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国珍-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国珍 余国珍 余国珍 余国珍 女,1962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 1977年入景德镇雕塑瓷厂随父余细根学习陶瓷雕塑创作。1980年人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陶瓷雕塑专业,后拜曾山东学习陶瓷雕塑技法。 现供职于景德镇市雕塑瓷厂瓷苑雕塑工艺瓷坊。以传统瓷雕为主,作品有“三星系列”、“恭禧罗汉”等,神态刻划细腻,端庄与恢谐结合,人物衣纹冼练得体。
-
余特-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特 余特 余特 余特 男,1975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余干县,进修于江西师范大学,1994年开始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和陶瓷贸易。2000年创办唯特陶瓷艺术瓷研究所,从事高档艺术瓷的创作与开发,开发了一大批艺术水准高、瓷质精细、雅俗共赏的艺术陶瓷作品,深受业内外人士好评。 余特的陶瓷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虫鱼,均能融入其作品中,作品层次分明、气韵生动、色彩酣畅、构图严谨、风格清新典雅,形式与意境完美统一而富有创意。工艺技术全面,对斗彩、青花分水、“半刀泥”刻花、颜色釉综合装饰均有建树,因此,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得大奖,并被许多博物馆收藏,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十余年来,共获得各类奖项共计十余项,其中作品“国色天香”获北京国际艺术节陶瓷组评比一等奖,作品“梦里水乡”获日本东京亚洲工艺品展会长赏。
-
杨丽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杨丽华 • 作品 杨丽华 杨丽华 杨丽华 又名:杨饮,女,1939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高级讲师。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艺术顾问。 1993年作品“洞庭春早”入选美国亚洲艺术学会第九届国际艺术画展并被收藏。1996年作品“秋声秋色”人选中国当代花鸟画展获优秀奖并编入画册。1997年作品“秋实”人选全国第十一届当代花鸟画展并编入画册。1997年作品“荷塘秋雨”入选泰国东南亚国际名家水墨画展获金奖。举办过多次个人作品展。先后应邀在北京、香港、澳门等地参加陶艺作品展。《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景德镇陶瓷全集》、《装饰》、台湾《壶中天地》、《天地方园》等画册、杂志收录其作品。 擅长青花釉里红装饰,画风大胆严谨,运腕潇洒自然。山水,花鸟、草虫、水藻均为创作题材。作品构图精妙,画面活泼生动,无论坯胎器物方圆长短,力求达到上下见景、左右衔接,似断若连,面面可观的效果。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丽华
-
古代茶具介绍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茶具,古代又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到唐代,“茶具”的说法在唐诗里就很多了。宋代皇帝将茶具作为赐品,可见它地位很高。古代茶具的材质,唐宋主要以陶瓷制品居多,逐渐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陶瓷茶具相对金玉茶具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而且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当时茶具主要是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的器具,这一概念与现在所说的茶具相差不大。 法门寺出土的茶具就是整套的煮茶工具,一共11种,12件,都是金银制品。到了宋、元时期,随着茶道艺术的变化,茶不再放在锅里煮了,而出现了“点茶”也就是“泡茶”这种新方法,就是将烧开的水放在汤瓶里面用来冲茶。这个时期陶瓷茶具应用广泛,形制十分精美。在首都博物馆,我们看到了珍藏于这里的元代的精美茶具。 经历了唐和宋元时期的发展演变,到了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 究,而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所用茶具也更为名贵。关于明代的茶具,在《红楼梦》第41回里有这样的描述:“贾母用成窑名贵瓷场的五彩小盖盅”,成窑指的是明代成化窑,可见它的珍贵程度。现在这套珍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明代成化年间的茶具,就是这一时期茶具中的最经典之作。 首都博物馆保管研究部主任武俊玲介绍说:1962年,在北京新街口外小西天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了一对葡萄纹杯,从其中一只杯子内底可以看出是使用过的,这对明成化斗彩杯胎薄如玉,造型精巧,应属斗彩中的名品,斗彩中尤数成化年间烧制的最为昂贵。 清代饮茶的风俗延续了前代风格,变化不大,只是茶具更趋向于精巧。这套清代雍正年间的茶具为传世品,茶壶是花鸟纹提梁壶,旁边是与壶相配的一对杯子,造型优美、图案细腻规整。据有关专家介绍,像这种茶具当时是给皇家的专供品,一般多为孤品,所以留存至今的价格都非常昂贵。据来自海外市场的拍卖信息,仅清代的一对茶杯,价格就达到了60万美元左右。
-
杨裕辉-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杨裕辉 杨裕辉 杨裕辉 杨裕辉 男,1956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76年进景德镇雕塑瓷厂学习陶瓷雕塑技法,1980年入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陶瓷雕塑专业,后师从曾山东学习陶瓷雕塑创作。供职于景德镇市雕塑瓷厂瓷苑雕塑工艺瓷坊,系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 作品以系列传统陶瓷雕塑为主,有50寸“站关公”、“一路发财”、“欢乐三星”等,人物造型生动,或端庄,或恢谐,颇受客商青睐。
-
中国古代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目录 • 简介 · · · · · · 简介 · · · · · ·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茶文化热,又为宣传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此,我们在上海文化出版社的有力支持下,在广大同仁的热忱鼓励下,决心在浩如烟海的茶文化领域中,努力寻求和发掘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古代茶具,将它编印成册,奉献给读者。旨在通过此举,能对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文化、生活艺术、社会文明等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使植奶于中华大地的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焕发出新的异彩,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茶具,使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我们在论述古代各种茶具之前,先介绍了有关茶具的发生与发展、特征与特性、鉴赏与保藏等方面的知识。编写时,我们尽量按专业的贴近程度分头执笔,初稿完成后相互切磋校补,业经三易其稿,遂编写成现在这个本子,目的是尽可能地使配收不出或少出差错。 中国古代茶具
-
杨晓平-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杨晓平 杨晓平 杨晓平 杨晓平 男,1964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自幼酷爱书法、国画艺术,曾得到付梅影、杨得贵等老师的指导。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创办“吟雅斋”个人工作室,致力于青花釉里红、高温色釉的学习与研究。作品“紫韵”、“碧玉”分别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中陶杯”铜奖及优秀奖;作品“碧玉”还获第六届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礼品(含旅游纪念品)收藏品交易博览会金奖。 杨晓平的作品色彩比较鲜艳,从工笔到写意直至综合装饰均能做到与器皿的和谐统一,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鲜明的个性,得到了业内行家及收藏爱好者的好评。
-
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quot;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三足茶盏世属罕见。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籙大醮坛用"的字样。"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的场所。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斋醮饵丹药"。他在"醮坛"中摆满茶汤、果酒,经常独自坐醮坛,手捧坛盏,一面小饮一边向神祈求长生不老。可是这种迷信并没有使这位皇帝长寿,年仅59岁就驾崩了。 据史料记载,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为什么这样一种外表美观的茶盏不能作为日用品呢?原因很简单,古人饮茶时,要"点茶"而饮,点茶前先要用热水烫盏。使盏变热,如果盏冷而不热的话,泡出来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响到茶色和茶味。白定茶盏的缺点是"热则易损"。即见热易破裂,可谓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为精品玩物收藏。 碗,古称"椀"或"盌"。先秦时期,又有"榶盂"一名。《苟子》说:"鲁人以榶,卫人用柯"(原注:盌谓之榶,盂谓之柯)。《方言》又说:"楚、魏、宋之间,谓之盂。"可见椀、盌、榶、柯都是一种形如凹盆状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称"盂"。现代人习惯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开了。 在唐宋时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quot;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纤纤多形容细。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上述不难看出,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
邹春林-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邹春林 • 作品 邹春林 邹春林 男,原籍江西省波阳县,1970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师,199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系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兰闺雅集图"300件花瓶,1999年人选在北京举行的建国五十周年成就成果展。作品“花之韵”、“金陵十二钗”、“情趣”等一批代表作销往北京、香港等地区及海外。 邹春林擅长人物、花鸟,用中国画的笔调、技法去表现自己的现代审美意念,形成了构图简洁,布局精美、格调明朗,富于情趣的独特艺术风格,为陶瓷界和收藏界识为有发展潜质的青年陶瓷工作者。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邹春林
-
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未,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quot;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quot;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
张庭秋-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张庭秋 张庭秋 张庭秋 张庭秋 艺名:张丰群,男,1963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1980年进入波阳县文化馆工作,师从李一新。1987年进修于江西省服装设计培训学校,1988年开始从事陶瓷绘画。2000年经考核获得全国书画等级考核陶瓷美术专业二级资格。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创办“丰群”工作室。 张庭秋擅长粉彩、古彩及青花,自画自填,尤擅仿古瓷的制作,仿古作品制作精细,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
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quot;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quot;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
武育仁-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武育仁 武育仁 武育仁 男,1964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84年进南昌市工艺美术厂工作,受徐细奎启蒙学习陶瓷绘画,后又受杨厚兴的精心指教,技艺大进,同时于1988年至1990年就渎于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美术系。1986年作品曾获江西工艺美术展优秀奖。2003年5月又携作品2.8尺瓷板画“西藏少女”参加景德镇首届“香江杯”陶瓷精品大奖赛,并获大奖赛艺术类唯一金奖。 作品以釉上新彩为主,擅长人物。他将画瓷像的技艺与绘画技艺相结合,使人物作品抓形准确,虚实相宜,线条流畅,描绘细腻,表情丰富,形象逼真。同时,大胆冲破新彩创作不能加厚的传统观念束缚,通过重新配制颜料,调整烧制火候并采取上一次颜料就烧一次的依次加厚的方法,经多次试验走出了新彩不能加厚的禁区,从而使他的陶瓷人物画既保持了新彩鲜艳亮丽的特色,又兼备了西方油画的立体感和厚重感,作品更加层次分明,动感强烈、清新悦目,许多作品被海内外客商广为收藏。 武育仁的作品以釉上新彩为主,以人物肖像为主。 中共景德镇市委主办的《景德镇党刊》2003年第9期及2003年11月3日的《景德镇日报》都分别刊文介绍了武育仁的从艺经历和艺术成果。
-
清彭年制曼生铭半瓢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这件紫砂陶作品是清代江苏宜兴,制壶名家杨彭年与金石学家、与宜兴相邻的溧阳县知县陈曼生合作的作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这件作品,通高为72厘米,口径58厘米,腹径10.0厘米。整体平滑光亮,腹底大,呈半瓢状。盖及盖钮与腹呈相似弧形。嘴短而直,近嘴处稍曲向上。柄向外回转呈倒耳状,此壶典雅古朴,造型朴掘,制作精工,与珍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清曼生紫砂壶相比,其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之间只是在壶的圆嘴长短、曲直和壶的耳柄顺倒,稍有不同罢了,其它部分基本一致。另外,在壶身一侧有陈曼生用刀刻的铭文:"曼生督造茗壶弟四千六百十四,为泉清玩"字样。另外,壶底有"阿曼陀室"铭款,柄梢下有"彭年"小印一方,这是曼生壶的重要识别标志。 清彭年制曼生铭半瓢壶
-
周振奇-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周振奇 周振奇 周振奇 周振奇 男,原籍江西省新建县,1968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供职于景德镇市民政工业公司,自幼酷爱美术,1987年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聋哑残疾人陶瓷工艺美术培训班学习,潜心陶瓷艺术,曾得到艺术瓷厂老艺人夏太皇等悉心指教。1993年被评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近几年来,又师从程镇元老师,学习工笔和写意花鸟,得其真传,通过大量的临摹、写生及创作实践,绘画水平得到较快提高。作品工笔“百鸟朝风”5.6尺大型瓷板被外商选购。作品被新加坡、台湾、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收购。作品气势雄健,浑重。
-
周新文-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周新文 周新文 周新文 周新文 男,原籍江西省临川市,1982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师从刘伟先生,系中国民间艺术学会会员。周新文擅长釉上彩及色釉综合装饰。工艺精熟,技法全面,注重把生活的感受运用陶瓷的表达语汇融入作品之中,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级大展并获奖,并受到收藏界、陶艺界的青睐,为陶瓷艺苑颇具有发展潜质的新生代。
-
段庆新-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段庆新 • 作品 段庆新 段庆新 艺名:道康,斋名:书乐,男,1949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民间工艺美术师。自幼随祖父段茂发学习陶瓷古彩艺术,2000年获全国得全国书画等级考核陶瓷美术专业三级资格证书。2001年创办个人创作室“段庆新”红店。 1998年《当代书画名家丛书》、《世界名人录》多家文化艺术单位联合举办的征稿赛中,陶瓷作品“锦上添花”瓷板获银奖;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暨近代史学术研讨会征稿中,国画作品“三阳开泰”评为第一名,同年瓷板画“亦有威风”被香港《托起太阳的人们》人才库作为江西当代艺术名家精品收藏并发表。作品“天伦之乐”获江西省第一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二等奖,古彩作品“松鹤万年”获三等奖;古彩花鸟瓶获江西省第二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三等奖;深圳“天下名人馆”设专室跟踪收藏其 艺术陶瓷、书画作品等。香港《天下名人》专题发表其作品。作品被湖南文史馆、山东荷泽书画院、鹰潭市文联.日本国书法家协会等收藏。 1995年在辽宁中华绝艺博览会任艺术作品赛评委并同时举办“段庆新瓷画国画展”。同年应邀赴俄罗斯参加民间艺术家交流活动。《景德镇陶瓷》、《中国陶瓷》、《江西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部分作品。《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作品集》、《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东方之子》、《世界华人艺术名家博览》等辞书收录个人传略及作品。美国、日本、荷兰等国的电视台及景德镇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录制专题节目予以报道。 擅长古彩、青花、新彩及综合装饰,尤对传统古彩在理念、技法、颜料等方面有所创新。多篇美术论文、艺术评论文章在全国、省、市级报刊上发表。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段庆新
-
洪永汉-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洪永汉 洪永汉 洪永汉 艺名:陶人,男,1968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国际陶艺学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特聘专业画师。 1982年开始学画釉上新彩,1988年至1992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素描、色彩、陶瓷设计。2000年10月作品“林趣”;“夏憩”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其中作品“夏憩”被评为“爱涛杯”纪念奖;2002年10月作品“报春”、“深秋时节”获“朝霞杯”青年精英陶艺作品大奖赛入选奖。 现从事釉下青花和釉中写意及高温颜色釉的研究和创作。作品多次参加省市乃至全国各类展览及大型工艺美术精晶拍卖会,并刊登在拍卖会的画册中。
-
宋粉青釉窑变粉红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这件茶碗属钧窑制品。粉青釉烧制时经窑变成粉青、粉红两种釉色,釉色好似蔚蓝的天空现出片片彩虹,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这是人们对钧窑瓷器的名贵和难得的形容。钧窑釉所以能形成这等色彩,是因为配方里掺用了少量的铜,在烧成时通过氧化还原,铜发色为红色,与天青色互相掩映,好拟一片彩霞。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赞美钧窑釉的绚丽色彩。钧窑属于北方的青瓷窑,但其制品的釉色变化多端,这是因为钧窑匠师善于利用窑火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化,使含铜元素成份的青釉发生窑变。宋粉青釉窑变粉红茶碗
-
洪子洁-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洪子洁 洪子洁 洪子洁 男,1968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都昌县。199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师从胡利民先生,现在“胡晓静捏镂雕艺术工作室”工作。 2002年作品“东篱下(与胡小红合作)”获全国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收藏精品大奖赛铜奖。擅于将圆雕与捏雕手法相结合,作品简洁明快,具有浓郁的时代感,深受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好评。
-
明代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目录 • 【简介】 • 【特征】 • 【历史】 【简介】 明代茶盏,仍用瓷烧制,但由于茶类改变,宋时盛行的茶开始消衰,饮茶方式改变,此时所用的茶盏已由黑釉盏(碗)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明代的白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白瓷茶盏造型美观,比例匀称,料精式雅,在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文震亨《长物志》中记载: 【特征】编辑本段回目录 “宣(指明宣德)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世(指明世宗)庙有坛盏,中有茶汤果酒,后有‘金大醮坛用’等字样,亦佳。”张谦德《茶经》曰:“今烹点之法,与君谟不同,取色莫如宣(即宣德窑)、定(即定窑),取久热难冷,莫如官(即官窑)、哥(即哥窑)。”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后,一些有名的烧制茶具瓷窑,继续得到发展。 明代茶具- 【特征】 【历史】 编辑本段回目录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这些器具,名称显得古雅奇特。属茶具的有: 商象,即古石鼎,用以煎茶烧水;归结,即竹扫帚,用以涤壶;分盈,即杓子,用以量水;递火,即火斗,用以搬火;降红,即铜火筋,用以簇火;执权,即茶秤,用以秤茶;团风,即竹扇,用以发火;漉尘,即茶洗,用以淋洗茶;静沸,即竹架,;注春,即瓦壶,用以注茶汤;运锋,即果刀,用以切果;甘钝,即木砧墩,用以搁具;啜香,即瓷瓦瓯,用以品茶;撩云,即竹茶匙,用以取果;纳敬,即竹茶,用以放盏;受污,即拭抹布,用以洁瓯。属总贮茶器的有:苦节君,即竹炉,用以生火烧水;建城,即箬制的笼,用以高阁贮茶;云屯,即瓷瓶,用以舀水烧水;乌府,即竹制的篮,用以盛炭;水曹,即瓷缸瓦缶,用以贮水;器局,即竹编方箱,用以收放茶具;外有品司,即竹编提盒,用以收贮各品茶叶。其实,与唐、宋茶具相比,明代茶具要简便得多,特别是茶具品种数量大为减少。高濂开列的23件茶具,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 “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 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对茶壶,明代最为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文震亨《长物志》云: “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张谦德《茶经》说:“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升足矣。”官(窑)、哥(窑)、宣(宣德窑)、定(窑)为上,黄金、白银次,铜、锡者斗试家自不用”。
-
胡良春-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胡良春 • 作品 胡良春 胡良春 中国陶瓷书画大师、陶瓷梅花大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国学研究员,笔名昌南咏梅,1958年3月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江西分会、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小酷爱美术,曾得到王锡良、秦锡麟、陆如、何叔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导。 1999年创办古月轩创作室。擅长花鸟、山水兼画人物,喜爱梅、兰、竹、菊,书法。作品以手法新颖,笔精墨妙而见长。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级比赛中获奖,作品《寒香》2002年度获全国精品大奖赛精品奖,《报春图》荣获中国文艺家杰出成就奖的书画艺术金奖。作品《梅情》荣获2007年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类美术金奖,作品《梅开五福》获2007年12月18日中国文艺金象奖美术金奖,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国学创作奖;创作成果金奖,并授予国学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 《婴童玩耍梅树下》发表在景德镇市2003年12月8日的报纸上。本人入编《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辞典》论文《论陶瓷装饰中的梅花题材》一文在2007年4月发表在《陶瓷研究》杂志上。瓷板书法作品被省文联收藏。近年来,由中国新闻图片网、四川美术网、重庆电视台、唐山电视台对其作品进行报道,并多次应陶瓷组委会的邀请到全国各地现场作画,其中有:2007年1月28日重庆晚报刊登为准。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胡良春 胡良春 胡良春 胡良春
-
中国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新款超薄型“隐藏式”排水石茶盘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所以,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在中国饮茶的发展史上,无论是饮茶习俗,还是茶类加工,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必然也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2.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其它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下令在浮梁县昌南镇建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于世,并远销国外。(2)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的景象。(3)黑瓷茶具: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根据经验认为建安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4.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5.金属茶具 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代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单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6.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中国历史上还有用玉石、水晶、玛瑙等材料制作的茶具,但总的来说,在茶具史上仅居很次要的地位。因为这些器具制作困难,价格高昂,并无多大实用价值,主要作为摆设,用来显示主人富有而已。 7. 超薄型“隐藏式”排水石茶盘 目前市场上取材于天然石材的石茶盘,形形色色,可谓多姿多彩,缘由于客户已接受了它存在的特殊优势,是商机激励了商家的努力而去开发更多产品。 石茶盘,顾名思义,是取材于天然石头,雕刻一些比较含蓄有意义的题材加为装饰,附加在有实用功能的茶盘上,而形成一种新的茶具新型产品。一件作品一旦脱离这些主题,注定这件作品就没有收藏、欣赏、实用价值的存在。〔除非客户偏爱〕 不难看出,石茶盘的材质:可分为天然与人工合成两大类型。规格:可分为规则与不规则。色彩:可分为纯色与混色。排水外观:可分为“隐藏式”与“外露式”。排水方式:可分为储水式与直排式。雕刻方式:可分为平面写意雕刻与平面写真立体雕刻。中国茶具
-
胡新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胡新村 胡新村 胡新村 胡新村 艺名:胡求,男,1973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自幼随祖父学习国画,1989年开始学习陶瓷绘画,1998年创办“聚贤瓷庄”。系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 1998年“故乡情”瓷盘获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大奖赛铜奖;仕女瓶“静以致远”发表在《陶瓷信息报》;陶瓷瓶“沧桑华夏—春申君饮马图”刊载于《千年瓷韵》一书,釉上彩“三英战吕布”陶艺瓶获景德镇首届“香江杯”陶艺大奖赛优秀奖。 胡新村釉上彩技法纯熟,作品多以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英雄人物、著名典故为创作题材,文化内涵丰蕴。
-
彩瓷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 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 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 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於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後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综观明、清时期,由於制瓷技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以及饮茶方法改变,都促使青花茶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饮茶使用。
-
胡新仁-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胡新仁 胡新仁 胡新仁 胡新仁 艺名:胡涂,男,1977年4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爷爷是位美术教师,父亲从事工艺美术工作,受父辈们的熏陶,少年时便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3年7月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附属职业高中学习陶瓷美术设计专业。1997年9月再度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继续深造,专攻釉上新彩工笔画;尤其是工笔花鸟。代表作“荷塘清趣”、“三友图”,“春色满园”等作品,构思巧妙,图设新颖,用笔细腻。通过一枝一叶,一虫一鸟的精细刻画,将自然界的花鸟草虫与自己思想情感抒发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展示出花的娇美,虫鸟的活泼,达到以实写意,以意传情的境界,营造出一片集情趣和神韵为一体,生活气息浓郁,充满自然美和流动美的花鸟世界。
-
柯琪琦-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柯琪琦 柯琪琦 柯琪琦 柯琪琦 又名:昌旗,字梦蝶,1979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瑞昌市。2001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同年创办“梦蝶瓷苑”工作室。 作品“青春”人选2000年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壁画长廊跨世纪龙文化展;现代陶艺作品“壶艺”获2000年底举办的跨世纪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二等奖。 作品题材新颖.构图严谨,风格庄重典雅;又蕴含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有很强的装饰性。擅长雕刻、釉下喷绘。
-
饶传斌-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饶传斌 饶传斌 饶传斌 饶传斌 艺名:鸿岩,男,1969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余干县。系江西余干书画协会会员。 饶传斌自幼酷爱艺术,少年时曾受邀在余干县文化馆搞美术创作,作品“我们都喜爱这本书”曾在《中国少年报》发表并出版画册。1983年师从江印生学习传统肖像技法,1987年被刘海和收为弟子,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把自己的艺术寄情于大自然,常常跋涉于大自然,凭借对摄影的爱好和手中的相机对景物进行猎取。他对昔日的农家生活情景及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恋恋不舍,凭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及较扎实的绘画功底,把作品“松鹰图”、“猎趣”、“山村情”等画得栩栩如生。作品写实性强,层次丰富,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邃的艺术意境。
-
饶梨芳-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饶梨芳 饶梨芳 饶梨芳 饶梨芳 女,1979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97年毕业于在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高级中学,2000年毕业于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陶瓷美术专业。在校学习期间,曾得到黄卖九、余少石等亲授画艺。 擅画花鸟、图案,设计制作的花瓶“飘香”、“步步高”等作品,形象生动,清新雅丽,装饰性强,整体效果好。作品“飘香”描绘的变型绣球花,很有装饰韵味,采用雕刻手法,先刻出有凹凸感的花办,用流畅的线条勾勒枝干,点几只蜜蜂穿插其间,不仅有动感,似乎还闻到了香味,再施以浓谈相宜的色釉,整个作品构图繁简得当,色彩明块,层次分明,整体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
施和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施和云 施和云 施和云 施和云 女,1965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师。1980年随父学艺进入古窑瓷厂工作。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199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现任教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系高岭陶艺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90年作品“流”获景德镇首届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创作奖;“荷花罐”、“韵”收藏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青花装饰“百花迎春”收录于《中国当代名家恃制精品展》一书;《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家》对其作品进行专版介绍;作品“斗彩蝴蝶绣球碗”、“青花罐”收录于《国际陶艺交流作品集》。论文“论青花分水艺术效果”、“论陶瓷造型与装饰之间的关系”发表在《陶瓷研究》杂志。 施和云擅长釉下装饰,在传统勾线分水的技法上,灵活运用现代构成的表现手法来表达物象。
-
项晓玲-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项晓玲 项晓玲 女,艺名:老亥,1959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世家,曾供职新光瓷厂,现为景德镇书画院画师,1988年创办“千里轩”画室。其擅长釉上,釉下陶瓷人物画,作品广收任伯年、吴有如等名家之长,并将陶瓷绘画特有技法与中国画技法融为一体,以料代墨表现淋漓的中国画风格。 尤其对釉下窑变的研究有独到之处。
-
姚晓霞-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姚晓霞 姚晓霞 姚晓霞 女,1973年4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200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曾受教于夏忠勇等。 近年来一直从事陶瓷综合装饰的设计与制作。专攻花鸟画,设计制作的500件花瓶“国色天香”、“多寿图”等陶艺作品,工整细腻,清新秀美。“国色天香”作品构图饱满,除主要表现牡丹外,还饰有边花,做工精细,技法多样,如牡丹花阳刻,叶片和技干阴刻等,用色自然和谐,搭配恰当,便牡丹艳而不俗。这件作品由于主体突出,色泽亮丽,做工精良,寓意美好,所以在国外陶瓷展上,深受收藏家珍爱,并被高价购藏。
-
斗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斗茶始于唐代,始创于的广东惠州,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惠州人“食茶”的历史同样也很古远。东晋裴渊的《广州记》说:“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这酉平县即为后之归善县,古属惠州。所谓“皋卢”也就是苦艼茶。而陆羽的《茶经》也有单道开“所饮茶苏而已”的记载,单为敦煌人,晋升平元年(357)落户罗浮。他既要饮茶,自然得种茶,说惠州种茶最迟始于晋代,大致不谬。 茶的普及是在唐代以后,这与佛教的兴盛颇有关系。唐人《封氏闻见记》便说南方的寺僧“习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身怀挟,到处煮炊,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有一点他还没说:僧人视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以为饮之有助屏绝尘念。总之,“茶佛一味”,唐代寺观众多的罗浮山盛行种茶和饮茶,是情理中事。《全唐诗》载有胡宿的《冲虚观》诗,谓“茗园春嫩一旗开”,可见罗浮山在唐代已有茶园。李翱于唐元和四年(809)知循州,他的《解惑》文则说王野人移居罗浮,“积十年,及构草堂,植茶成园,犁山田三十亩以供食”,那时的茶园已是颇具规模。 到了北宋,“斗茶”已成惠州民间习俗,这又有东坡的诗文为证。东坡游罗浮,品尝了景泰禅师的卓锡泉,作《记》说:“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在惠州他也种茶,有《种茶》诗:“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紫笋,古茶名,有人释为“紫色的竹笋”,那是望文生义。还有一首有名的《汲江煎茶》诗,首联云:“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如今“钓石”尚存,就在桥东沿江路边,只是已无“清深”可取,难再见坡翁当年“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的情景了。 稍后,唐庚贬惠州,作《斗茶记》,说:“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 寄傲斋和龙塘,故址在今之子西岭;“赍宜”, 携来佐茶的菜肴(一说是用作调味用的姜蒜葱韭等碎末)。惠人“斗茶” 的情形,于此约略可见。一个“烹”字,更说明那时所“斗”之茶,非如今冲泡式的功夫茶。东坡诗谓“薄薄酒,胜茶汤”,叫茶汤,是因为当中除茶叶外,还有其他配料如姜葱椒盐米豆油麻等。享用这种连渣带水煎烹而成的茶汤,古人说“喝”,惠州话说“食”,都不为无理“采茶作饼,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这种见载于汉末的喝茶方法,据说延至宋代后便逐渐消失,其实未必尽然。旧属惠州的海陆丰地区流传着一首竹枝词:“辰时餐饭已餐菜,牙砵擂来响几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他多少下芝麻。”这里说的擂茶,是惠东汕尾等地至今仍保留着的古老喝茶习俗,有客至或是喜庆事,必擂茶以示隆重。生小孩满月,谓之“满月茶” ;建新房上梁,谓之“上梁茶” ;亲家母头一回上门商议儿女嫁娶事宜,少不了又要擂“亲家茶”。茶的配料虽因具体条件而有所变化和不同,故有咸茶、菜茶、药茶等众多名目,烹制的方法却与上述古法大体无异。
-
赵立刚-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赵立刚 赵立刚 赵立刚 男,197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200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雕塑教研室主任,讲师,江西省教育学会陶艺专业委员会理事,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个人创作以雕塑、陶艺为主,作品曾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美协陶艺委员会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江西省第四届工艺美术大奖赛(获银奖),北京海洋馆第二届“蓝色空间”主题雕塑国际邀请展(获观众最喜爱十佳雕塑奖),江西省首届师生陶艺大赛教师组一等奖等,另有多篇论文发表及获奖。
-
茶博会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目录 • 简介 • 会展描述 • 展品范围 • 注意事项 简介 茶博会全称2009中国(深圳)国际茶业茶文化博览会,是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深圳市贸促会及香港联合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由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国际茶博会。 会展描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深圳茶博会是为中国茶业构建一个“世界营销”的“深圳平台”; 是在全国茶区各级政府动员下,把各茶区的茶叶项目、茶叶企业和各类名茶组织起来,把有投资和购买意向的各种资金汇集起来,在深圳实现有效的合作;用“人文深圳”的关怀,挖掘、整理、展示、弘扬中国和世界茶文化中最绚丽夺目的精华。 “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位伟人在深圳说了这句名言。 “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和平台,发展需要渠道,发展需要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发展离不开创新。最具魅力的“发展”方式,是“跨越式”。深圳以敢为人先的气魄,为茶产业提供发展平台。 展品范围编辑本段回目录 ◆各种茗茶及茶叶制品; ◆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茶具、茶设备和茶包装类; ◆茶食品、茶饮品、工艺茶、茶疗品、果茶、茶叶菜肴等; ◆茶艺、茶道表演等; ◆种茶、制茶新技术、新工艺等; 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展会活动: 1、举办茶业经济高峰论坛暨交流研讨会: 展会期间将邀请茶业界的高层及专业人士,就全球和中国的茶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剖析,必将引起政府和各界的高度关注。 2、茶叶及名家壶评比:聘请国家质量检测机构及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名优茶叶及紫砂工艺品的评选活动,并颁发奖牌和证书。 3、举办紫砂文化展 4、茶艺表演 5、万人免费品茶
-
聂汝胜-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聂汝胜 聂汝胜 聂汝胜 聂汝胜 男,原籍江西省丰城市,1971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自幼生活在陶瓷氛围中,耳濡目染对陶瓷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16岁进厂跟随老艺人学艺,对陶瓷花面设计、装饰手法有独到的技艺和见解。后进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进修陶瓷造型设计。1992年在景德镇雕塑瓷厂举办的选拔优秀拔尖人才的“神火杯”竞赛中获特等奖。1998年创办“仿古陶瓷工作室”。创作的仿古瓷无不形神兼备,充分展示了陶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魅力,装饰手法精微细妙,令人叹为观止。 擅长仿古瓷设计制作与陶瓷花面设计,仿古瓷作品深受海内外客商喜爱。
-
双层杯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金钟双层手绘”国礼瓷杯沉寂二十五载后,近日由景德镇市国家大师恢复、挖掘并已复制成功。其流传的故事和创制的经历让瓷都人引以自豪。 2006年1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访华时,曾向我国陪同人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1982年9月,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金日成访华,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会见后互赠礼品纪念。当时,金日成看中了胡耀邦正在使用的一只绘有“喜鹊登梅”的双层瓷器保温杯。而这只由景德镇制作的双层杯已经使用,胡耀邦当即表示再专门制作200只同一器型和花面的国礼瓷杯赠送给朝鲜领导人。 原来这种瓷杯为“金钟双层手绘”茶杯取金钟造型,其工艺精湛、器型端庄、杯体杯盖均系双层、中间真空、既隔热又保温,以手抚之温馨宜人。它是于1977年由景德镇瓷厂研究开发的陶瓷新产品,曾被作为景德镇市“工业学大庆”成果送到北京汇报展示。而金日成在访华时看到了这种茶杯极感兴趣,于是就有了前面讲述的故事。当年接到中央有关复制瓷杯的指示后,景德镇瓷厂立即组织参加研制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对照原品创新复制,在较短时间内就复制出200只瓷杯,并将这批瓷杯作为国礼瓷运抵朝鲜平壤。金日成如获至宝,一直在使用。他逝世后金正日至今仍在使用这种双层杯。然而这种国礼瓷杯从1982年以来就再也未制作过。 今年上半年,景德镇市长李放在京从胡耀邦原秘书处获悉这一消息,回到景德镇后向有关人员了解国礼瓷杯的情况。当他得知瓷杯是由景德镇瓷厂原创时,当天晚上9时许就赶到该厂,并对其厂长说,要聚一切财力、物力和精力再次复制这种茶杯。接到这一任务后,景德镇瓷厂厂长迅速找来了当年参与研制这种茶杯的有关人员和现今陶瓷生产实体的经营者一起商讨复制方案。市委、市政府领导及陶瓷公司领导对复制工作极为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李放还专门来到景德镇瓷厂参加研发人员座谈会,实地指导工作。在复制过程中,研发人员针对原来茶杯生产工艺中存在的色口易脏缺陷进行攻关,并经过五六次的试烧研制后,最终采用“一次素烧、二次高温烧炼”的新工艺,将产品色口改为釉口,从而攻克了原产品的缺陷。同时,他们对原器型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配上一只精美别致的杯托瓷盘。胎瓷复制成功后,景德镇瓷厂又请来艺术瓷厂绘瓷专家,对“喜鹊登梅”画面进行修改绘制。 至此,“金钟双层手绘”瓷杯终于重新复制成功了。其釉色白润细腻,尤其是当杯中注入茶水后,绘在内胆上的两条金鱼栩栩如生,在波光粼影中游弋,韵味无穷。而在双层杯体外面手绘的“喜鹊登梅”画面,其梅花梅桩色彩艳丽;两只喜鹊生动活泼,寓意美好愿景,令人赏心悦目。纵观整套双层瓷杯产品,其品质与画面珠联璧合,具有高端的科技含量与艺术品位。闻讯后,市领导及业内人士对“金钟双层手绘”瓷杯极为赞赏。李放赞叹道:“想不到景德镇瓷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复制成功了国礼瓷杯,可喜可贺。”而恢复并创新成功的国礼双层瓷杯,现已成为瓷苑中一支绚丽的奇葩,使得千年瓷都重专利双层杯放异彩。双层杯
-
涂国祥-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涂国祥 涂国祥 艺名:东明,男,1963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余干县。自幼喜爱绘画,1983年就职于余干县建陶厂壁画研究室,1986年进湖北江汉石油学院美木系学习,1987年跟随王长金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同时师从国画家高伟青研习国画墨韵。系上饶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在梵哺工作室从事陶瓷创作。 作品“鹰”被《情系东山》一书收录,并被东山博物馆收藏。在长期的美术创作中,坚持“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创造艺术”,常常深入大自然,不断写生,把生活艺术化,把艺术贯穿于生活。用油画的手法,结合新彩技法表现在陶瓷上,把创作的重点放在乡村农事,创作了一批有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的作品,如:“牛棚”、“树桩”、“丝瓜”、“茅屋”、“南瓜”等,作品清新雅致,气质独特,深受陶瓷艺术家们的赞赏。
-
夏小菁-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夏小菁 • 作品 夏小菁 夏小菁 夏小菁 女,原籍安徽滁州,1969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其父擅长书法,从小受父亲影响练习书法,酷爱绘画。通过十余年的陶瓷创作,仰取俯拾,领悟心得,逐步形成自己鲜明艺术个性。现在“君羊瓷艺”工作室从事陶瓷创作,系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发表在《景德镇陶瓷》杂志,并入编《千年瓷韵》一书,《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其作并介绍其人其艺。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 擅长釉下彩青花装饰,作品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创变出独有的点线面组合的语汇,有明净之感,若如“映水之梅”清心润洁,很受收藏家的喜爱。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夏小菁
-
曹普-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曹普 曹普 艺名:逸凡,原籍江西省都昌县,男,1963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现为景德镇“艺壶轩”陶艺工作室负责人,景德镇陶艺设计家协会会员。 自小受父亲影响,对陶瓷艺术非常喜爱,1980年进景德镇雕塑瓷厂学习雕塑。1988年以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实验工厂生产仿古瓷、薄胎瓷、工艺瓷。1996年创办“艺壶轩”陶艺工作室,设计了数十种茶具,并将高温色釉装饰与茶具造型等有机结合起来。1997年设计制作的高温色釉一紫红羽毛花釉六头提梁茶具在’97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首届万件茶具展示会上获一等奖。 创作的高温色釉装饰陶艺作品,特别是高温色釉装饰的跳刀纹陶艺作品,很受国内外商家的青睐,并被国内外的陶瓷爱好者的收藏。
-
黄辉-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黄辉 • 作品 黄辉 黄辉 黄辉 艺名:不系舟,男,1976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市。2000年获全国书画等级考核陶瓷美术专业二级资格。创办“清白陶坊”,系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1994年起客居景德镇,师从佳洋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云鹏学习传统陶瓷美术。1997年开始成为扬州文入画家陆履峻的人室弟子,学习国画、书法和陶艺。喜爱中国传统艺术,深觉青花的青翠色调典雅之至,清幽意境,妙趣无穷,不由心为之醉,神为之驰,潜心钻研。在创作中遵循尊重传统,强调个性的原则,每每以唐人诗意入画,并掺之以禅趣。青花作品用笔轻灵,设色淡雅,布局精巧,境界高逸,不仅受到国内同道称许,并为国外友人赞赏。所创作的一件青花“仙子凌波”作品被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大使柯杰收藏,并得到很高赞赏,不少作品为加拿大、加纳、韩国使馆收藏。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黄辉
-
黄红-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黄红 黄红 女,1976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94年毕业于景德镇技工学校陶瓷美术班,跟随熊军先生学画釉下山水。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现在“西苑轩”陶艺工作室从事釉中彩山水画创作。 作品“荷趣”获中国西部艺术博览会一等奖;“秋韵”获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山风”获青岛中国艺术博览会一等奖。 黄红以釉中彩山水画见长,在山之情、水之性中充分体现陶瓷材料本身的肌理效果,兼工带写,诠释山水的险峻、幽深。作品造型夸张,视觉强烈,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模糊与分明之间体现出一种以意求形的创作风格。
-
黄卉-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黄卉 黄卉 黄卉 黄卉 女,艺名:奇影,原籍江西省都昌县,1982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200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中专班,200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2000年自创“奇影”画室。作品“遗韵”获2002年第八届“东艺杯”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赛银奖,作品“飞天”获铜奖。 自幼爱好陶瓷美术,有执着的艺术追求。尤爱好陶瓷刻花半刀泥装饰,对陶瓷色釉装饰独有情钟,在吴志辉的教导下,对陶瓷美术创作有着深刻的感悟,在卓国镇的精心帮助下,对陶瓷色釉的配制创新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提高。作品深受专家与收藏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