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紫砂大师---徐汉棠
徐汉棠1932年诞生于紫砂故乡——宜兴蜀山,其家族中不仅以紫砂为业,而且还出现过多位颇具名气的紫砂艺人,外曾祖父邵云甫所制的紫砂烟具在南洋极富盛名,父亲徐祖纯则从事紫砂陶的生产,而三舅邵茂章、小舅邵全章更是当时著名的紫砂高手。
徐汉棠、徐秀棠两兄弟自幼生长在此环境中成长,浸淫在紫砂世界里,能让这对兄弟在紫砂工艺美术领域中各占一席之地,实非出于偶然。徐汉棠精于制壶,徐秀棠则擅长雕塑,虽然类别不同,却各具擅场,堪称当代紫砂界的双璧。得自父母两大家族的遗传,对紫砂有天生禀赋,加以自幼耳濡目染,对于紫砂工艺之美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自东坡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即随父母亲及舅舅们学习制作紫砂陶艺,后来拜「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为师,为顾老所收的首位弟子,徐汉棠折服于顾老对紫砂的丰富知识与高超技艺,悉心求教,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因而在紫砂陶艺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1960年紫砂厂成立研究所,徐汉棠进入研究所继续与顾老研制紫砂新工艺、新造型,其作品「百岁树桩壶」、「什锦水平壶」、「微型什锦壶」等,先后获省和地方陶瓷公司四新产品奖。1975年8月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班学习,加强了创作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升了创作内涵,此外他还钻研传统陶艺,从中吸取精华,入古而能化新,采撷其它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而开创出揉合古今的艺术精品,设计创作之式样共有350余种,其中茶具一百余种,花盆二百五十多种(以中小型为主),为上海盆景协会及其会员收藏,被冠予「汉棠盆」的称号。茶壶表现形式有圆型、方型、多角型、几何型、线条型、浮雕型、嵌线型等多种形式,装饰手法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但大都以光货为主。后来为追求形式题材上的变化与自我突破,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追求,在形式的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不论是筋纹货、方货、花货等,都能创新制作,且将多类造型和装饰手法灵活运用,并在旧有的题材上加以新的诠释,创作出许多新品,其作品被上海盆景协予以很高的评价。不断求新求变,开创自己的风格,是徐汉棠创作的一贯理念,1979年以红木镶嵌的手法,与徐秀棠、鲍仲梅合作,开创了紫砂嵌银丝装饰的先河,作品「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在当年全国陶艺展中深受好评,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80年,他又吸取青瓷开片手法,首次在紫砂壶上做出碎瓷效果的「四方开片冰纹壶」,再度在全国陶艺展上获奖。1981年以来,香港及中共国内连年举办展览会,他均有新品参展,同年香港双鱼公司举办展览,徐汉棠有「提梁裙花」、「石瓢」等壶参与,其中「石瓢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1985年调至紫砂二厂任研究所所长,次年中艺公司办展,徐汉棠应邀前去做技术表演,香港各电视台和各报社争相采访与报导,参与作品有「岁寒三友」、「三菱花壶」和「大型掇壶」,获得高度评价。1987年海洋公司在香港办展,徐汉棠特为该公司设计制作了一把以海浪为壶身装饰,并嵌上珍珠以拟水珠的「碧海明珠壶」,其装饰手法可谓开历代先例。
虽然徐汉棠获奖连连,且作品「汉棠盆」、「一壶千金」的赞誉,但是徐汉棠并不以此自满,仍然不断作新的尝试,近年又先后有创新之作,如「古兽窥今」、「寒江独钓」、「龙宫宝灯」等壶问世,此外仿制了大亨式「仿古」和「大亨掇壶」等,得到了大陆地区收藏家和相关艺术家的好评。徐汉棠常以「做到老,学到老。」来自勉,或许这就是支撑他不断前进的原动力吧! 徐汉棠于1993年来台访问时,曾对当前的艺术环境,发表了砭石之言,他说:「艺人们须多方面掌握国内外信息,确实运用,不要向『钱』看,而要向『前』看。」又说:「对于传统必须加以尊重,且须深入的加以钻研,才能打下扎实的根基。」传统乃是前人智能的积累,承袭传统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能在承继之中,推陈出新,并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意义,徐汉棠对于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可谓独得其中三味,而紫砂艺术也必须在这种理念下发展,才能历久弥新,不断缔造历史新业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