机:13307980997  电话0798857099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348976153@qq.com QQ:286604026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京ICP备2024096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