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鹏程-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万鹏程 简介 万鹏程 简介 万鹏程艺名:海仁,男,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及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 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2001年作品“荷趣”获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二等奖,并被收藏;2002年作品“山川秀色”获中国西部艺术博览会金奖;2001年作品“忆江南”获烟台中国艺术博览会一等奖;“瓷韵”盘绳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江南情歌”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优秀奖;“逸”获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展览评比优秀奖;“怀古”人选江西省建国五十周年成就成果展;作品“逸”入编们匕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作品集》、《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博览》、《江西省陶瓷艺术展作品集》;作品“忆江南”人编《烟台中国艺术博览会作品集》;作品“山韵”人编《圆缘精舍》;作品“溢”入编《中国西部艺术博览会作品集》;作品“源”人编《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观》。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福州东南电视台等曾做过专题报道。 万鹏程的陶瓷作品可分为两大系列,一是釉上新彩山水系列;釉下彩综合装饰一江南水乡系列。
-
王占宇-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王占宇 简介 王占宇 简介 王占宇1976年10月牛。200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受聘于北方陶瓷艺术研究院,任院长助理。同年进入“陈仲深工作室”从事陶瓷设计与制作。 2000年加入国际高岭陶艺学会。 2001年作品《大平窑的传说》、《浪流》被编入《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博览》。 2002年作品《故园》参加中国第七届陶瓷创新展并出版。2004年作品《梅花飞舞漫天雪》、《梦》被编入《景德镇千年庆典陶艺家作品集》。 2004年作品《风动》、《潮》、《秋》等作品被国内外八士收藏。
-
余华君-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华君 简介 余华君 简介 余华君1980年生于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会员,2000午"野塘情趣"人选美协举办的"世纪之光"画展,全国书画等级考核陶瓷美术二级资格,数次参加省、市陶艺展并获奖。擅长釉上彩花鸟、人物,多采用部分开光及喷染的装饰手法。作品具有时代审美趣味,受到各界人士好评。
-
占国胜-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占国胜 简介 占国胜 简介 占国胜艺名一德。高级陶瓷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高岭陶艺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师从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擅长雕刻,青花,新彩等陶瓷装饰技法。2002年《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金奖。2007年《第九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 《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陶瓷艺术展》金奖2009年入选北京·建国六十周年景德镇陶瓷成果展《陶瓷学院报》专文报道。《景德镇日报》专刊报道《中国陶瓷艺术家词典》收录
-
吴慧光-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吴慧光 简介 吴慧光 简介 吴慧光1976年1月生,工艺美术师。199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其出生于陶瓷世家,自幼受祖父吴源青的重工图案绝技耳濡目染。后又得到父亲吴炳树先生的真传。其创作的釉上彩仕女瓷板、花卉瓷盘等收到陶瓷爱好者的喜爱。作品“重工描金团龙瓶”被日本收藏家收藏。
-
吴惠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吴惠明 简介 吴惠明 简介 吴惠明1969年出生于江西都昌,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以釉上粉彩、墨彩人物为主,多绘佛道神仙、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其中罗汉、关帝、八仙尤为精妙。其工笔人物精致入微,丝毫毕现,写意人物气韵生动,神彩飞扬。1989年,青花斗彩莲子缸《十二花神》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0年千件莲子缸《古代高士人物》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并获该奖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002年,瓷版画《公关》,获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赛金奖;瓷瓶《无量寿佛》,获该奖最佳工艺奖,并发行于中国电信201卡。2006年5月,双耳瓶《大闹天宫》,获第六届(2006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金奖。2006年10月,《气挟风雷》瓶在杭州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金奖;2006年11月,《三英战吕布》在上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金奖。其作品及传略入编《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博览》、《景德镇中青年陶艺家作品优秀选集》、《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景德镇当代陶瓷美术百家》、《中国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名人录》、《精彩景德镇》等书。
-
夏春秋-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夏春秋 简介 夏春秋 简介 夏春秋男,1965年生于景德镇,“水艺斋”斋主,毕业于景德镇陶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将中国画的笔墨丹青合理地溶入青花汾水工艺之中,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作品《双喜图》入编《景德镇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博然》,《松鹤延年》于1999年景德镇陶瓷艺术“百年集萃”展中获壹等奖,2000年青花四方镶气,“南国秀品”在中国艺术精品展中获金奖,2007年“南国秀品”入选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作品,被省工艺美术馆终生收藏,2007年青花2尺4长条瓷“梅兰竹菊”在中国首届海峡两岸工艺品展中获铜奖,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创新立意,使之成为众多收藏家喜爱的,极具潜力的陶瓷艺术大师。 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汾水法”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
谢小林-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谢小林 简介 谢小林 简介 谢小林1964年生,1985年在景德镇市技校毕业。工艺美术师,获得全国陶瓷等级考核“一等”资格。擅长走兽,爱仿古,喜纤细工整。
-
张同-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张同 简介 张同 简介 张同笔名"清怡"1975年生于江西景德镇,祖籍浙江浦江,工艺美术师,高岭陶艺协会会员。张同1995年随景德镇艺术瓷厂老艺人学习陶瓷工艺,擅长人物及其现代装饰。1999年其作品"乡问小路"获全国书画等级考核陶瓷美术专业二级资格,作品入编《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博览》她的作品力求独辟蹊径,人物选材创作较有特色,适合现代家居装饰。
-
占国祥-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占国祥 简介 占国祥 简介 占国祥1967年11月生,江西省都昌人,从事雕塑工作,作品多以传统题材为主,主要表现吉祥、喜庆内容。
-
张凌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张凌云 简介 张凌云 简介 张凌云1976年5月生,进修玉山人。1995年毕业于景德镇市技工学校美术设计专业,199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工艺美术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作品多次获奖,其中《紫藤》入选2000年“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壁画长廊跨世纪龙文化展”
-
张慧-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张慧 简介 • 作品: 张慧 简介 张慧 1969年生于景德镇,1981午正式入经工部陶研所工作,在家父、家母的门下耳濡目染陶瓷装饰艺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徐亚凤)勤练传统陶瓷装饰技法,1988午考入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1年作品《童子图》获景德镇第二屈 "青春杯"大奖赛。1994年,作品"梦花"白菜瓶在"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评比中获二等奖。1997年,叁加给制大型瓷板《紫归牡怀图》。此作品代表江西省政府的礼品,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和父亲绘制了中日友好大型陶瓷壁画。2000年创作的"荷花"获 《瓷都景德镇--巾帼杯》"二等奖",同年粉彩大肚瓶入编《景德镇陶瓷全集》及文字介绍。200年午获杭州西湖博览会优秀奖。 1991年,作品《童子图》在景德镇第二届"青春杯"陶瓷精品大奖赛中获三等奖。 1994年,作品《梦花》在"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评比中获二等奖。 1997年,参加江西省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礼品大型瓷板《紫归牡怀图》的绘制工作。 1997年,参加父亲绘制的申日友好大型壁画《庐山骏马图》的工作。 1999年,参加制作迎澳门回归《牡子莲心瓶》的绘制工作。 2000年创作的《荷花》获"瓷都景德镇一巾帼杯"陶瓷精品大奖赛三等奖。 2002年,作品《夏之印象》获2002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即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优秀奖。 创作的现代陶艺、传统花鸟、人物、山水等作品被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国内的馆藏机构和私人收藏。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慧 张慧
-
詹家旺-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詹家旺 简介 詹家旺 简介 詹家旺艺名南舟,1962年生于浮粱,1987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班,作品“三月春风”在省市参展并刊登于《景德镇日报》。擅长釉下人物、花鸟等装饰。
-
钟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钟剑 简介 钟剑 简介 钟剑号青山,1968年生于瓷都景德镇。高级陶瓷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陶瓷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青年陶瓷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协会会员,景德镇昌江书画院高级画师。1996年创办“钟氏瓷业”。 几十年的艺术实践过程,专业正规的学习,多位画家、艺术大师的倾心指导,使其对现代陶艺、工艺装饰陶瓷有较深的研究,颇有造诣。擅长花鸟、走兽、山水,特别是陶瓷书法有独到之处。其作品闲雅透逸、清新明快,具有浓郁的名族文化内涵,多年来受到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喜爱。 其个人传略和代表作品《高风亮节》、《千峰竟秀》、《风调雨顺》、《年年有鱼》、《松鹤同春》等被大型典籍和省市报刊登载。近几年来,其作品累获各类奖项和殊荣,并被海内外陶瓷收藏家珍藏。
-
邹怀达-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邹怀达 简介 邹怀达 简介 邹怀达1970年7月生,江西省南昌人,工艺美术师,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景德镇艺术瓷厂美术研究所专业从事美术创作和设计工作,自幼受祖父邹甫仁先生的悉心指教,作品及资料编入《现代陶瓷精品选集》等书刊。
-
徐汉棠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当代紫砂大师---徐汉棠 徐汉棠1932年诞生于紫砂故乡——宜兴蜀山,其家族中不仅以紫砂为业,而且还出现过多位颇具名气的紫砂艺人,外曾祖父邵云甫所制的紫砂烟具在南洋极富盛名,父亲徐祖纯则从事紫砂陶的生产,而三舅邵茂章、小舅邵全章更是当时著名的紫砂高手。 徐汉棠、徐秀棠两兄弟自幼生长在此环境中成长,浸淫在紫砂世界里,能让这对兄弟在紫砂工艺美术领域中各占一席之地,实非出于偶然。徐汉棠精于制壶,徐秀棠则擅长雕塑,虽然类别不同,却各具擅场,堪称当代紫砂界的双璧。得自父母两大家族的遗传,对紫砂有天生禀赋,加以自幼耳濡目染,对于紫砂工艺之美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自东坡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即随父母亲及舅舅们学习制作紫砂陶艺,后来拜「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为师,为顾老所收的首位弟子,徐汉棠折服于顾老对紫砂的丰富知识与高超技艺,悉心求教,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因而在紫砂陶艺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1960年紫砂厂成立研究所,徐汉棠进入研究所继续与顾老研制紫砂新工艺、新造型,其作品「百岁树桩壶」、「什锦水平壶」、「微型什锦壶」等,先后获省和地方陶瓷公司四新产品奖。1975年8月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班学习,加强了创作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升了创作内涵,此外他还钻研传统陶艺,从中吸取精华,入古而能化新,采撷其它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而开创出揉合古今的艺术精品,设计创作之式样共有350余种,其中茶具一百余种,花盆二百五十多种(以中小型为主),为上海盆景协会及其会员收藏,被冠予「汉棠盆」的称号。茶壶表现形式有圆型、方型、多角型、几何型、线条型、浮雕型、嵌线型等多种形式,装饰手法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但大都以光货为主。后来为追求形式题材上的变化与自我突破,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追求,在形式的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不论是筋纹货、方货、花货等,都能创新制作,且将多类造型和装饰手法灵活运用,并在旧有的题材上加以新的诠释,创作出许多新品,其作品被上海盆景协予以很高的评价。不断求新求变,开创自己的风格,是徐汉棠创作的一贯理念,1979年以红木镶嵌的手法,与徐秀棠、鲍仲梅合作,开创了紫砂嵌银丝装饰的先河,作品「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在当年全国陶艺展中深受好评,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80年,他又吸取青瓷开片手法,首次在紫砂壶上做出碎瓷效果的「四方开片冰纹壶」,再度在全国陶艺展上获奖。1981年以来,香港及中共国内连年举办展览会,他均有新品参展,同年香港双鱼公司举办展览,徐汉棠有「提梁裙花」、「石瓢」等壶参与,其中「石瓢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1985年调至紫砂二厂任研究所所长,次年中艺公司办展,徐汉棠应邀前去做技术表演,香港各电视台和各报社争相采访与报导,参与作品有「岁寒三友」、「三菱花壶」和「大型掇壶」,获得高度评价。1987年海洋公司在香港办展,徐汉棠特为该公司设计制作了一把以海浪为壶身装饰,并嵌上珍珠以拟水珠的「碧海明珠壶」,其装饰手法可谓开历代先例。 虽然徐汉棠获奖连连,且作品「汉棠盆」、「一壶千金」的赞誉,但是徐汉棠并不以此自满,仍然不断作新的尝试,近年又先后有创新之作,如「古兽窥今」、「寒江独钓」、「龙宫宝灯」等壶问世,此外仿制了大亨式「仿古」和「大亨掇壶」等,得到了大陆地区收藏家和相关艺术家的好评。徐汉棠常以「做到老,学到老。」来自勉,或许这就是支撑他不断前进的原动力吧! 徐汉棠于1993年来台访问时,曾对当前的艺术环境,发表了砭石之言,他说:「艺人们须多方面掌握国内外信息,确实运用,不要向『钱』看,而要向『前』看。」又说:「对于传统必须加以尊重,且须深入的加以钻研,才能打下扎实的根基。」传统乃是前人智能的积累,承袭传统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能在承继之中,推陈出新,并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意义,徐汉棠对于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可谓独得其中三味,而紫砂艺术也必须在这种理念下发展,才能历久弥新,不断缔造历史新业迹。
-
邹景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邹景云 简介 邹景云 简介 邹景云1964年8月生,江西省乐平人,工艺美术师。1985年毕业于景德镇市技工学校美术设计专业,1996年毕业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现就职于景德镇市技工学校。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艺术博览会。受到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好评。作品《秋菊》参加首届“巾帼杯”评比,获“创作奖”。
-
鲁武元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让紫砂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商海沉浮,擅长做生意的人有时也会有“犯难”的时候。随着大量同类行业的迅速崛起,各行各业的生意似乎越来越难做了。然而,对于在兰州金港糖酒批发市场C4-192、193做紫砂壶生意的鲁武元来说,自有他做生意的“妙招”。 本报笔者李俊君为您报道鲁武元是位不善言谈的人,面对采访,他显得有点拘谨。但当谈到他的事业,谈到他经营的紫砂壶,就立刻像换了个人似的。 说起紫砂壶,就打开了鲁武元的话匣子。他告诉笔者,宜兴紫砂是以紫泥、红泥、绿泥等天然泥料雕塑成型后,经过1200℃高温烧成的一种陶器。宜兴紫砂本身含有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使宜兴紫砂壶具备了“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水也有茶香味;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而且隔夜茶也不会馊”的特点。宜兴紫砂泥所具备的这些天然的良好性能在制陶业中惟宜兴所独有。 其实,最吸引笔者的,是鲁武元讲紫砂壶的文化。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小伙子,初中毕业后到宜兴打工,学习制作紫砂壶、紫砂杯。期间,被紫砂文化深深吸引。宜兴紫砂文化,融合“陶”文化与“茶”文化。其主要表现在造型、泥色、铭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等诸多方面。以壶为主体,融合诸艺术于一体,在形式内容方面谐合、神形兼备。宜兴紫砂艺术方面最大的特点是素质、素形、素色、素饰,不上彩、不施釉、质朴无华。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尤其是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鲁武元的心境融为一体,按照这个境界来修炼自己,不仅学到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而且接触到了紫砂文化的真正内涵。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如何鉴别紫砂壶。”鲁武元告诉笔者,选用新壶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锵、壶声听来悦耳为佳;还要闻闻壶内有无怪味,一般新壶可略带一点土气味,但油沫味或者人工着色的怪味道则不能要;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容易散去。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 当笔者问起鲁武元在兰州打拼的感触时,他说:“我钟情这片土地,热爱自己的事业。我喜欢兰州人,所以我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都放在兰州的‘聚贤斋’上,以此辐射甘青宁,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鲁武元用自己自学的紫砂文化,教客户鉴别紫砂壶的优劣,让消费者对紫砂壶的合理价格心知肚明。“你若是从宜兴买一把紫砂壶回来,我敢承诺,相同的紫砂壶,在我这买的一定比在宜兴的便宜,我现在不是做商品,而是做市场,是在推广紫砂文化。”鲁武元说。 “在今后两三年的时间里,我将在打造‘聚贤斋’的品牌上下大力气。从进料、生产、销售、推广,形成‘聚贤斋’自己的产业链,把‘聚贤斋’的品牌从我热爱的这片土地再推广出去”。采访结束时,鲁武元信誓旦旦地对笔者说。
-
邹丽萍-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邹丽萍 简介 邹丽萍 简介 邹丽萍1967年4月生,工艺美术师,199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会员,长期从事陶瓷壁画创作,参与制作了许多大、中型陶瓷壁画,设计制作过《曲水之饮》、《驯鹿》、《八骏图》、等大型规划地图和小型装饰壁画的开发,作品入选2000年中国当代陶瓷壁画长廊跨世纪文化展,参加瓷都景德镇“巾帼杯”陶瓷艺术作品大赛获二等奖。
-
施小马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壶人施小马 1994年,在中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四枚“中国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中,紫砂壶名家顾景洲、周桂珍、潘持平、施小马四人制作的四把紫砂壶跃然于上,引起海内外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的浓厚兴趣。 今年仲夏,我前往宜兴丁山特地拜会施小马先生。由施兄小马在宜兴风景区“竹海”款待农家菜时,始知这位仁兄一年也做不了几把壶,精力全然投入到一个“精”字上——要么不做,一做便是佳作。来到施小马工作室更加验证了当地流行的一句“做活好不好,一看泥凳就知道”的谚言。 制壶名家施小马今年53岁,他18岁进宜兴紫砂工艺厂算起已有35年的“紫龄”。生长在陶艺世家里的施小马已是第三代传人,是我在紫砂界见到的少有的处事极为低调的制壶名家。其父是宜兴紫砂工艺厂创始人之一,乃紫砂“花货”流派佼佼者施福生先生。当初由他掌控宜兴紫砂工艺厂半成品质检关。正是父亲做事的严谨态度从小便烙在施小马的心里。 宜兴紫陶工艺主要有“花货”、“光货”、“方货”和“塑器”四大类。施小马崇尚“方货”和“塑器”等工艺,他自幼受家学熏陶,随父研习紫砂陶艺,作品屡屡在国内外玩家手中传递,深受收藏者的喜爱。 有许多人认为现代紫砂壶工艺的发展应在求“新”上做文章,该超越传统。施小马却坚定地认为,紫泥工艺属于朴实无华、内敛而不张扬的艺术品。施小马说:“明代家具设计上非常简练,但越看越耐看,越看越有味道。同样一把好的紫砂壶有的在造型上并不抢眼,但耐人把玩。”施小马认为,明代家具和壶艺是一致的:和谐即是大美。 施小马的优秀作品甚多,如“玉璧紫韵”、“传炉”、“珏提”、“红与黑”、“垒”、“构成”、“凌云”等。其实顶着“陶艺世家”和“紫砂世家”的光环,只要施小马信手传捏之壶,足以让他在自己的工坊里安享晚年。但他却坚持灵感出好壶。在施小马看来,紫砂壶的创作全靠心声的共鸣。他把自己的理解和审美情趣融进了他的作品中。他以正反两组曲线组合而成的“五头菱花”作品,线条柔和,繁而不乱,细细品之,宛如水中菱花绽放。“红与黑”是施小马借鉴现代建筑的结构穿插手法,结合紫砂泥的特点,创作了造型简洁、明快、立体感强、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垒”壶则以三角形的几何图形为造型,壶身由三个梯形堆积构成,加以三角形的壶嘴、壶把作衬托,使传统手法和工业时代元素结合。
-
顾治培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顾治培:做壶先做人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紫砂艺术研究所所长顾治培,对紫砂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紫砂艺术的世界里,他对艺术创造的非凡灵气和感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他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集绘画、书法和微雕于一身,尤其擅长和钟情于形象逼真、自然生动的拓松、花鸟和小昆虫,成为江苏工艺美术名人。他曾多次获得全国陶瓷评比的金奖,许多作品被各级博物馆收藏。 顾治培出生在陶艺世家,8岁便跟着爷爷奶奶学做紫砂。他天资聪颖,潜心于艺术,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受外界浮躁风气的影响。他制作的紫砂壶大多寓意深刻,如赠送给连战的《连心》壶,是用稀有的绿色紫砂泥作原料,壶身隐现波涛,壶盖与壶身用碧玉般的链条环环相扣,圆润和刚劲浑然一体,赏壶人自然会联想到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心连心的象征意义。又如赠送给吴伯雄的《紫玲三线》壶,是一把典型的传统“光货”,它显示出几何线条之美,可是这把壶的线条别出心裁,壶盖和壶身上分别由三条凸型阳线相通,拥抱着壶体,它的象征意义应该是两岸实现“三通”的迫切愿望。 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艺术素养,形成了传统文化和创新手法有机结合的形神兼备的制壶技艺,其紫砂壶造型,凝重、新颖、灵巧,点、线、面交待得非常清晰,一派大家之气。上世纪90年代初紫砂狂热兴起时,他的作品成为许多紫壶爱好者的抢手货。然而,顾治培没有陶醉在自己所取得的成就里,为了突破自我,他把目光投向了紫砂微雕。蟋蟀是他雕塑的主要对象,为了掌握蟋蟀的生活规律和习性,把蟋蟀刻画得生动、逼真、传神,那阵子他除了研读《蟋蟀谱集成》等著作,经常在晚上提着灯到草地里去捕捉蟋蟀,甚至还赶到无锡去看蟋蟀争斗。他制作的蟋蟀有的只有米粒那么大,而它的须、脚又像毫发那么细小,制作非常困难。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他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毫不气馁地在失败中重新开始。功夫不负苦心人。顾治培在微雕之路上耐得住寂寞,不断探索,终于练就了令人惊叹的微雕绝技。 顾治培作品 促织七件套壶(部分) 他的“促织七件套壶”高13.8厘米,宽11.5厘米,以圆、棱几何造型为主体,造型古朴、大方、浑厚,线条简洁流畅。该壶是由茗壶、茶海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的一套七件瓜型壶,构思设计极为巧妙,三部分可各自独成一体。上部是一把功能完整的茗壶,其身高6厘米,宽11.5厘米,容量200毫升;上部拿下,打开茶海的漏筚,是安贴于内的四只茶杯,巧妙地组合成“孔方兄”的古钱币状;拿下中部茶海,底座里有两只用紫砂泥捏成的大小、色泽、形神足可以乱真的蟋蟀,见光后,蟋蟀两翅摩擦生响,犹如丝竹琴弦之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观看此壶后,欣然挥笔为此壶题词:“紫砂一绝”。 顾治培潜心于紫砂雕塑、紫砂微雕,在紫砂艺术的型、色上苦下功夫,竭尽全力开发紫砂巧雕、微雕的新工艺、新品种,细腻精致地以两根小针、一把镊子,耗时两年多,将1000余只形态各异的蟋蟀,以实物般大小,鸣叫、争斗、独处,和5只栩栩如生的上山老虎聚集在1.5平方米面积内,静中显动,寓意“千禧万福《蟋蟀群英会》”,成为紫砂界至今唯一的“吉尼斯世界之最”,由台湾博物院永久收藏。 在陶艺之路上已走了30多年的顾治培,在对陶艺越来越理解的同时,也越来越觉得陶艺永无止境。为此,他常说不仅要向紫砂界的老艺人学习,还要向紫砂界后来者中的优秀艺人学习。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宽广胸怀,他在紫砂艺术上从不固步自封,不断地创新。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自然界的一草一本,都是他创新的题材。“飞人”刘翔来到宜兴后,他立即创作了一把由刘翔亲笔签字的“飞翔壶”。该壶的壶嘴和壶把夸张而弯曲地各向前伸去,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跨栏。“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他又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了“飞天揽月壶”。该壶整体形状像个“6”字,意为神六;壶盖上塑一半圆形月亮,壶的上半部像个返回舱;壶的中部凹进去,用红色紫砂泥制作,代表火箭发射时的火焰;壶底三足鼎立,代表发射基地。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一位年近六旬的紫砂老艺人的丰富创造力。 他常说,“做壶先做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把壶做得更好。”
-
杨涛-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杨涛 简介 杨涛 简介 杨涛1973年11月生于江西都昌,毕业于都昌师范学校,工艺美术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高岭陶艺学会、中国东方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1996年6月作品"一寸乡心万里回"获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文学艺术部优秀奖。作品"神往"入编 《中国艺术博览》,作品"怒火横烧"由湖北赤壁陈列馆收藏。
-
程悬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程悬的一把壶人生局部体现 从最初两百多元一把壶,到现在几万元一把壶,青年工艺美术师程悬的紫砂壶作品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在这成功的背后,程悬所付出的努力也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程悬对紫砂的热爱感染着跟她接触的每一个人,而由她所制的紫砂壶稳重、大气,这恐怕和她真我的性格是分不开的,生活中的程悬开朗、活泼。程悬说,有时候做一把壶就是对自己人生的局部体现。程悬对每把壶倾注的情感,可见她对每一把紫砂壶的出炉极具责任心。 1988年程悬进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学艺,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国良学习紫砂壶的造型、设计和制作。她心灵手巧,天资聪慧,虚心好学,悟性极好,技艺日趋精湛。199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紫砂艺术研究所,专业从事中高档紫砂艺术壶的设计、创作和研究。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程悬逐渐领悟了紫砂艺术的真谛,并且拓宽了艺术创作的思路,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1994年程悬进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陶瓷造型设计。经过长时期的理论和实践,不断的学习、探索、总结,使程悬不仅具有扎实的陶艺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设计和创作经验。后来程悬在机关单位当过团委书记,领导也是有意培养她,但面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她毅然放弃仕途,而走上紫砂之路。 程悬作品 提梁壶 程悬制壶的灵感来源于她丰富的业余爱好,她不仅从专业书籍上汲取营养,将古代器形的完美表现在自己的壶上,并会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另外,看书也是程悬每天的必备功课之一,她兴趣广泛,通俗小说、言情、武侠、古文等均喜爱阅读。这些生活中的经历,使其时常蹦出新颖的想法,并倾注在她的紫砂壶上,因而她的壶更富意义,更有内容。她常说,“做壶其实就是做学问。好的壶之所以经得起岁月的历练,正是因为其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如果没有对文化触类旁通的领悟与把握,是很难在前人基础上创新与发展的。”她设计和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新颖,既有传统形艺之美,又有时代特点。 程悬作品 浪花壶 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的程悬的《浪花壶》就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底蕴,《浪花壶》在制作型态上是以简单的几何造型为器型,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物。壶身丰满,浑圆滋润,体现了程悬对紫砂传统器型的理解。再看壶嘴和壶把的组合的外切空间线条流畅,壶盖和壶把上缀三朵浪花,把两者巧妙地容为一体。另一件作品《北瓜提梁壶》,突破了传统常规的高度和长度,成功地实现了自己对提梁成型易变形的挑战。该壶以优美的造型和独到的高难度工艺技法在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荣获优秀奖;她与父亲合作设计制作的《八罂伯仲壶》荣获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节“中方杯”铜奖;《描金玉笛壶》荣获上海浦东紫砂文化博览会金奖;《双线韵流壶》由中央工艺美院收藏;《镶金环龙三脚壶》、《紫玉壶》等多件力作,在《壶锦》、《紫砂图典》、《壶谱》等多家中外书刊和杂志上刊登。 程悬作品 紫砂汉罐 程悬介绍说,现在的紫砂市场不像前几年了,前几年的紫砂壶市场很狭小,只有东南亚地区,台湾、日本市场较大,那时候在大陆是见不到紫砂的影子的,但现在人们对紫砂壶开始有追求。程悬说,我们要做的是把大多数喜欢紫砂壶的人引到真正的紫砂境界里来。程悬制壶,目标非常明确,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突破,在创作的时候,她清楚自己的出发点,对每一把壶美的诠释能让听者融入其中,为之动容。 据了解,收藏程悬紫砂壶作品的都是一些比较资深的藏家,他们对紫砂壶的理解也比较透彻。对于当下的紫砂行业,程悬表示,现在紫砂行业需要一些经纪人制度,但是很遗憾目前还没有。程悬在各大城市选择经销商也很有分寸,经销商对紫砂文化的了解成为她注重的一个重要标尺。 正是二十年来持之以恒的坚持,程悬赢得了业内和收藏界的称赞和信任。凭着对艺术一份责任感,她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意味深长,经得起专业和市场的推敲。
-
冯韬-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冯韬 简介 冯韬 简介 冯韬1979年6月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江西省工艺美术学校陶瓷设计专业,一直从事陶瓷艺术创作。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
顾建芳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顾建芳巧手细心造茶壶 一头秀发被随意地束在脑后,白色的毛衣外,套著一件式样普通的浅咖啡色呢衣,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青年陶艺家顾建芳脸上漾著温柔俭朴、平和淡雅的笑容。顾建芳制作的紫砂壶彷佛有生命、有呼吸、有性情,它们件件清奇俊朗、珠圆玉润、灵动逸秀,令人情不自禁欲与之「耳鬓厮磨」、肌肤相亲。 每一把壶皆全手工制作 今年四十二岁的顾建芳生长在宜兴潜洛村的一个制壶世家,从她记事时起,看得最多、听得最多的便是紫砂壶。上小学起,她就帮著父母打泥片,或者坐在奶奶的泥櫈旁,用一双小手把紫砂泥捏成小猫、小兔,对紫砂的热爱在不知不觉中沁入心间。一九八二年走出校门后,她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紫砂。 不善言辞的顾建芳,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和一颗细腻的心。进入紫砂行业后,她用心学习,勤奋备至,与紫砂泥朝夕相伴,披著晨雾朝霞,她苦练做枝梗竹叶,就著月光烛火,她学做果品竹叶。每一个细节,都反覆揣摩,全手工制作,作品力图充分表达紫砂丰富的层次和浑朴的质感。 对紫砂的挚爱令顾建芳进入浑然忘我的状态。在创作《南瓜壶》时,她不仅常到瓜地上细细观察,还每天采来鲜嫩碧绿的南瓜藤,反覆琢磨那自然扭曲的藤蔓、青翠欲滴的嫩叶和纤细精巧的绿丝。她运用紫砂泥的巧色,以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手法,将状物抒情的色彩、浪漫天真的表达、率意的构思和严谨的创作,都在一把蕴含著浓浓田园情趣的《南瓜壶》中获得了统一。 《腰线四方壶》刚柔并济 《腰线四方壶》是顾建芳的紫砂壶艺韵致独特的代表作品之一,泥料为原矿紫泥底槽青,作品稳重大方,受到衆多藏家青睐。 顾建芳说,这把《腰线四方壶》首先在选择泥料上十分考究,泥料为底槽青,产于丁山黄龙山,此泥因产于紫泥最底层而得此名。质量上乘的底槽青为历代工匠推崇,此种泥料紫砂壶泡茶,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著持久,日久泥色由棕变古肝色,越发古朴素雅。 而此壶的造型可以说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壶身为四方形,饱满厚重,四角处理却为圆弧状,使壶体不因方而显得过于生硬,而具有中和之美。壶盖也以方形为主,四角处同样通过圆弧巧妙处理,刚柔相济,中正稳妥。再看壶钮,大体为方,却有圆润之感。壶嘴取圆弧状,形如半虹桥,然嘴孔取方形。壶把以半圆弧为状,四方棱为体,体现圆中有方。取其棱而成其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智圆形方的理念。 顾建芳说,《腰线四方壶》的另一个特点在于「腰线」,即壶体上的筋纹装饰。壶身上的两条筋纹线条使得壶体饱满而不张扬,内敛而显稳实。壶身和壶盖乃至壶钮均为对角线凹槽筋纹。整个茶壶连贯一体,线条分明流畅,虚实有致。 顾建芳制作的紫砂壶之所以备受青睐,不仅是由于工艺精细,还缘于她有一个懂得泥料的丈夫。 丈夫辅助 选泥上乘 她的丈夫名叫殷才平。他说一把好壶,款式做工固然重要,但泥质也非常关键。若壶的泥质不好,便会直接影响到茶汤的质量。 殷才平介绍道,紫砂泥又称岩中岩、泥中泥。即使在宜兴,也只有丁蜀镇郊黄龙山中的甲泥矿层里才能找到。紫砂贵在有「砂」,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由于这种「砂」的作用,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会呈现出远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这种独特的肌理效果是世界上任何陶瓷材料都无法比拟的。 殷才平说,自己自二十年前开始潜心研究紫砂泥料。每一种泥料要经过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烧片、挑选。紫砂矿土从岩中取出,质坚如石,还须经过长期的自然风化,方能褪去火气,生泥变成熟泥的过程,就像储藏老酒,时间越长,酒越醇香。 好泥制好壶,有了丈夫的鼎力支持,顾建芳以优秀技艺,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出神入化,演变出千万风情。她创作的紫砂作品《蚕宝宝壶》,在2002年中国华东工艺美术新品展中获金奖,《人神壶》在中国名茶博览会暨首届碧螺春文化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银奖,《圣桃壶》在2003年中国工艺礼品博览会中获金奖,《六方井栏壶》被香港博物馆收藏。
-
许建生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许建生紫砂方器刚柔相济 在许建生眼里,每一把紫砂壶都是有年纪、有来历的,哪里怕它是一分钟前刚刚出炉的。于是,许建生把精心制作的每一把紫砂壶都当作是与自己生命交融之后衍生出的一个新的鲜活的生命。许建生认为,当人们与紫砂壶默默相对的时候,时光便从身上漫过去,紫砂壶可以从容穿越人的一生,而岁月的积淀只换得「包浆」里的一抹润泽。 挖泥三年精通紫砂泥料 许建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紫砂工艺美术师。一九六一年生于宜兴紫砂世家,八五年跟随姨父中国工艺大师鲍志强学习紫砂技艺。 制壶二十四年,许建生所制的紫砂壶淡泊、从容、庄重、内敛,淳朴、谦卑,一如他本人。许建生出生的村庄,家家户户都制紫砂壶,由于制作紫砂壶比较枯燥,十八岁那年,他随著父亲去六十米深的井下挖紫砂泥,为的是「自由一些」,这一挖就是三年。 许建生说,人们常有误会,以为紫砂泥如同黄土,粉末颗粒,洒上水便成黏湿状。其实,紫砂泥从地底下开采出来,外形跟岩石或矿石一样,棱角分明,呈块状,较坚硬,如石而不似泥。紫砂泥矿开采出来后,被陶艺家们堆在露天,自然风化成枣核黄豆大小颗粒。需要用时,就用石磨研细成泥粉过筛,然后把泥粉加适量的水拌匀,搓成湿泥块。 正因为三年采泥的经历,许建生对紫砂泥料有独到的鉴别能力。他说,红泥是嫩泥矿底部的石黄泥料;紫泥深藏黄石岩下,夹存于甲泥矿层中;本山绿泥是紫砂泥的夹脂,所以,紫泥和本山绿泥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是制壶的上好泥料。 而好的紫砂泥料是好壶的根本,对于制壶人来说,制作时能得心应手,烧成后色泽纯正,泡茶时茶汤醇香。 《追月壶》 全手工制作 力求完美 出于对紫砂壶一份天然的喜欢,在兄弟们还在井下挖泥的时候,许建生已开始尝试制壶。起初,他造一些怪壶树段之类,他去村头、野外观察枯木、秀竹,然后试著造,没想到成品受到好评。从此,他全身心地沉浸在制作紫砂壶中。多年间,他曾师承名师,先后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制陶、装饰造型设计、传统手工制壶工艺等诸多技法。由于性格沉稳,做事专心,许建生很快在紫砂行业中崭露头角。 因为熟知泥料,许建生喜选用纯矿料制壶。他的作品《鱼龙嬉水壶》,采用黄龙山的「龙皮泥」。他说,宜兴黄龙山的泥是一层一层的,每层都是不同泥料,「龙皮泥」即靠近表层的泥。 「龙皮泥」在丁蜀本地又被称为「降坡泥」,据说以前政府筑路,需要把路面降下,在挖泥的时候发现这是做紫砂的好泥,此泥制壶润而不腻,气韵温雅。许建生说,不过现在这种泥几乎已经没了,大部分都被制壶的艺人家里收藏了。 许建生制作的很多紫砂壶都是自己设计创作的,造型简洁大气,蕴含哲理与睿智。如他创作的《追月壶》便是壶中精品。《追月壶》选用的泥料是黄龙山原矿清水泥,色泽纯正,手感润滑。他说,他从「嫦娥奔月」宇宙飞船得到灵感设计创作。此壶圆润的壶身,方正的壶盖,壶钮是一轮圆月的造型,壶身是缺月,壶把是羽衣飘起的感觉,有「追」的动感,壶嘴是石瓢嘴,出水顺畅,在力度上和壶把相呼应。壶嘴、壶把、壶钮搭配协调,给人「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的美感。 《玉柱壶》 理性沉稳 独爱方器 许建生把所有感情融入紫砂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之中,其紫砂作品都洋溢清新自然、意趣天成的鲜活气息,演绎大千世界的万般风情。 近观许建生的《鱼跃龙门提梁壶》,壶嘴选用传统的龙形,壶钮则是一尾奋力跃起的鱼的雕塑,壶身曲线象征水。简练劲挺的提梁凌空而起,虚实相间而又曲直刚柔,极具匠心。再如《新线韵壶》,嘴、把的搭配比例恰到好处,壶身线条流畅明快,充分展现了紫砂作品线的艺术。 而《玉柱壶》是选用上等紫砂原矿精炼而成,全手工制作。壶身直而有度,嘴直而冲,耳垂把、桥钮,整个器形端庄沉稳,壶盖、流柄等各部位比例协调,整体感强,此壶由于形体大,在烧制过程中难度极高。清晰的线条与方圆凸显壶体挺拔有力,「血肉」温润饱满。 许建生制壶以传统造型见长,不故弄玄虚,不譁众取宠。他最喜欢制作方器,他所制的方器紫砂壶以挺括的线面、分明的轮廓,呈现出神采内蕴、外刚内柔、挺括干净、庄重大气,富简约的美。
-
周建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周建华 简介 周建华 简介 周建华艺名:周划,男,1962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87年进修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1989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专业,曾得到胡献雅教授的指点,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1987年作品人选江西省书画作品展览;水彩画“雨中”获二等奖;山水画“苍山晚晴”、花鸟画“香梦沉酣”获第五届国际书画摄影大奖赛金奖。作品及传略发表或人编(中国陶瓷)、《景德镇陶瓷》、《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博览》、《中国当代陶瓷名品图鉴》、《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专辑》等画册、杂志。作品用笔凝重自然,构图严谨,主题突出,风格清幽含蓄。
-
鲍志强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鲍志强的紫砂陶艺 鲍志强是一位具有良好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陶艺家,加之他勤奋好学,他在年轻时代已有突出的表现。1975年的8月到1976年的7月,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进修班学习,在任教老师白雪石、陈苦菊、侯德昌等人的教授指导下,他的山水画得到很大的进步,不仅学得像,而且学得根本。同时,他还潜心临摹、体会古人的笔墨、造境方法,并以刀代笔用于紫砂陶刻之中,录求纸上难以表现的金石味。他当时的紫砂陶刻作品,现今仍收藏在学院的陶瓷艺术设计系,作为教学的示范作品。陈若菊教授是著名装饰艺术家,她的图案创作和教学对鲍志强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其指导下,鲍志强深刻理解传统图案的精髓,掌握了陶瓷、玉器、青铜器、漆器、织绣、印染、石刻、雕刻、等装饰规律和装饰特征,并运用这些图案来处理紫砂装饰,极大地丰富了装饰手法,开拓了设计的思路。同时,他从生活中涉取素材,掌握了写生变化的方法及思想,创作设计出新颖的紫砂装饰艺术。对于书法的学习和研究,鲍志强也始终都未中断过。任淦庭先生、陈苦菊教授的影响,打开了鲍志强的视野,使其在书法装饰方面又独辟蹊径、超越自我,形成独特有的雕刻装饰艺术。 鲍志强先生以他紫砂装饰艺术而著称于世,同时又在紫砂造型、设计、金石、书画等各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紫砂陶刻是在紫砂装饰中最常用又最见工夫的一门工艺,其难度主要是刻字外的修养。在宜兴紫砂界常把“刻字人”称为先生,以示其文化。鲍志强先生在学习陶刻同时,又随名师吴云根先生学习成型工艺。紫砂陶器传统成型方法是采用“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方法,整个过程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掌握紫砂成型工艺难度较大,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其中的微妙,不光需要名师点拨,更需要个人的悟性及刻苦的学习。在吴老严格要求下,鲍志强踏踏实实练习基本功,认真地临摹古代大师的精品,为以后的陶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勤奋以及在陶艺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被著名的紫砂老艺人任淦庭先生看中,并收入室弟子。在任先生的指点下,他开始研究陶刻艺术,并认真临摹古代法贴以及元四家、四王、四僧、任伯年等大师的国画作品,以提高自已的修养。 造型与装饰是陶艺形式的两大重要部分。造型决定器物的大致形态,装饰则加强整体的形式美,两者自然融合,相得益彰。在中国传统陶瓷设计和制作方面,造型和装饰大多是有分工的,由不同的人分别来完成。因而,全面掌握造型和装饰的设计及制作的陶艺家是比较少的。鲍志强先生在紫砂陶艺的领域里,独树一帜,是难能可贵的。 紫砂艺术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传统,是因为文人与艺人的合作,使作品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还有浑厚的书卷气。鲍志强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就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融合的结果,集文人和巧匠为一体。1976年之后,他经过磨练、酝酿和尝试,设计制作水平不断提高,1982年后连续四届获全国陶瓷艺术设计一等奖,并有多件作品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其中《紫玉飘香》的设计最具代表性。这套茶具的设计主次分明,赏用结合、格调高雅,是一套优秀的紫砂陶艺作品。他设计的紫砂造型多为比较单纯的抽象形态,很少用模拟手法,既使是竹节茶具,也多单纯简洁,更重视比例关系的谐调、装饰部位的处理,充分显示了他全方面的艺术修养。 纸上绘画书写是陶刻装饰的基本功。鲍志强先生的国画作品用笔讲究,勾皴入法,书法真、草、隶、篆、行皆有涉猎,其中以行书为篆书最具特色。一位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朋友看了鲍志强设计的竹节篆书镌刻饰:“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晋尧诗)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他的篆书当属国内一流,相比一些书法家毫不逊色,而且不同的是在紫砂陶坯上刻写,更是不易。正因为是在陶坯上刻写,才能够产生在宣纸上不可能出现的金石效果和意趣,这是鲍志强长期努力的结果。应该说,鲍志强是紫砂艺术上比较成功的陶艺家,他全面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陶刻技艺,必将是他的创作更加辉煌。
-
谢铧-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谢铧 简介 谢铧 简介 谢铧艺名青竹,1974年3月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技工学校,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作品入选"上海艺术节"艺术作品展,淄博世界陶瓷博览会,2001华商会。
-
吴雄立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吴雄立的紫砂壶之情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宋朝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诗句。诗中透出的,是从紫砂壶里溢出的茶的清香。时隔数百年,在石狮,记者再次闻到了这股清香。 泡茶的是吴雄立,一个年轻、爽朗的小伙子。他泡茶所用的,正是紫砂壶。他的旁边橱架上,有序摆放着大小不一、形色各异的紫砂壶。或圆肥、或纤秀、或小巧、或典雅。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收藏把玩紫砂壶数年后,他也开了个店,专卖紫砂壶。“我现在的生活很简单,不是在店里把玩紫砂壶,就是上网与壶友聊天,交流心得。” 在爱上紫砂壶之前,吴雄立先后收藏过邮票、钱币、IC卡、小人书等。但后来,却迷上了紫砂壶。 吴雄立买的第一把壶不是真正紫砂壶,那是花几十块钱在超市里买的。在第一次“上当”后,他开始通过网络查阅紫砂壶的有关介绍、收藏、识别的技巧等。 不久,他就对紫砂壶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并开始在圈子内小有名气。而他看上的紫砂壶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价格常常是数千,甚至上万元。为了买自己喜欢的紫砂壶,他把自己每个月的工资全部“投”了进去。家人为此没少生他的气,但后来在他影响下,也理解并开始支持他。现在,他在一家全国知名的紫砂壶论坛里担任版主。 他说:“有时,看到网友上传的紫砂壶照片,我便可以断定此壶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产地、作者、市场价格等。” “紫砂壶是有灵性的壶。除了欣赏它的形体、色彩、装饰等外形美,你还会发现,紫砂壶会随着泡茶次数的增加而不停变化着。”吴雄立说,紫砂壶的保湿性和透气性很好,它的气孔能吸茶汁。新的紫砂壶,泡出来茶的味道不是很好,但用过一段时间后,茶味就会越来越好。而用得久了,壶身色泽也会越来越光润可爱。 喝茶是一种心境,用紫砂壶泡茶喝茶,更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现在,吴雄立工作之余,便是到自己的小店里把玩紫砂壶。一壶在握,抚弄摩挲,泡茶自饮,趣味无穷。而时常有“壶友”闻香而来,于是,几个人围坐桌前,品茶说壶,更是别有情趣。
-
刘福根-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刘福根 简介 刘福根 简介 刘福根艺名,石川,1956年8月生于江西景德镇。1984年结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高级工艺美术师。 多年从事陶瓷美术创作设计工作,有丰富的陶瓷美术设计制作经验。擅长釉下青花、高温色釉综合装饰,陶瓷作品追求民间传统与创新, 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个性。 作品《150件珍珠釉瓷瓶》在1994年景德镇第五届国际陶瓷节陶瓷精品大奖赛中获奖。1997年参加新加坡华人纪念香港回归瓷壶工程的设计和制作工作。
-
周德田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周德田:收藏紫砂壶要奔名头 收藏紫砂壶价格别超两千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周德田收藏紫砂壶近20年,经历了从初级收藏者到高级收藏者的每一个阶段。他认为市场上有太多误导的信息,令收藏者无所适从。他建议普通收藏者不要奔名头而收藏,可以关注当代中级职称中工艺好的作者,收藏价格2000元左右的紫砂壶。 民国以前的壶砂质最好 在20年前,周德田开始对紫砂壶感兴趣。一开始他在琉璃厂看到了一把老壶,从600元的开价砍到180元;虽然当时的月工资不过几十元,但他还是一口气买下。可是,一位台湾商人看了一眼就说“基本不对”。原来,这把“老壶”连壶盖底部都积满茶垢,但只有喝惯茶的人才知道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可判断其为做旧。 虽然吃了一堑,周德田却反而被挑起收藏紫砂壶的兴趣。于是,他开始冲着名家的名头进行收藏。然而,当投入大量资金在名家作品后,他才逐渐体会到,职称与作品水平不一定符合。 20 年的收藏令周德田看到了紫砂壶市场的虚虚实实,也看懂了很多陷阱。其一,目前市场上炒作成分太大,一部分号称卖出天价的新壶并未有历史价值,只靠做秀,名不符实;其二,拍卖会上的老壶以假为多,市场中又缺乏可信的权威鉴定者,导致收藏者不敢轻易下手,老壶的成交不如新壶;其三,近几年市场中流行艺人做壶、画家加画、雕刻家加雕刻,一把紫砂壶通常集多人之力,周德田认为作者应该集多种工艺于一体,随意附加不能使壶、艺相融。 虽然近几年行内传言“再过200年也挖不尽宜兴的紫砂”,但周德田认为“此砂已不是彼砂”;民国以前的壶艺未必最佳,但砂质最好,因此他相信当时制作的紫砂壶具备更高的收藏价值。 周德田也认为当代中青年艺人中有一些功底不错、缺乏包装的能人,相对来说其作品更具备收藏价值。他建议普通收藏者可以三个标准对作者进行选择:一是具备中级职称,二是工艺水平高,三是价格不要高于2000元。 周德田养壶贴士 茶垢在壶上形成的紫檀色包浆才是古朴之光。 有的收藏者喜欢把壶往脸上蹭,以为可吸收人的油气;也有人在壶内长久存茶渣直至发霉,这些做法都会破坏紫砂壶。 要让壶吸收人气必须在壶仍烫时捧在手上慢慢摩擦,令血气与壶“天人合一”。 买老壶后,要彻底清洗内外,因为旧时的人不一定就会养壶。 一把壶只能喝一种茶;不是每一种茶都适合紫砂壶,如龙井茶就不适合用紫砂壶。 要适当让壶休息,不要无间歇使用同一把壶。
-
欧阳俊-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欧阳俊 简介 欧阳俊 简介 欧阳俊1957年11月生于江西省都昌,高级工艺美术师。长期从事陶瓷创作,作品得到了收藏者的好评。
-
邱松霞-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邱松霞 简介 邱松霞 简介 邱松霞1978年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师。师从江西省陶研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柳先生门下,并得先生真传。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其擅长花鸟、粉彩、青花、综合装饰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手法,充分表现出陶瓷的瓷之美。1999年国际博览会作品《秋韵》荣获创作奖。作品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
-
茶具的保养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紫砂壶是喝茶人的珍宝,但要使紫砂壶表现出真正的个性,就要有正确的养壶方法,泡壶是最好的养壶方法,具体可分以下六点: 1、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2、切忌沾到油污。紫砂壶最忌油污,沾一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3、实实在在的泡茶。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4、擦与刷要适度。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中积茶销销刷洗,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5、使用完毕要清理晾干。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整理 6、让壶有休息的时间。勤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 用时才能更吸收。 按这六步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亮度可经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气触摸。
-
江汉-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江汉 简介 • 作品: 江汉 简介 江汉 字文康,号鹤发童,江西都昌人,1935年出生,世居景德镇。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景德镇艺术瓷厂、景德镇瓷厂、景兴瓷厂美协分会副主席。江汉自幼酷爱绘画艺术,1947年被程水金老师(画美女名家)收为关门弟子,专学绘画粉彩人物;1954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创办的陶瓷美术学校学习创作设计;1958年被选送北京轻工业学院进修陶瓷研究;1960年任教于景德镇艺术彩绘专科学校。他先后在景德镇艺术瓷厂、景德镇瓷厂、向阳瓷厂、宇宙瓷厂、景兴瓷厂美术研究室及景德镇陶瓷馆工作,从事美术研究和创作设计工作50余年。 江汉的作品构图严谨大方、善以工笔西法兼用,形象生动逼真,设色别致,不受旧法约束,深受海内外人士欢迎和喜爱,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其代表作品粉彩"福寿图n中堂瓷板已载入《景德镇陶瓷全集》、"纨扇仕女图"分别载入 《现代陶瓷精品选集》和《名人名作收藏集》。"竹林七贤"、"柳荫八美图"、"麻姑献寿图"、"吉庆"粉彩瓷板均分别被芬兰、美国、香港、台湾的艺术陶瓷收藏家购藏。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江汉 江汉
-
茶具艺术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茶具,其定义古今并非相同。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叫茶器,直到宋代以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 茶器茶具,在通常情况下,出现在茶书或咏茶文学作品里。但古代文献上第一次出现“茶具”二字的,是在西汉王褒《童约》里,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比唐陆羽的《茶经》问世早800年。 《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茶的原色在变化,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 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有广意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道具。狭义意来说:仅指泡和饮的用具,即主茶具。
-
孟凡燕-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孟凡燕 简介 孟凡燕 简介 孟凡燕祖籍河北,194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景德镇陶瓷学院中专部毕业后,在陶瓷装饰这点石成金的岗位,三十七易寒暑,作品自然以千百计。初在陶瓷学院、宇宙瓷厂,绘制出口瓷,后在江苏宜兴日用精陶厂设计室设计艺术陶瓷及餐茶器样品,作品在国内几大城市及世界许多国家展出并被收藏。牡丹凤凰大型餐具为钓鱼台国宾馆大量选购。她除古彩、新彩、青花外还独创泥绘法,效果明丽沉厚,射有韵味,为精陶装饰开出一条新路。1985年后,于宜兴轻工业学校任讲师教工笔花鸟,有较多创作,作品清丽丰满,生机盎然。
-
饮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饮具指饮茶用的茶杯、茶盏、茶碗等。日常用的都是瓷杯、玻璃杯,也有搪瓷杯和保温杯。 饮具当然以瓷质的为好,搪瓷杯和保温杯都不宜。因搪瓷材料的透气性差,影响茶味。有人爱用搪瓷缸泡茶,认为既方便,又可以随时加热,将茶叶进一步煎熬。其实茶经过煎熬,茶中的鞣酸煎出过多,在消化道吸收后,常会和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鞣酸蛋白而凝固,影响食欲和消化,也易发生便秘,有害于人体健康。而用保温杯泡茶(或保温瓶),使茶叶长期浸泡在高温、恒温的水中,非但使茶叶颜色变黄、影响茶汤香味,而且茶中的维生素会遭到破坏,芳香油大量挥发,鞣酸、茶碱大量溢出,而大大降低了茶的营养价值,且使茶叶失去香味而苦涩。长期饮用,易导致消化、心血管、神经、造血系统等发生多种疾病。 成套完整的饮具,当是明清以来流行的“盖碗”。 唐代由于逐渐普及了饮茶的专用盏,随之又发明了盏托,宋元沿袭,明清以来配以盏盖,始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盏--盖碗。用茶盏、盏盖和茶盏托(托住茶盏的小碟)这三位一体的盖碗作饮具有四大好处:一是茶盏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让茶叶沉淀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而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还可用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可防止从茶盅溢出的水打湿衣服,因而在客来敬茶的礼仪上,以盖碗茶敬客更具敬意;四是用盖碗作饮具,保温性更好。 关于盏托的发明还有一则传闻:唐代宗宝应年间,有一姓崔的官员,爱好饮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聪颖异常。因茶盏注入茶汤后,饮茶时很烫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垫托在盏下。但刚要喝时,杯子却滑动倾倒,遂又想一法,用腊在碟中作成一茶盏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菜盏,这样饮茶时,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致烫手。后来又让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称为“盏托”。此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宋代盏托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多为漆制品。明代后又在盏上加盖,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叶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盏的保洁性,可防止尘埃的侵入。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 作为盛具的茶壶是至明代才出现的,因明代流行瀹茶饮法,壶与盏才成为最基本的茶具。而唐代的“茶壶’则是“煎水壶”,而不是“盛茶壶”。明清最为人称道的茶具,当是用宜兴紫砂陶烧制的紫砂陶茶壶与茶盏。
-
刘书阁-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刘书阁 简介 刘书阁 简介 刘书阁刘书阁,号青玉老人,1940年出生,江西都昌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在景德镇人民瓷厂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多年,擅长陶瓷青花山水、花鸟、鱼虫龙凤,为解决青花瓷大量生产的难题,1968年试验成功"带水贴花"工艺,lgB2年闯过"影青青花"新工艺难关,设计"影青青花风牡餐具"、"影青梅竹系列产品"、杓此获得国家金奖、银奖、国际金奖。他设计的作品也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全国工艺美展铜奖及市级一等奖。19舯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工人"称号。《景德镇陶瓷》、《江西画报》等杂志画册曾发表其作品。1998年"影青青花釉里红山高水长瓶"被选为国家礼品。
-
茶具的选购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茶文化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即便在灯红酒绿、喧嚣躁动的今天,也总有人倾心那一杯清茶,于清香弥漫之际寻找久违了的安宁与惬意。而集沏茶良器与欣赏佳品于一身的各式茶具,更可以给人带来独特的文化享受。 气韵温雅的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典雅精美,气质独特,自明朝正德年间以来已有500年历史,而以江苏宜兴出品最负盛名。500年来,中国文人与宜兴历代砂器制作高手合作,将雕刻、镶嵌、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应用于茶壶,而使其成为了中华一大瑰宝。 现在市场上的紫砂茶具精品荟萃、造型独特,其间不乏名家之作。据北京峰睿大生堂陈楚平经理介绍,紫砂茶具由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料制成,其气孔细微、密度高,有较强的吸附力,用它沏茶,不仅不失茶的色、香、味,更不易霉馊变质,使用较长时间后,以沸水注入空壶亦有茶香。此外,紫砂壶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是光亮照人。因此在选购时,凡经打磨抛光、上蜡、擦油而光亮的多为新壶,正宗的紫砂茶具是干净整洁,经一段时间使用才生光泽。 仅一件紫砂壶就要经数十道工序制作,其美感可以从形、神、气三方面判断,三者融为一体,才是真正完美的上佳艺术品。当然这样纯手工完成的艺术品价格也不斐,目前市场上有三四万元一把的紫砂壶,最便宜的有一二百元一套紫砂茶具,消费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进行选择。 细腻敦厚的陶瓷茶具 陶瓷茶具在茶具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价格适中而更多地流行于寻常百姓家。具体可分为青瓷茶具、精陶茶具、彩陶茶具等等。青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有的宛若碧峰翠色,有的犹如一湖春水,再加上茶具独特的造型,有的精炼挺秀,有的端庄淡雅,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除了运用传统的浮雕、暗刻等工艺手法,釉色上也有娇嫩明润的颜色。而精陶茶具则多洁白无瑕、华丽精致,属于陶瓷新品,兼有陶和瓷的特点。精陶茶具色彩和谐悦目,有的壶身还经过素刻、镶嵌、描金、丝绸印花及化妆土装饰,光彩照人、异常精美。至于彩陶茶具则釉色润厚、绚丽多彩,颜色十分丰富且纯正,观之赏心悦目、乐趣无穷。 陶瓷茶具有一壶四碗一套的,也有一壶六碗一套的,有的还配有托盘。有较好的耐冷热激变的性能和较高的抗冲击强度,比较实用。市场上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造型丰富,款式多样,既有古色古香又有极富现代气息,能适合较多人的品位。 新颖别致的工艺茶具 近些年随着家居装饰的升温,各种工艺品也日渐走俏。而工艺茶具便也应运而生,成为一些人的消费热点。 顾名思义,工艺茶具,既可用来沏茶又极具观赏性,造型常以新、奇、特见长,引人遐思。从材质方面看,有紫砂的、陶制的,也有铜制的或几种材料混合而成,并配有精致的底座或托盘,摆在居家之中,是一件很好的装饰品,于不经意间增添了一份东方艺术品位。一般说来,这类茶具价格并不十分昂贵,百元左右,价格适中,一般的工薪家庭都能接受,因而也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当然茶具并不仅于此,市场上还可见到玻璃的、不锈钢的等等,但款式相对比较简单,价格也更低廉,但无论选择哪种茶具,只要心中平和宁静,那么,茶的馨香、壶的美妙,都会带给您一个不可多得的古典曼妙的世界。
-
傅平-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傅平 简介 傅平 简介 傅平艺名石鸿。1945年生,江西进贤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曾担任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美术开发部部长、现任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傅平曾主持设计过欧美用瓷、第二代外交部用瓷、毛主席诞辰]00周年纪念咨,亲自设计过国宾馆用瓷和旅游纪念瓷,其作品清新、淡雅、构图简洁、风格独特。作品先后多次茯国家和省市级奖励。《昌南》茶咖啡具获首届陶瓷美术百花奖,获奖作品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木棉花》西餐具由玻利维亚驻华使馆定为专用瓷;《百年回归》(香港篇)纪念餐具、《九九归一》(澳门篇)纪念餐具、《世纪之光一千禧九》纪念彩盘、《普天同庆》50周年(国庆篇)纪念彩盘、《光辉里程》80周年(党建篇)纪念彩盘,分别由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收藏。个人传略和作品已收入《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景德镇陶瓷全集》等多部典籍。
-
茶具的演变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癸辛杂识》称:“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衡器上记数之识点叫星,用金银时代,即以星为数——作者注)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务,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越南仲丞相帅潭日,尝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上方。” 《清波杂志》曰:“凡茶宜锡,窃意若以锡为合,适用而不侈,贴以纸则茶味易损……” 宋末开始,发明蒸青散茶制法。饮用散茶时,不碾成碎末,全叶冲泡,不用盐调味,重视茶叶固有香味。蔡襄在皇佑元年至五年(公元1049~1053年)间写的《茶录》是当时的代表作,在下篇器论中,详述了茶焙、茶笼、砧椎、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的性质用法与茶汤品质的关系。 元代茶壶的变化主要在于壶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这时江西景德镇青花瓶异峰突起,闻名于世。青花瓶不仅国内珍爱,而且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氏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珠光青瓷”。天目茶碗也传至日本,12世纪至14世纪,日本佛僧到我国天目山佛寺留学,曾带回天目山的茶碗,这种茶碗施有黑釉,因此在日本,人们把这种带黑釉的陶 瓷通称为天目瓷。天目茶碗有黄天目、白天目、黄践、 曜变、油滴鳖盏、灰潜兔毛盏等。 宋代以后,饮茶偏重于品,茶具有了较多的变化。许次纾《茶疏》道:“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 明代时,品茶瓷色尚白,器形贵小,当时许多的 瓷窑多生产小而精巧、色白的茶具。同时还出现了一 种“茶洗”,形状如碗和孟,底部有孔,是饮茶之前用 来冲洗茶叶的。16世纪中国瓷器出现在法国市场, 致使法国人惊叹不已,大加赞扬。明代中期以后,又 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 到了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 相继而起。 近年来,在浙江上虞出土了—批东汉(公元25 --220年)瓷器,出土器物中有碗、壶、杯、茶盏、托具 等。经北京故宫博物馆,上海、浙江考古单位鉴定,认 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器。这对研究古代青瓷茶具有重要价值。
-
熊国瑞-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熊国瑞 简介 熊国瑞 简介 熊国瑞熊国瑞,1943年2月生于南昌,艺名少峰,号称豫章老人,画室“凌毅轩”画苑。现为景德镇陶瓷发展有限公司、陶瓷博物馆、精益斋博物馆专职特聘高级画师,国家级二级技师、高级美术师、民间文化艺术家。2005年获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技术状元”荣誉称号。 熊国瑞自幼随叔父、著名陶瓷艺术家熊晓峰习画,1958年进入艺术 瓷厂,后在艺术专科学校深造,并师从著名陶瓷艺术家邓必浩先生。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创作了大量优秀精品、杰作。其作品构图新颖、线条流畅、形态逼真、气势宏伟,代表作《牧童夕归》、《瑞雪迎春》《踏雪寻梅》、《三顾茅庐》、《婴童戏雪》、《百子闹元宵》、《渔樵耕读》等深受海内外名人及收藏家喜爱,特别是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法国等国家的收藏家。通过四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他首创了玛瑙红雪景,填补了粉彩空白。三米长大型玛瑙红雪景瓷板画《婴童戏雪》已被精益斋博物馆收藏。艺术成就载入《中国陶瓷艺术家词典》、《景德镇陶瓷百期珍藏版》、《中国现代陶瓷全集》、《现代陶瓷精品选集》、《中国陶瓷艺术精品集》和《当代名人名作精品陶瓷选集》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