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习俗与茶具
瓷与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历史上,陶瓷文化与茶文化交相辉映,其中,饮茶习俗对茶具式样的影响十分明显。 《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荼(荼即指茶)而解。”可见茶早期主要为药用。秦汉之际,茶才开始作为饮料。为饮茶而配备专门的茶具则始于西汉,当时茶主要是供给王公贵族享用。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到了六朝,由于江南各地大量种植茶树,饮茶之风遍及各地,逐步形成了茶文化。 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唐时饮茶,是将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烘干,称“茶饼”或“饼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在锅里煎煮后再喝。当时的茶具十分繁杂,陆羽在《茶经》中就列举了共计28种茶具。当时瓷茶具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以北方邢窑生产的白瓷和南方越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双峰并峙的局面。邢窑类银、类雪,越窑如玉如冰,当时大众更喜欢白瓷,由于当时饮茶方式是煎茶,茶汤颜色发红,陆羽认为,“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茶圣的倡导,自然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从此青瓷茶具成为主流,并影响到以后数百年的茶具生产。 到了宋代,“斗茶”成为上流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游戏。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而黑瓷茶具,因为“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南北各窑均有生产。福建建窑的黑瓷茶具兔毫盏、鹧鸪斑、雨点釉以及深受日本收藏家器重的建窑曜变器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器。据称东京收藏的四只天目曜变器,保存在巨型保险箱中,每隔七年才公开展出一次,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自元代开始,喝茶的习惯又发生了根本变化,用沸水冲泡散形条茶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接受,这种喝茶方式简单便捷。因为没有了碾茶这道工序,直接冲泡也不需炙煮,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纷繁复杂的茶具。明代散茶大兴,饮茶方式和饮茶器皿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类精美陶瓷茶壶应运而生。这时候,宜兴紫砂茶具适时登上了茶具的大舞台。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外,最主要的,还是这种茶具适合泡茶。 与紫砂茶具同领时代风骚的,还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他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 清代的茶具式样,虽然没有大的改观,但随着康雍乾三朝瓷器生产高峰的到来,青花、粉彩、斗彩五彩纷呈,到了清末民初,浅绛瓷和新粉彩也各具风韵,正像现代的人们喜爱保温、晶莹透明、不洒不溢、便于携带的玻璃茶杯一样,茶具总是随着饮茶习俗的改变而变化,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