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盘圆座葵口小银碟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盘圆座葵口小银碟 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珍藏的唐代文物中,金银器的数量之多,制作之精,规格之高都是罕见的,在其中成套金银茶具中的盘圆座葵口小银碟,可说是这批稀世之宝中的一件奇珍。 盘圆座葵口小银碟,通高5.8厘米,口径8.7厘米,重82克。为平底,浅腹,五曲葵口。银碟底座,采用银筋盘屈成螺旋状。整体造型显得小巧玲珑,犹如一朵轻盈飘缈的白云,显现在天际之间,银碟主要用来盛果品、糕点,供饮茶佐食用。 饮茶佐食,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可见诸于《大金国志·婚姻》一书,其内曰: “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皆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历史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茶食”一词是包括茶在内的南北果品、四时糕点的统称。南朝河法盛的《晋中兴书》中,提到的“陆纳以茶果待客”,唐房玄龄等在《晋书》中,谈到的“桓温用茶、果宴客”,以及陆羽在《茶经》中,写到的南齐世祖武帝萧赜在遗诏中,要臣民为他“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祭祀等都有关饮茶用点的历史证明。虽然自唐以后,经宋至明,由于斗茶的兴起,使许多文人骚客开始啜咀茶的“精粹”,寻找茶的真趣,崇尚清饮雅赏,但却使在这种情况下,饮茶佐食的习惯仍未消失。时至今日,反而有增无减。自清开始,广东羊城的茶楼,人们的最得意的“一盅两件”的享受,既泡上一杯称心如意的茶,再挑上两件鲜美可口的糕点。一边品饮香茗,一边细细咀嚼糕点果品,被视为“人生一乐也”。如今,这种品茶的方法已漫延到大江南北。不过,为了品尝到茶原汁原味,点心宜清淡、香脆,凡重油、重味,或高糖、粘腻的果品都是不合适的。
-
李雨苍-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李雨苍 简介 李雨苍 简介 李雨苍男,原藉湖南省湘乡市,1928年出生于北京市,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55年毕业于武汉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本科(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史研究会会员。 李雨苍从事陶瓷造型设计和陶瓷装饰美术设计及理论研究近40余年。1958年出版了《中南少数民族染织图案选集》(与喻侠夫等合作编绘);1987年主编出版了大型精装彩色《景德镇明清瓷器纹饰》图册;1988年编著出版了《陶瓷造型设计}专业书藉,该书于2000年修订重版,并改书名为《日用陶瓷造型设计》,并被采用为大专院校陶瓷专业教材,大型彩色图书《宋代陶瓷纹饰精萃绘录》一书即将由江西高教出版社出版。论文“略谈日用陶瓷造型实体与空间主体与副体的关系”、“谈宋代陶瓷纹饰”发表在《景德镇陶瓷}、《中国陶瓷》杂志;1959年担任设计和组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制作万件大花瓶和陶瓷壁画,送北京人民大会堂;1975年与汪桂英共同设计了"7501"毛主席用瓷中的餐具和文具的造型。陶瓷作品曾获得景德镇市第二届(1983年)、第三届(1985年)陶瓷美术“百花奖”中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
-
唐鎏金人物画银坛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鎏金人物画银坛 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地宫中出土的有2449件珍贵文物,这批文件特别引起茶学界人士注目的是,有一套堪称稀世之宝的唐代宫廷御用的鎏金银质茶具,它对研究唐代宫廷茶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鎏金人物画银坛,是这批出土物中之一,它主要用来贮存经炙烤后的饼茶,以保持茶的松软,防止香气散失,为碾茶作好准备的。 鎏金人物画银坛,通高24.7厘米,直径13.2厘米,腹深11.2厘米,圈足径12.6厘米,全重为883.5克。为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坛子系直口,深腹,平底,高圈足,有盖。盖钮呈宝珠形。盖面隆起,分成四瓣,每瓣冲出一只飞狮,并施以錾刻,衬以缠枝蔓草。盖与腹以子母口扣合,腹壁分为四个壶门,分别錾有四个典故人物画,其画面为: 仙人对奕(棋)、伯牙俸琴、箫史吹箫、金蛇吐珠,将绘画技巧与金银钣錾工艺融为一体。这件银坛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造型特征,在古今世界金银茶具中,都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里面指出: “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其意是说煎茶时,先要将饼茶用火烤柔软后,趁热用纸袋贮藏,使香气不致散失,待冷却后再碾成细末煎茶。这种用纸袋贮茶的做法,多在民间应用。而作为权力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而言,非同庶民,自然要用密封性能好的金银坛子封存了。鎏金银坛的出土,对研究唐代宫廷饮茶为人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
李复荣-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李复荣 简介 李复荣 简介 李复荣艺名:醉釉轩主,男,1954年4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1971年开始从事瓷板肖像画工作,1973年师从画家丁世弼学习连环画创作,1981年在江西南昌市工艺美术厂美研室从事陶瓷粉彩创作和研究工作,1994年客居景德镇市,继续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尤其是用青花分水技法运用到人物肖像画上取得成功,研制出一种新的肖像画法一青花瓷像。1998年与国画家王成喜合作一块1.1米中堂大瓷板粉彩梅花写意画”不尽生机”。青花瓷板画“春意盎然”获江西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奖赛二等奖;青花瓷板画“四季图”获200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釉上粉彩“十二金钗”获2003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撰写《陶瓷彩绘初探》一书,由江西省美术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 酷爱传统绘画,经二十年在陶瓷工艺上的不断探索,在粉彩绘画和填色技法的基础上恢复出“西法头子”画法(。珠山八友。王琦所创)。青花画则在生坯上绘画加以分水技法,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创新技法相结合的具有个人特点的艺术风格。
-
唐鎏金飞鸿纹银匙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鎏金飞鸿纹银匙 为唐懿宗李漼(公元860—874年)时供宫廷使用的茶具之一。唐懿宗咸通十五年 (公元874年)封存于陕西法门寺地宫,历时1100余年。为唐、宋及及其以前特有的贮茶器具,用于烘烤饼茶,以利煎茶之前将烤过的饼茶碾成细末。 金银丝结条笼,呈椭圆筒形,通高15.0厘米,14.5厘米,宽10.5厘米。笼子由盖、笼体和足组成,整体用金、银丝编织而成。盖面隆起,盖的顶端装饰塔状丝织物。盖的面与沿的棱线,用金线织成小圈,连珠一周。盖沿和笼体上沿均为复层银片,成子母嵌接。笼体的下沿边有四个盘圆圈足。每个足,饰成狮头形,足与笼体相接。提梁以银丝织为复层,宽0.5厘米,厚约0.2厘米,长20.0厘米,编织于椭圆形长径两侧的笼体外缘。盖与提梁之间,用银链相连。整个笼子,通体剔透,工艺精巧,是罕见的茶具珍品。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民间28种专用茶具中,并未提及茶笼,表明在民间,乃至僧侣、墨客饮茶,对于贮茶、炙茶器具还不甚讲究。而唐金银丝结条笼的出土,为研究中国茶具的发展,尤其是贮茶器具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
李勇-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李勇 简介 • 作品欣赏 李勇 简介 李勇笔名木子老人,望海轩主。江西景德镇人,中国工艺美术师,江都书画院高级美术师,珠山望海轩高级画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并享有“中国实力派书画家”的荣誉称号。作品《佛光普照》《天音图》等人物及山水画作品倍受好评。其中不少作品被《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辞典》等权威报刊杂志发表。其中《佛光普照》在2004年度中国瓷都景德镇中青年优秀陶瓷艺术家网络评选大赛中获得精英奖称号,且在《首届扬州八怪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得银奖。 作品欣赏编辑本段回目录 李勇李勇
-
唐系链银火筋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系链银火筋 筋,又称箸,俗称筷子。火筋,煎茶时生火挟炭的器具,所以,火筋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茶具。而古人对茶具的认识,又不同于今人,古人认为凡与烹茶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这样,煎茶烧水时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归纳到茶具中去了。古代特别是唐宋期间的一些茶著中,凡提到茶具时,都提到了火筋。 系链银火筋, 通长27.6厘米,上端径0.6厘米,下端径0.3厘米,链长10.3厘米,全重765.0克。整体呈圆柱形,上粗下细, 链为银丝编成。火筋上端顶部为宝珠形,其下有凹槽,环鼻嵌入其中,将两筋用链系结成一体。这件火筋,造型设计精巧,风韵雅典,充分体现了唐代制造金银器具的高超工艺水平。 火筋,在陆羽《茶经·四之器》中称之为火筴,并说:“火筴, 一名筋,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其意是说,火筴鏁又名筋,和常用的相同,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不用“葱台勾 ”之类装饰物,用铁或熟铜制作而成。这里说的火筋,乃是民间用的茶具,而作为宫廷或达官贵人的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银制作而成。这件火筋作为唐皇朝向佛供俸,祈求海晏河清、国运昌盛的茶具之一,其珍贵是可想而知的了。
-
李秀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李秀云 简介 李秀云 简介 李秀云女,1978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浮梁县,师从乐茂顺,现在茂顺陶艺工作室从事陶艺创作。 作品150件“花鸟”综合装饰瓶人选中国西部艺术博览会并获银奖。 擅长综合装饰,作品常以江南民居为题材,表现了江南民居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美。作品运用雕刻、高温色釉的装饰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南居民古老而悠久的建筑特色。
-
唐鎏金银龟茶盒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鎏金银龟茶盒 这件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出土的茶盒,是唐僖宗李儇(公元874—888年)的供奉之物。因唐代饮茶,先要将饼茶经炙、碾成细末,再过罗筛分后方可煎茶。而这件银龟茶盒,它的功用是贮存茶末,属茶具中的贮茶器具。 这件银龟茶盒,通高13.0厘米,长28.0厘米,宽15厘米,全重818.0克。 整体呈龟状,昂首曲尾,四足内缩在地。龟甲为盖,盖甲上有龟背纹,整体造型维妙维肖。盖与腹焊有圆子母口相接。首、腹及四足中空加焊。尾部焊接。腹部供贮放碾碎的饼茶细末。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银盒作龟状,这是因为古人认为龟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唐皇室选用鎏金银龟茶盒贮茶,既显示了皇室的高贵富丽气魄,又显露了皇上祈求长生不老的心态。这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述的“合”(即盒),虽然用途相同,但材料、做工大相径庭。陆羽提及的茶盒,“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材料用的是竹节或杉木,再涂上油漆就是,无须银质加鎏金,这大概就是民间茶具与宫廷茶具的一个重要差别吧!
-
李奔奔-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李奔奔 简介 李奔奔 简介 李奔奔艺名:奔奔,男,1978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代陶艺专业,师从李见深。系高岭陶艺学会会员,中国景德镇三宝陶艺村工作室主持。 作品“田园·山水”入选中国佛山世界建筑陶瓷艺术展;作品“山水·意向”人编《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观》。 从事现代陶瓷艺术研究及创作,以形体和色彩来表达自我。作品不拘泥于传统,而植根于传统,挚着于当代艺术语言的发展。
-
唐鎏金壶门座茶碾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鎏金壶门座茶碾 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系列茶具之一。根据同时出土的地宫藏宝《物账碑》记载:“茶碾子”为“新恩赐物”,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 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封入地宫,因唐时人们饮的是饼茶,煎茶前先得将饼茶碾成末,方可煎煮。茶碾用于煎茶碾茶用。 这件茶碾,由碾槽、辖板、槽身,以及与其配套的碾轮(轴)组成。除碾轮外,其余三者合一,钣金成型,纹饰鎏金。 整体呈长方形,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碾槽深3.4厘米,为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与槽座焊接。槽口可平插辖板,辖板为长方形,长20.7厘米,宽3.0厘米。 槽身两侧各饰一只鸿雁及流动纹。槽座整体呈“Ⅱ”形,碾槽嵌于中间。座壁有缕空壶门,壶门间錾饰流动奔马。与之配套的碾轴由执手和圆轮组成,显得小巧别致。执手长22.0厘米,中间粗,两端细,横穿圆轮中间,以便用手来回滚动圆轮。圆轮直径为9. 0厘米,中间厚,四周薄,边缘有齿口,便于碾碎茶叶。 鎏金壶门座茶碾,为唐僖宗御用之物,所以,显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其碾座底外,錾有铭文: “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谷,使臣能顺。”表明这件茶碾是文思院专门为唐僖宗煎茶打造的。而器物的重量,以及监制者的姓名,既表示对这件器物各司其责,又说明对这件器物重视有加。在碾轮上,还刻有“五哥”字样,表明该器的主人是“五哥”,即宫廷对唐僖宗小时的爱称。另外,在碾轮上还有半圈錾文: “锅轴(轮)重十三两十七字号”。这种做法,在古代金银等贵重器物上对重量、成色等加以注明,也时有所见。此外,这件茶碾一改当时民间茶碾造型的正方体为长方体,更适应碾茶之需。而茶碾加盖,也更符合卫生要求,这也许是宫廷茶具与众不同之处吧!
-
邵爱福-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邵爱福 简介 邵爱福 简介 邵爱福男,1979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供职于江南瓷苑。 自幼喜爱绘画,14岁开始学习瓷画。主要随万志军、吴国兴等学画山水。1999年作品釉下彩“江南万里雪"300件梅瓶获景德镇市陶瓷美术优秀作品奖;代表作高温颜色釉“桂林山水甲天下”受到了众多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好评和陶瓷爱好者的青睐。 近几年对高温色釉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大胆尝试,把高温色釉运用到陶瓷综合装饰中,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
-
唐金银丝结条笼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金银丝结条笼 为唐懿宗李漼(公元860—874年)时供宫廷使用的茶具之一。唐懿宗咸通十五年 (公元874年)封存于陕西法门寺地宫,历时1100余年。为唐、宋及及其以前特有的贮茶器具,用于烘烤饼茶,以利煎茶之前将烤过的饼茶碾成细末。 金银丝结条笼,呈椭圆筒形,通高15.0厘米,14.5厘米,宽10.5厘米。笼子由盖、笼体和足组成,整体用金、银丝编织而成。盖面隆起,盖的顶端装饰塔状丝织物。盖的面与沿的棱线,用金线织成小圈,连珠一周。盖沿和笼体上沿均为复层银片,成子母嵌接。笼体的下沿边有四个盘圆圈足。每个足,饰成狮头形,足与笼体相接。提梁以银丝织为复层,宽0.5厘米,厚约0.2厘米,长20.0厘米,编织于椭圆形长径两侧的笼体外缘。盖与提梁之间,用银链相连。整个笼子,通体剔透,工艺精巧,是罕见的茶具珍品。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民间28种专用茶具中,并未提及茶笼,表明在民间,乃至僧侣、墨客饮茶,对于贮茶、炙茶器具还不甚讲究。而唐金银丝结条笼的出土,为研究中国茶具的发展,尤其是贮茶器具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
沈书祯-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沈书祯 简介 沈书祯 简介 沈书祯1939年3月出生,江西都昌人,现年70岁。沈书祯彩绘瓷器题材较广,花鸟、山水、人物、草虫、走兽,擅长粉彩和新彩,尤以花鸟见长。沈书祯彩绘瓷器有“师承”气息,延续民国粉彩“重色泽、重题材”的传统(注:沈书祯师从邓肖禹、张景寿学粉彩花鸟;师从赵惠民学人物)。沈书祯作品在设色上有特色(注:沈书祯自行配置粉彩颜料,自画自填自烧)。鲜亮粉润,喜通过色彩表达“艳而不俗”,重工花头采用洗染法,写意花头爱用中国画技法,独创“釉上点厾”法,浓淡一笔能成,且有阴阳过渡。沈书祯有中国画功底,擅长行草隶篆,题“书祯”名款、“桃树岭人”款。
-
唐摩羯纹蕾纽三足盐台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摩羯纹蕾纽三足盐台 这件三足盐台,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系列茶具之一。它是古人煎茶调味时存放盐、胡椒等佐料的用器。 三足盐台由盖、台盘和三足架组成,通体高25.0厘米。盖上有中空的莲蕾提手一个,有铰链,可开合为上下两半,并与盖相焊。中空的提手,通常是放胡椒粉用的。与之相连的盖心,饰有团花一周,还饰以摩羯四尾,盖沿为卷荷形,其下是一个与之相配的台盘,用于存放食盐。三足架与台盘焊接,整体形似平展的莲蓬莲叶。支架以银管盘曲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头为两花蕾、两摩羯。支架上錾有铭文,曰: “咸通九年文思院准造涂金银盐台一枚。”表明该三足盐台制造年份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是文思院为皇上专门制造的;它作为盛盐的盐台是确定无疑的。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说: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 其意是说,煎茶待水初沸时,须放适量盐调味。当然,也提出不应使太咸,否则岂不成了喜欢喝盐水一种味道了吗? 茶汤中用盐等佐料调味,在唐以前用得较多。所以,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曾提到茶具“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贮盐花也。”这与上述提及的三足盐台,其用途同出一辙,亦为煎茶器具之一。不过陆羽还提及与“鹾簋”配套的有“揭”。它用竹制成,是取盐的用具。这在出土的唐三足盐台中未曾见到。唐时已有人提出反对在茶汤中用盐调味,唐薛能就认为“盐损添常诫”( 参见《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因以赠答八韵》),说盐有损茶味,不宜加得多。 所以,唐以后,很少再见到在茶汤中加盐调味的了。
-
沈翠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沈翠华 简介 沈翠华 简介 沈翠华艺名:爱华,女,1962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79年参加工作,在景德镇艺术瓷厂学艺,并得到艺术瓷厂诸多前辈的指点。20多年来一直从事陶瓷创作,创作了大批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陶瓷作品。 代表作200件冬瓜瓶“八仙陆地游”刊载于《陶瓷艺术新人新作集》。“美女带子”;“八仙神游”、“麻姑献寿”、“婴戏图”等釉上彩作品等均被深圳、北京、上海、武汉等文物商店收藏。沈翠华绘画技术娴熟,基本功扎实,擅长釉上粉彩,墨彩。题材多以传统故事、典故、神话传说为主。作品构图简练,用线细腻,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笔墨情趣盎然之特点。
-
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炉煮水。唐代陆羽在其《茶经》中这样说道: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又说:“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表明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而这件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乃是宫廷御用茶具,无论是材料与制作,还是工艺与装饰,都非常讲究,是民间风炉所无法比拟的,它为研究唐代宫廷茶文化提供了最好的物证。 壶门高圈足银风炉,通高为56.0厘米,盖高31.3厘米,口径17.7厘米,炉身高25.2厘米,全重3920克。通体素净,钣金成型,由盖和身组成。炉盖的顶部有三层银片做成仰莲瓣,并承托锥顶状莲蕾。盖面为半球形,上部镂空,还有两层莲瓣。盖沿有渐收的三层棱台。炉身系敛口,深腹,筒状,平底,圈足,其口沿亦有三层渐收的棱台。腹部上小下大,有稳定感。腹壁分内外两层;内层与炉底铆接;外层亦作圈足。腹的下部有六个壶门,以利通风发火。炉底与炉壁铆接,下焊十字铜片,以承托木炭,供燃烧生火。炉身两侧,各装一个提耳,以便移动。出土时,盖面贴有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 字样。表明这件高圈足座银风炉,是由杨复恭奉献的。
-
沈景芬-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沈景芬 简介 沈景芬 简介 沈景芬女,1970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现供职于景德镇市陶瓷壁画厂,现为景德镇市啕瓷壁画厂技术主管。1989年进厂学徒,曾得到王锡良、张松茂、张苏波的指教,参与制作了许多国内外大型陶瓷壁画,如“江山万里图”(安装于佳木斯),“吹箫引风图”(安装于江西滕王阁),“桂林山水”(安装于上海东方航空公司),‘四大天王”(安装于九华山佛教圣地),“体育运动”大型壁画(安装于上海嘉定),“体育文化”大型壁画(安装于山东邹平)。 擅长于釉上彩、釉中釉及陶瓷壁画设计、制作。
-
唐鎏金伎乐纹调达子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鎏金伎乐纹调达子 这件调达子, 是1987年4月重建陕西扶风法门寺塔时,在塔基地宫中发现的大批唐代稀世珍宝之一, 是唐懿宗李漼于咸通十五年( 公元874年) 最后一次将佛骨连同历代帝王珍品一齐密封于塔基地宫的。 伎乐纹调达子, 通高11.7厘米,盖口径5.6厘米,其中,杯高5.8厘米,杯口径5.4厘米,足径6.3厘米。直口, 深腹呈圆筒形,平底,喇叭形高圈足。盖作立沿,沿面饰有蔓草,盖面边缘錾有水波和莲瓣纹,中心是一个宝珠形的钮,下衬一周莲瓣纹。座四周錾有鸳鸯、飞禽等。腹壁中部刻有三名吹乐、舞蹈的伎乐,并衬以蔓草。底部圈足饰花纹,上部为圆箍棱,棱上饰四出扁团花,下部錾莲叶叶脉纹。这个调达子的纹饰图像,精美异常,使人遐想连绵。 调达子作为茶具,主要供调茶、饮茶时使用,这是因为古代饮茶犹如吃茶一般。据三国魏·张揖《尔雅》记载:饮茶时,先要将加工好的饼茶,“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此外,也有用椒、桂、盐等作佐料的。调达子就是先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适当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调达子内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供人饮用。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时曾受到陆羽等茶人的反对,但直到宋、元时,还有人乐于此道。只是到明代后,由于茶类加工方法革新,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除边陲部分兄弟民族外,在茶中不再有人放任何佐料,重清饮雅赏,追求茶叶香真味实的“本色”,以领略饮茶的真趣。所以,调达子乃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的饮茶器具,当今已经消失。有鉴于此,唐鎏金伎乐纹调达子的出土,其地位与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
吴桂红-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吴桂红 简介 吴桂红 简介 吴桂红女,1969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系高岭陶艺学会会员。创办“惊风”工作室。从师学艺于瓷都,在自己漫长而艰难从艺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充满浓郁的传统民族风格,运用各种材质进行综合装饰,并融入了全新的现代陶瓷设计理念,画面装饰多吸取了有关服装艺术、蜡染艺术等姐妹艺术中的创作素养,并与现代家庭的环境相适应,使作品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和谐之美,给观者一种亲切、自然美的享受。 吴桂红擅长釉下青花及青花分水,对釉下花鸟走兽及釉上新彩人物画也有所长,画风雅致生动,笔法细腻缜密,尤以画猫。蝶、牡丹及“耄耋大吉”祝寿题材而独树一帜。
-
隋白瓷碗、盘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隋白瓷碗、盘 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几百年的割据局面。隋末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件隋末白瓷碗、盘的出土,对研究古代茶具的发展,特别是白瓷茶具对唐及五代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意义十分深远。 这件白瓷碗、盘,有五只碗和一个盘组成套件。碗呈杯形,大小一致,为圆口,深腹,近直壁,有圈足。盘系碟形,盘径28.5厘米,其下有三足,足呈圆环状。盘的大小正适合容纳五只小茶碗,两者十分相配。加之同为一色白瓷,釉色光润,有一种雅致洁净之感。 史学家认为,我国在隋代以前,制瓷业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入隋后,北方制瓷业有了发展,目前已发现的隋代遗窑,有很多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它们制造的器件以生活用具为主,当时生产的茶具有碗、壶、杯、罐等。隋代北方瓷业的发展,为唐代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十年来,在河南安阳,以及陕西西安等地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可作茶具用的白瓷器具,如同白瓷碗、盘一样,这些器具都有胎质较白,釉面光润的特点,表明其时的烧制瓷器技术已超越前代。这件白瓷碗、盘的出土,为隋代茶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
吴汉麒-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吴汉麒 简介 吴汉麒 简介 吴汉麒艺名:无蓝,男,1982年4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200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业中专美术专业,现就读于景德镇学院,师从余少石,创办“蓝玉”画室。 吴汉麒作品带有明显西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用古典的形式美反映和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因此极易打动人的心灵。从丰富到单纯,在单纯中营造理想是其作品的个性风格。
-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茶碗 这件秘色瓷茶碗,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通体为五瓣葵口圈足状,高9.4厘米, 口径21.4厘米,深7.0厘米,足高2.1厘米, 底径9.9厘米,腹斜下收,素面无花纹,既有造型活泼之感,又不乏典雅大方之美,打破了唐初及其以前茶碗造型平板的格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茶碗在供藏时,因用印有簪花仕女图案的纸包装,至今其图案印痕还在碗壁留有痕迹,为茶碗增添了姿色。 法门寺,是我国古代安置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的著名寺院,被誉为“关中塔庙之祖”。而塔下地宫秘色瓷茶碗的出土,揭开了历史上只闻其名,不见其物的秘色瓷茶具之迹。据查,秘色瓷茶具,最先是根据宋人的解释而提出来的,史书记载,在五代十国时,割据江、浙一带的吴越国钱氏,曾下令当时烧制青瓷质量最上乘的越窑,生产供皇宫使用的器物,地方庶民不得使用,独尊于世,以示皇威。于是,这一青瓷器,被称之为“秘色瓷”。由于秘色瓷茶具由朝廷命官员严密监制,因此,民间实属难觅,连它的釉料配方、烧制工艺等外界也不得而知。近代,有人根据杭州及其近邻临安等地相继发掘的钱氏墓地中出土的瓷器,推断可能为秘色瓷。而这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供奉的秘色茶具,终于揭开了带有神秘色彩的秘色瓷茶具之迹;同时,还将原来推测最早始于五代十国的秘色瓷茶具,提早至唐代中期或更早。所以,秘色瓷茶具的发现,为中国的茶文化又增添了新的一页。
-
吴丹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吴丹云 简介 吴丹云 简介 吴丹云艺名:吴穹,女,1971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业中专,1992年人艺术瓷厂工作,1997年毕业于陶瓷职工大学,随后拜李贵镇为师学习陶瓷绘画,现为“芳草轩”创作室专业画师。 新彩人物“仕女图”于1998年发表在《景德镇日报》。代表作“九鹭图”、“松鹤图”、“婴戏图”、“听涛”、“虎”、“江山如画”等人选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并获优秀奖,作品“乡景”人选全省美术大赛获好评并被东南亚客商以高价购买收藏,作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及欧美各地。擅长釉上粉彩、新彩的人物、花鸟创作。
-
斗彩岁寒三友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斗彩岁寒三友壶 青花款 清雍正(1723–1735) “大清雍正年制” 高:13.6厘米阔:19厘米 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 这件斗彩岁寒三友壶,椭圆的壶身造型像一只鸡蛋。扁环状的盖钮与环形的大壶把及呈“s”形的壶嘴互相呼应,充满流畅圆转的动态。壶底以青花篆书写上“大清雍正年制”款。这件岁寒三友壶原先是与藏于英国戴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另一个配成一对。 松、竹、梅均属于耐寒植物,一向有“岁寒三友”的美誉。“松”象征坚毅及长寿,“竹”蕴含正直清逸的气节,“梅”则喻意品格高洁坚贞。“岁寒三友”是中国艺术装饰广受欢迎的主题。 这个壶身上的“岁寒三友”纹饰,是属于釉下青花加釉上彩绘混合而成的“斗彩”装饰。制作方法首先是以青花勾勒植物的轮廓,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然后以摄氏1200度的高温完成初步烧制。接着再以绿、红、紫色彩料按青花轮廓填染,突出树木花卉深浅不同的色调,再经约摄氏800度的窑烧,制成这个柔和雅淡而富生气的“岁寒三友”纹壶。
-
汪冲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汪冲云 简介 汪冲云 简介 汪冲云汪冲云 又名:张冲云,男,原籍江西省余干县,1966年4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副研究馆员。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教育学院英语系,199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1987年至1990年就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中国画专业,师从许国胜老师。自幼随伯父国画家、教育家张炳贤与父亲张育贤学习中国画与陶瓷艺术,现供职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景德镇市金土地陶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化艺术顾问,系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图书馆学会会员。创办“华盛楼”个人陶艺工作室。 作品“地球与生态”发表在《中国陶瓷》杂志上,“春风”瓷瓶发表于《景德镇日报》,“静之峡谷”人编《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观》。论文“陶瓷绘画艺术艺境浅谈”发表在《中国陶瓷》杂志,“浅谈陶瓷雕塑艺术空间美”发表在《陶瓷研究》第18卷第4期,“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家及作品”发表在美国《陶瓷月刊》上,“精谨不苟,籍艺抒情”发表在台湾《紫玉金砂》杂志上,个人传略辑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文化名人辞典》。以传统写意国画见长,偶涉花鸟,尤以现代抽象派陶艺为主。
-
彩色釉陶贴花龙首执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彩色釉陶贴花龙首执壶 规格:高17.8cm 口径13.7cm 这种类型的器物是唐代特有的一种器式。它通体施黄绿釉彩,口部为喇叭状,鼓腹、平底。以龙首为流,柄呈龙尾状,从口沿经腹部到壶柄,以一条长龙作为环绕的装饰。壶的腹部,以前一后都堆着贴花,左右堆贴着团龙图案,这也是唐三彩一种器型。 唐三彩的胎为白色,为了不使胎色影响釉色,有时需要在胎的表面施加一层白度较高的化妆土,在这类器物的露胎部常可见到这些白色化妆土。唐三彩有手制、轮制、模制、雕塑、粘贴等成形手法。施釉是釉直接上在陶胎上,含有不同着色剂的釉浆在胎面巧妙组合,在烧制的过程中,因为釉的流动,如点彩、贴花、涂彩、印花、刻花等。贴花是这只执壶的一个重要装饰特点。这种方法是在器胎干后,用印模印出浮雕状的图案薄片,然后把它贴在陶瓷的胎体上。贴花一般在施釉、入窑前进行,后来也有烧成后再贴花的。烧成后贴花露出胎色,呈红褐色,称露胎贴花。
-
汪开潮-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汪开潮 简介 汪开潮 简介 汪开潮1975年生于江西浮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届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研究生班,师从徐庆平(徐悲鸿之子)、周志高、郑晓华等名家。现为景德镇高专陶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并担任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主席空缺)、市陶瓷书画院副院长等社会职务。 汪开潮从小喜爱书法艺术,90年进入师范学校正式开始学习书法,在校期间便两次获得全国书法比赛一等奖。93年师范毕业留校任教并开始陶瓷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作为一名景德镇的书法人,汪开潮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陶瓷书法艺术发扬光大。近年来他创作了大量造型别致,章法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的陶瓷书法作品,并数十次在各级书法、陶艺比赛中获奖,如:曾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希望之星”文艺大赛江西赛区一等奖;“华月杯”江西省迎奥运中青年陶瓷艺术大赛银奖等。并编著《青少年硬笔书法指导》等书,还多次应江西美术出版社之约编写中小学生《写字》教材——他的书法成了全省中小学生学习的楷模。 汪开潮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他作为主要发起人成立了景德镇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带领协会成员,积极开展书法和陶瓷书法的学习和创作,并走进社区、农村、工厂、学校开展宣传普及书法文化活动。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热心扶贫帮困,曾参加全市 “捐助下岗特困户艺术品拍卖献爱心活动”、为重病青年张爱琴募捐义卖活动、为贫困学生拍卖艺术品活动等等。 随着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成绩的取得,汪开潮逐渐成长为我市青年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他的艺术成绩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2002年还荣获景德镇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8年被评为景德镇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
-
凤首龙柄青瓷执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凤首龙柄青瓷执壶 中文名称: 凤首龙柄青瓷执壶 英文名称: Celadon ewer with phoenix—headed cover and dragon—shaped handle 规格: 高41.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主题词或关键词: 执壶 【简介】 通体施淡青色玻璃质釉 灰色胎骨,胎质厚重坚硬,通体施淡青色玻璃质釉,有细小开片。盘状口外侈,口部一侧有流,壶盖塑成凤首形,高凤冠,长喙微下勾,正好与壶口流相吻合,细长颈,腹呈橄榄状,高圈足。执柄塑作一蟠龙形,尾抵壶足,身贴壶腹,嘴衔壶口。口沿下有一周联珠环绕,颈部饰联珠、覆莲纹,肩雕忍冬纹。壶腹上部有用小联珠围绕的六幅人物舞蹈图,图中人物身体健壮,昂首挺胸,肩披长巾,袒胸露腹,双臂舒展,舞姿翩翩。人物旁边有葡萄藤蔓、酒壶和小鸟等。壶腹下部饰六组花纹,由忍冬叶、宝相花和藤蔓组成,中心是一颗大宝石,旁边点缀星月纹。再往下是双层仰莲纹,圈足上亦饰联珠和覆珠纹。
-
汪有火-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汪有火 简介 • 经典作品 欣赏 汪有火 简介 汪有火1963年出生于鄱阳县,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1996年创办旺火瓷荘。以其独树一帜的浮雕刻绘技艺创作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惊世之作,人称瓷都一绝,汪有火善于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并铭记在心,创作题材广泛,即有传统题材,又有现代新意,尤以刻画自然界动、植物见长,其作品手法细腻,形象逼真、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各种物象栩栩如生,令人鼓掌叫绝。作品《仓龙教子》瓷板评为浮雕艺术精品,并被新加坡收藏家收藏作品《仓龙如海、国富民强》瓷板桌被台胞收藏作品500件瓷缸《保护生态平衡》在2001年江西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精品荣获二等奖作品500件瓷缸《农家乐》在2002年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荣获金奖作品500件瓷缸《和睦相处》荣获优秀作品奖作品500件瓷缸《陶冶图》在2003年被中国博物馆收藏在2005年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国瓷园杯800件瓷缸《清明上河图》荣获铜奖作品200件《陶艺碗》在2006年国际博览会精品陶瓷大奖赛荣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十二生肖壶》被美术馆珍藏2006年,汪有火先生被评为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精英景德镇一套有线三套景德镇日报景德镇信息报瓷都晚报多次播放,并发表作品分别纳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典》、《中国书画艺术博览》第三卷、《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辞典》、《江西省陶瓷艺术作品展—珍藏上》、《江西省陶瓷艺术作品展—珍藏下》《景德镇邮政大黄页》作品深受东南亚、美、法、英、港澳台国家和地区客商的收藏家的喜爱,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经典作品 欣赏编辑本段回目录 汪有火汪有火 汪有火汪有火
-
汪衍-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汪衍 简介 汪衍 简介 男,1978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2000年毕业于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陶瓷美术设计专业。创作了“古风”、“壶系列”、“新生命”等优秀作品。1998年陶艺作品“新生命”人选国务院在北京中国展览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成就成果展。作品还曾多次在相关书刊及《景德镇日报》上发表。 作品创作多以手工造型为主,运用雕刻并结合釉中、釉下等装饰手法,作品富有时代感。
-
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 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系列茶具之一。根据同时出土的《物帐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以及从茶罗子、碾子、轴等本身錾文看,这些饮茶器具成于唐懿宗咸通九年至十二年。同时,银匙、长勺、茶罗子上还都有器成后用硬物刻划的“五哥”两字。史料表明,“五哥”乃是唐僖宗小时的爱称。茶罗显然是唐僖宗所供奉。唐时饮茶,须先将饼茶炙、碾、罗后,方可煎茶饮用,茶罗乃是筛分茶叶细末用的器具。 该茶罗呈长方形, 通体高9.5厘米,长13.4厘米,宽8.4厘米。 由盖、罗、屈、罗架和器座组成。钣金成型,纹饰涂金。盖顶长方直沿,与罗架框子母口开合。盖面錾有首尾相对的两体飞天,翔游于流云间。罗架框架为上下双层,上层置罗(筛),端有方口置屈(屉或合)。罗架两侧为仙人驾鹤流云纹,端面为山、云纹。罗、屈均为匣形。罗分内外两层,中夹细纱罗网。罗下的屈,实为屉,用来盛接罗下的茶末。 陆羽在《茶经》中称为合。其长为12.7厘米,宽7.5厘米,高2.0厘米。罗架下焊有台形器座,有镂空的桃形壶门。其长为14.9厘米,宽8. 9厘米,高2.0厘米。 整个茶罗子,无论是做工,还是结构、质地,都呈现出豪华气派,不同凡响。它既显示了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也说明了茶在古代上层社会,乃至皇宫贵族中的地位与作用。
-
肖德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肖德华介绍 肖德华介绍 肖德华艺名:克律,男,1978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市,1996年毕业于高安工艺美术学校,同年师从施果学艺,系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1997年参与九七香港回归及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平烧大瓷板制作。1999年作品“青花”人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览和评比大赛。2000年组建“蓝风园陶瓷工作室”;2002年作品“沙漠之舟”人选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2002年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大赛;2003年作品“婷婷玉立”在首届景德镇陶瓷商会举办的“香江杯”精品陶瓷大赛中获优秀奖。 自从事陶艺创作以来,一直热衷于民间青花及现代装饰,作品既有民间青花的大胆、洒脱,线条奔放,简炼却不简单,不拘形式,飘逸脱俗,豪放不拘的民间情趣,又有现代装饰的构图严谨,勾勒细腻,韵律感及节奏性较强的特点。
-
余细保-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细保简介 • 作品 余细保简介 余细保艺名:千里,原籍江西省进贤县,1954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现为景德镇书画院陶瓷美术专业画师。曾供职于景德镇新光瓷厂,从事陶瓷美术创作30多年,1988年创办。千里轩”画室,对釉上、釉下、综合装饰有一定的研究,作品多采用中国画技法与陶瓷釉下颜料相结合,使之产生各种窑变的艺术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作品受海内外陶瓷收藏家、商家及陶瓷爱好者的青睐。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
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唐)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唐) 这件银笼,为唐代宫廷系列茶具之一。唐懿宗时秘封于法门寺地宫,已有1100年以上历史。它是唐、宋及其以前的特殊茶具,供煎茶时烘烤饼茶用。属煎茶器具之一。 这件银茶笼,由盖、笼体和足组成,呈桶形。通高17.8厘米,足高2.4厘米,全重654.0克。盖面隆起,盖上冲出飞鸿15只。 笼体腹壁錾飞鸿3圈,计24只,均做展翅飞翔状,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唐代工艺精美,装饰雅丽的风貌。鹅形提梁,四足分别呈花瓣状倒品字形。纹样鎏金,底有铭文:“桂管臣李杆进”字样。另有银链一条, 两头分别系在提梁和笼盖之上。 史载,唐时民间烘焙(烤)茶的器具比较简单。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仅提到当时民间烘焙饼茶用的是“竹夹”,由桃、柳、蒲葵木制成。而法门寺出土的茶笼,采用银质鎏金镂空加工而成。显然与民间的烘焙茶具无论是工艺,还是质地,有着很大的差别。作为烤茶器具的笼、竹夹等,虽不过是古代饮茶方法的见证,但它对研究我国饮茶的发展历史,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当为十分珍贵的古代茶具珍品。
-
六朝·青瓷耳杯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六朝·青瓷耳杯 这件越窑青瓷耳杯、托,由杯和托组成,是六朝时期代表性的茶具之一。杯整体呈耳形,两端微翘,最长口径为15.7厘米。直口斜腹,腹浅,两侧有近长条扶手,以便于端持。底平,无足。托呈浅盘状,较大,亦无足。杯和托均为一色胎釉,胎色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灰色,质地坚硬细致;釉色为青灰色,釉汁纯净,且有釉上褐色点彩装饰工艺,整体显得古朴敦厚。陶瓷学家一般认为:六朝耳杯,多承汉代陶、铜耳杯,三国、两晋时的耳杯,腹浅、底小,而东晋时的耳杯,两端稍向上翘,南朝时上翘部分逐渐减少,隋唐时消失。结合越窑釉上褐色点彩装饰工艺等特点来看,这套杯、托很可能是东晋时的作品。 我国的瓷器生产,曾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随着胎料的改进,淘洗技术的完善,烧成温度的提高,釉料配方的改善,高质量的瓷器,在东汉的中晚期,首先在今天浙江的上虞、余姚、慈溪一带烧制成功。历史上,这一带曾属越州辖地,其窑也就称之为越州窑或越窑了。因为越窑烧制瓷器的釉以铁为呈色剂,故釉色呈现青绿或青褐色,遂将这种青釉瓷器简称为青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青瓷除浙东外,浙北、浙中、浙南也相继生产。此外,随着瓷器生产区域的不断扩大,湖南的湘阴,江西的丰城、四川的成都、山东的淄博、江苏的宜兴等地也有生产。但仍以浙江瓷业最为发达,技术也较为先进,堪称当时制瓷业的中心。当时以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器型和纹饰的典型之作,引导和影响着全国瓷器的器型和风格。这件青瓷耳杯、托,是具有六朝时代特征的越窑早期茶具的稀世珍品,对研究我国茶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明·菊花八瓣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菊花八瓣壶 这把菊花八瓣壶, 通高9.6厘米,横宽11.5厘米。呈菊花状,整把壶轮廓除有水平方向的线条外,还有垂直或倾斜的"筋纹"线。粗看壶型好似一个坛子,只是另加上了柄和嘴。此壶整体上方圆互寓,刚柔相济,使人在挺拔中见到端庄,潇洒中显见稳重,风格甚为高雅。现珍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 菊花八瓣壶的制作者李茂林(约公元1567-1619年),字养心。 是明代紫砂壶制作步入成熟时期的一位名家,以朴致敦古善制小壶闻名于世。“另作瓦囊,闭入陶穴”,是李茂林的一大贡献,使紫砂壶的制作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这里所说的“瓦囊”,就是指烧壶时用的匣体。在李氏创造匣钵前,紫砂壶坯烧制时不装入匣钵, 与缸罐混放入窑烧制, 成品不免粘上缸坛釉泪,影响美观。 自有匣钵以后,壶坯置于匣钵内烧制,不再与瓦罐陶缸直接接触。壶坯烧制时受到保护,从此不再沾染釉泪釉斑,使紫砂壶的制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
明·三宝紫砂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三宝紫砂壶 这件明嘉靖三宝壶,是紫砂壶开始兴盛时的作品。作为紫砂壶早期的作品之一,它的造型当然脱离不了仿铜、仿瓷的几何型式样,但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当为至宝。 三宝壶的通高为55厘米,横宽67厘米。嘴、柄、盖、身配合得宜,看上去既小巧玲珑,又显得气度不凡。在壶的底部,刻有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字样,刻字采用的三刀法。加之壶盖行决造成三层塔形,壶盖上的钮,塑成三山形,这样就使壶的主题,即三宝明白地揭示在人们面前,三宝壶之名也由此而来。 此壶在制作过程中,采用泥片拼接而成。壶的嘴和柄,用木片模压,装好后还可见到模缝。这类手工制作的紫砂壶,能使赏壶者津津乐道的是制壶者的走泥轨迹,尽收眼底。这为研究紫砂壶的发展,研究紫砂壶早期的造型、制作和烧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
明·青花瓷花卉纹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青花瓷花卉纹茶碗 这件青花瓷茶碗,口径为10.3厘米,是明永乐时期由景德镇窑烧造的。 这件茶碗造型奇巧,制作精致考究,青花纹饰单纯大方。碗壁内外装饰有回纹、卷草纹、莲瓣纹等, 青花色泽鲜艳浓重。在制作工艺上, 器物规整,修胎十分讲究。在器底削足处理上,改变了元代的斜削方法,底足基本平削。在图案布局上,改变了明洪武以前的多层次、繁密的格局, 多留空白地。在绘画用笔上, 每一笔起笔落笔的笔迹都能看出浓淡。釉面白中泛青,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面内有微气孔,釉色“肥亮”。 永乐青花茶碗,一些书上称之为压手杯。对于压手杯底足的处理方法,在《留青曰札》中是这样记载的:“ 陶辨器足,永乐窑压手杯,滑底沙足,宣窑坛盏,釜底线足。 嘉靖窑鱼扁盏,馒心圆足。凡陶器出窑,底足可验火法。”永乐时的茶碗器形,在元代和明初洪武时期是没有的,它是永乐朝才开始的。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器,明代特色已很明显。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瓷器造型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明代瓷器特点的产生,一般认为是从永乐开始的。所以,这件明永乐青瓷茶碗,是一件具有大明特色的早期茶碗,弥足珍贵。
-
袁筱初-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介绍 • 作品 介绍 1962年出生于景德镇浮梁,毕业于书画函授大学,自幼研习书画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画作品多次受到王云泉老师的指导和赞赏。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协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其山水作品清心淡雅,意境深远,密繁而不失空灵。《乡村古寨) 获瓷园杯三等奖。《林密鸟声幽》百花奖铜奖。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
辽·白釉盘口瓜棱执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辽·白釉盘口瓜棱执壶 这件执壶,出土于河北宣化辽代张恭诱墓。张氏葬于辽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执壶的通高为21.6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7.8厘米,系盘形花口,颈细长,腹圆有瓜棱,嘴位于肩部,颈、肩之间有曲柄,可惜已残缺。这件执壶,与在同一墓中出土的点茶图中烧水的壶相似,表明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中,对品茶的执著。 从张恭诱墓中同时出土的壁画点茶图,可以看出,执壶是辽代用点茶法饮茶的主要器具。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壁画右侧绘的是一个红色长方形桌,桌上放置茶具有6个茶盏,3个茶托,还有盘、盒等。桌的左前方着地放着一只三足铁炉,炉中炭火熊熊。炭火之上,置一白色长颈瓜棱执壶。其旁有一茶僮,手执团扇,躬身用力扇风,以加大火力,尽快将执壶中的水烧热。桌后站着两个人,从穿着打扮看,右边的似为主人,手握一只白色大盘,盘中有两只白色茶盏,似是等持执壶中水烧开,以便注汤入盏;左边的一人双手拱胸,侧耳恭听主人的吩咐,这是一幅为品茶作准备的点茶壁画。 壁画点茶图中的执壶与同一墓中出土的白釉瓜棱执壶相比,两者均为白色,盘形花口,细长颈,长嘴稍弯,曲柄置于肩、颈、腹有瓜棱;这是我国辽代北方契丹民族所特有的点茶壶。出土壁画图中的执壶,腹呈椭圆,口上有盖;而这件执壶,腹为圆形,口上无盖,这正反映了辽代契丹族执壶造型的多样性。
-
南宋·禾目天目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南宋·禾目天目茶碗 禾目天目茶碗,俗称兔毫盏。这件禾目天目茶碗是宋代建窑所产,为饮茶用具, 口径12.5厘米,茶碗里外都施相同的黑釉,底部露胎较高,釉有垂流现象,釉层较厚,口沿里外有黄褐色细毛条状放射花纹。造型古朴质拙,釉色乌黑如漆。 建窑窑址在今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和江西吉州窑都是宋代黑瓷的产地,是古文献里所述“兔毫”茶碗的主要产地。如鉴别同时期的建窑和吉州窑产的“兔毫”茶碗,只要仔细看看碗底胎骨呈色即可,吉州窑制瓷泥胎用含硅质较高的瓷土,烧成后呈灰白色,而建窑古文献称之为“乌泥建”、“黑建”、“紫建”,这不仅是说宋代建窑瓷器釉色深重,还说建窑瓷品烧成后胎体呈浅黑或紫黑色,这是因为其所用泥土氧化铁含量高,故胎体色深,坚致,厚重。 宋代上层社会饮茶、斗茶喜欢用建窑禾目天目“兔毫”碗,这在宋代许多书籍都有记载,如宋徽宗斗茶时所用的就是建窑兔毫碗。兔毫碗毫纹向外放射,极为美观,深受帝王的喜爱,使兔毫碗更负盛名,宋代留下不少首赞扬此类茶碗的诗句,如苏东坡《送南屏谦师》云: “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这里的兔毫斑就是指建窑禾目天目“兔毫”茶碗。
-
北宋黑釉茶盏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北宋黑釉茶盏 这件北宋黑釉茶盏,为建窑产品。通高5.9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3.7厘米, 为敝口、斜壁、圈足,且胎质厚重,施以一色黑釉,色黑如漆,釉亮光润。整体造型凝重古朴,逗人喜爱。又盏内有花纹,属黑釉盏中的名贵品种。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黑釉瓷盏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种普通的饮具,但在宋代却受到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的喜爱,其原因在于与宋代的斗茶有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斗茶歌》中描写的斗茶盛况是:“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连宋徽宗赵佶也乐于此道。上行下效,斗茶之风很快普及到了民间。斗茶,又称茗战,实为赛茶。但当时人们的热衷程度以及斗茶的盛况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根据斗茶者们的经验:用福建建阳烧制的黑瓷茶盏斗茶,最为合适。北宋蔡襄在《茶录》中说的十分清楚:“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 而出自他处者,“皆不及也”。至于“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黑釉瓷盏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包永年随葬品黑釉瓷盏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宋代的饮茶和茶具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它的本身又是一件文物珍品。
-
唐·瓷茶碾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瓷茶碾 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饼茶,在饮茶前先得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所以,它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出土于河南偃师唐代崔防墓中的瓷茶碾,按照墓主葬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计算, 迄今已有1150多年的历史了,是迄今实难觅见的茶具珍宝。 这件唐瓷茶碾,由碾槽,碾轴两部分组合而成。碾槽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有一窄长弧形的沟槽,碾茶时能使碾轴在沟槽内来回转动。沟槽长22.0厘米,宽4.1厘米,深2.8厘米。槽身两侧外壁用细线浅划花鸟及飞天花纹。关于碾轮,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为“堕”,呈车轮形,中间厚,边缘薄。轮径9.5厘米,最厚处1.6厘米。碾轮中部有一圆孔,可穿木。可惜出土时,轴木已无存。 唐代诗人元稹《茶》诗曰:“ 茶。香味,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诗中在谈到煎茶时,用白玉雕琢的碾把饼茶碾成末,用红纱茶罗过筛,再入茶铫煎茶,注入茶碗,茶汤泛起黄花“饽沫”,终成清香美茶。 碾是唐、宋及其以前煎饼茶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从出土瓷茶碾的墓葬分析墓主属唐代中下层官吏。这件瓷茶碾,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用的鎏金壶门茶碾相比,无论是做工和造型,还是原料和饰纹,都要略逊一筹;但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民间茶碾 ---“用橘木制成,其次为梨、桑、柘木制成”相比,又略胜一筹,是一件颇有代表性的碾茶用具。
-
三国[魏]·玉杯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三国[魏]·玉杯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 玉是“石之美有五德者”,认为玉有五个特性。《辞海》说: 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在民间,常用它比喻洁白美好,纯洁无瑕。在古代,玉器主要作为礼仪、殉葬、装饰之用。玉作生活用具,大约始于东汉。河南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收藏的三国魏玉杯,就是用玉雕琢而成的一件生活用具。主要用来盛装饮料,是一种高贵的饮茶器具。 这件玉杯, 通高13.0厘米,口径5.0厘米。为筒体直腹,有圆饼形高足,通体光素,虽无花纹装饰,但切割规整,曲线流畅;又经抛光,富有光泽感,表明雕琢此玉杯的工匠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加上玉杯是由温润洁白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故而成为一件难得的玉器珍品。 用玉石加工成杯,一般不采用雕刻工艺。因为玉的质地坚韧,而通常使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加水研磨琢制而成。为此,制玉不称雕玉,而称琢玉。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魏(公元220-265年)能琢出如此精致的玉杯,实属不易。 这件玉杯,当时作为饮食器具,并非是供茶专用的。我国的专用茶具,虽然在汉时已经可以找到踪影,但直到隋唐以前,饮茶器具还并未从饮具中分离出来。这种情况,即使在今天,也时有所见,如作为饮食器具的碗,它既可盛饭作食具,也可盛酒作酒具;同样,还可作饮茶的茶具,这更何况是在古代呢! 所以,三国魏玉杯既是茶具,又是食具或饮具,就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了。
-
唐·白瓷茶杯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白瓷茶杯,为唐代制品,现收藏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此杯造型为撇口直腹,釉色白中泛黄,胎体坚致。装饰上,重视胎质釉色质地之美,不加任何纹饰,给人以简洁自然的美感。 唐代,我国南北方烧造的瓷器,出现了以青瓷和白瓷为代表的两大系统。青瓷以越窑为代表,白瓷以邢窑、曲阳窑为代表。 我国的白瓷,南北朝时初创,经历隋代的发展,到唐代,工艺制作和烧造技术都已与青瓷一样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说: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杜甫在《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中称大邑烧造的白瓷“轻且坚”,“扣如玉”“胜霜雪”。在中国陶瓷制造史上,白瓷工艺技术水平的发展,对以后各代的瓷器生产,产生过很大影响。由于唐代烧造出精美的白瓷,才有元、明、清三代的瓷器生产百花争艳的景象,才会出现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制造,才会有各类彩绘瓷的产生。唐代的白瓷器,为以后的瓷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正是这件唐白瓷茶杯的宝贵之处。 唐·白瓷茶杯
-
唐·青瓷荷叶盏、托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这组荷叶盏、托,为唐代越窑烧制,系青瓷。它由一盏一托组成。盏呈五瓣莲花状,口敞侈,深腹,有圈足;盏托呈四片卷边荷叶状,托中心部下凹形成一定深度,正好与盏的下腹部套合;通体一色青釉,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荷,亦称莲。《尔雅·释草》中说: “荷,芙渠……其实莲”。在古乐府《江南》中亦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说。它夏季开花,为淡红色或白色,有单瓣和重瓣之分,可观赏,能作药;由根茎膨大形成的藕,是美食,也能入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说它“出污泥而不染”,常被看作是洁身自好的象征。因此,仿荷作盏,用茶怡性,反映了古人的追求。这件荷叶盏的造型端庄清丽,灵秀潇洒,有强烈的装饰美,给人以庄重中不失秀美之感,从而使该件青瓷茶盏更具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 相传,茶盏始于唐代,因它的下部衬有托子,所以又叫茶托子,即后来的盏托。据李匡义《资暇集》载:盏托始于唐代宗宝应年间, 成都府尹崔宁,生活十分讲究。其女喜欢饮茶,但茶盏注入茶汤后,端茶时易烫手,深感不便。一日,她灵机一动,把蜡烤软,做了一个大小与盏底相同的蜡环,放在碟子上,再将茶盏置于环内,如此端盏饮茶,既不烫手,又不会使茶盏倾倒。后来,她让漆工按此做了个漆托,用它置盏饮茶。其父崔宁见了,十分高兴,因它是用来托茶盏的,就将这种碟子称做“托”。从此以后,逐渐流传开来,“人们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所以,茶学家一般认为,盏托始于唐代。现今出土的众多古代茶具亦表明: 还没有出土过比唐代更早的茶具盏托,这也就从一个侧面为盏托的起始年代做了“注脚”。 唐·青瓷荷叶盏、托
-
异彩纷呈的古代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茶具,古代又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非常多见。宋代皇帝将茶具作为赐品,可见它是十分名贵的。古代茶具的材质,从唐宋以来主要以陶瓷制品居多,它逐渐开始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陶瓷茶具相对金玉茶具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而且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当时茶具主要是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现在所说的茶具相差不大。 这是北京前门附近的一家老字号茶馆,来这里的品茶者,根据所饮茶叶品种的不同或者自己的喜好,使用相应的茶具。这些采用现代工艺制作的茶具有不同的质地和型制,种类较为丰富。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茶具主要有“茶壶、茶椀、茶盏”等。它们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而这几种茶具又与饮茶文化的兴起以及饮茶方法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在唐代饮茶的方法很特别,程序比较复杂,所使用的饮茶工具不仅非常考究,而且种类极其繁多。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任 张大为:唐代茶道的工具那是非常惊人的,轰动世界,唐代主要是煮茶,一套煮茶的工具,茶叶先要夹住了之后在火上烤,烤了以后再把它打碎,打碎了以后还要碾压,碾了以后还要过罗,过完罗以后还要煮,那么法门寺出土的整个一套的就是煮茶的工具,一共出土了11种,12件,都是金银的茶具。 关于唐代茶道文化的兴盛以及当时人们煮茶和饮茶的方法,唐朝一位品茶高手陆羽在他所写的《茶经》当中都有详细的介绍。而如今从实物的出土来看,除了法门寺发现的唐代茶具外,其他地方也有这类珍藏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精品展中,我们就看到了唐、五代时期的茶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 张天莉:那么这几件东西传说是河北唐县出土的,是一套煮茶的工具,这套东西呢很小,它不是实用的器具,它应该是在墓葬里面随葬的一种明器,其中有一个瓷俑,有人猜测这就是陆羽,他拿着一本书,那书呢可能就是《茶经》。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茶道艺术的变化,茶不再放在锅里煮了,而出现了“点茶”也就是“泡茶”这种新方法,就是将烧开的水放在汤瓶里面用来冲茶。这个时期陶瓷茶具应用广泛,型制十分精美。在首都博物馆,我们看到了珍藏于这里的元代时期的精美茶具。 首都博物馆保管研究部主任 武俊玲:这是一对元代的茶具,1970年它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元窖藏,名字叫景德镇窑元青花花卉纹盏托,盏内沿有卷草纹,盏内底呢画的是四季花卉纹,盏的外壁画的是缠枝菊花纹,托的主体纹饰是缠枝牡丹纹,这件东西由于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属于元青花标准器,据目前所知全国仅存两件,就是这一对。 经历了唐和宋元时期的发展演变,到了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而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所用茶具也更为名贵。关于明代的茶具,在《红楼梦》第41回里有这样的描述:“贾母用成窑名贵瓷场的五彩小盖盅”,成窑指的是明代成化窑,可见它的珍贵程度。现在这套珍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明代成化年间的茶具,就是这一时期茶具中的最经典之作。 首都博物馆保管研究部主任 武俊玲:它是1962年在北京新街口外小西天,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的。黑舍里氏是谁呢,它是清代康熙辅佐大臣索尼的孙女,她死时年仅7岁,那么这个墓葬(出土的)葡萄纹杯,其中一个杯子我们从内底可以看出来它是使过的,这对明成化斗彩杯,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它的烧造工艺,胎薄如玉,造型精巧,应属斗彩中的名品,斗彩中尤数成化年间烧制的斗彩最为昂贵。 清代饮茶的风俗继续延续了前代,变化不大,只是茶具更趋向于精巧。这套清代雍正年间的茶具为传世品,茶壶是花鸟纹提梁壶,旁边是与壶相配的一对杯子,造型优美、图案细腻规整。据有关专家介绍,像这种茶具当时是给皇家的专供品,一般多为孤本,所以留存至今的价格都非常昂贵。 异彩纷呈的古代茶具
-
胡文峰-市高级陶瓷美术师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胡文峰 胡文峰 女,1971年生于景德镇,江西鄱阳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任教于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系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景德镇市陶瓷艺术研究社副秘书长,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十多年来,胡文峰一直从事陶瓷艺术教学、研究和创作,并且取得显著的成绩。她擅长陶瓷艺术花鸟,山水创作,尤精走兽。其陶瓷艺术作品,根植于中国工笔画基础上,融合国画的技巧,彩点在陶瓷上,线条流畅,刚柔相兼,工整细腻,画风纯清,格调高雅,将女性的细腻柔情自然地融入于作品中,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喜爱。 她的作品中,有数十件国画作品和陶瓷艺术佳作,在国内外参展中,分获各类奖项,并被收藏家收藏。1998年陶瓷艺术作品《采莲图》,在首届陶瓷书法展中获奖;2000年国画《晨曲》,在“世纪之光”美术作品展中获奖;2001年国画《晨风》在新千年妇女画展中获奖。2007年作品《荷塘清韵》获第九届大师博览会创新艺术金奖,2008年作品《翩翩起舞》获43届金凤凰银奖,2008年作品《猫趣图》获江西省第三届珠山官窑杯教师组一等奖,其个人介绍和陶瓷艺术作品,分别入编《景德镇陶瓷全集》、《名家陶艺》、《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博览》、《景德镇陶瓷百期珍藏版》和《江新跃景德镇名人名作珍藏集》等大型陶瓷艺术画册。 目录 • 作品 作品 胡文峰 胡文峰 胡文峰 胡文峰
-
马彬-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马彬 • 作品 • 创意的青花陶艺首饰 马彬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200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学院,于2007年在景德镇创立《陶马艺术》工作室,主攻花鸟新彩,国画功底深厚。其作品色彩冲击力强,构图新颖,较具创新力,深受藏家喜爱。 马彬联系方式:13970399568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蟋蟀 蟋蟀 夏蝉 夏蝉 秋荷 马彬马彬荷花壶系列 马彬荷花壶系列 马彬荷花壶系列 创意的青花陶艺首饰编辑本段回目录 马彬青花陶瓷首饰 马彬青花陶瓷首饰 马彬青花陶瓷首饰
-
余先友-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先友 余先友 余先友 余先友 男,1955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从小酷爱陶瓷艺术,在雕塑瓷厂工作期间,在刘远长、李恭坤的指导下,设计出一批深受人们喜爱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猪”、“鸡”、“猴”、“马”等动物瓷雕作品,同时还有“孔子”、“华佗”、“招财罗汉”、“布袋罗汉”、“寿公寿婆”等一批传统题材的作品。部分作品人编《景德镇瓷雕作品选》。作品深受东南亚地区客商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