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13

  • 王小全-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王小全  王小全  王小全 艺名:陶人一耳,男,1975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9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2001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进修班。现执教于景德镇市第十五中学。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影青雕刻作品“年年有余”获第九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二等奖;1999年作品“陶韵’’获江西省大学生“爱国与成材”美术、书法大赛二等奖;2002年作品“井冈山’’获江西省美术教师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奖;作品“树之林’’获2002年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银奖。作品人编《景德镇中青年陶瓷作品佳作选》。王小全技法全面,以工笔花鸟为主,兼及青花与半刀泥装饰。

  • 紫砂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北宋梅尧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一般认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紫砂茶具 

  • 王梅玉-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王梅玉 王梅玉 王梅玉 女,1979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93年到景德镇陶瓷壁画厂学习陶瓷绘画,199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中专部陶瓷美术设计专业。回厂后继续从事陶瓷壁画设计绘制工作。绘制了釉上彩陶瓷壁画“淘金的故事”、“生旦净丑”、“洛神赋”。参与上海嘉定中学陶瓷浮雕壁画“体育运动系列”(168x 3m)的设计绘制,设计制作大型凸线彩陶瓷壁画“琴缘”(8X4m),安装在上海市四川中路。擅长陶瓷釉上彩人物、花鸟画及陶瓷浮雕、陶瓷凸线彩、陶瓷立体书法等陶瓷装饰技法。

  • 瓷器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目录 •  ⑴青瓷茶具  •   ⑵ 白瓷茶具 •   ⑶黑瓷茶具  •   ⑷ 彩瓷茶具  ⑴青瓷茶具    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⑵ 白瓷茶具编辑本段回目录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⑶黑瓷茶具 编辑本段回目录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  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  “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而黑瓷茶具,  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  “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  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⑷ 彩瓷茶具编辑本段回目录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 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  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  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后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综观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以及饮茶方法改变,都促使青花茶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饮茶使用。

  • 尹志军-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尹志军 尹志军 尹志军 男,1977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200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任教于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学院美术系。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室内设计协会会员。1999年9月作品获景德镇市书法、美术作品展三等奖;2000年7月获江西——内蒙古书画展三等奖,同年12月获江西省“世纪之光”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以及获江西省第二届青年书法大奖赛三等奖;2001年12月获全国“黄兴杯”书画比赛三等奖。作品被香港“东方文化艺术中心”收藏,南昌“夕阳红”书画院收藏,“欧阳洵艺术协会”收藏。作品粗犷大气、气势澎湃,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与现代陶艺组合起来进行艺术创作,有较强的装饰性。

  • 金属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金属茶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 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它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 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金属茶具

  • 艾正湖-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艾正湖 • 作品 艾正湖 艾正湖 艺名:艾劲,男,1974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1985年拜师学艺,曾到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迎春图”、“春燕”、“紫寿图”等人编《景德镇中青年瓷苑精英》、憬德镇中青年陶瓷作品佳作选》;作品“春夏秋冬”、“梅兰竹菊’获景德镇“香江杯”精品陶瓷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多件作品被省市报刊发表。艾正湖擅画花鸟、人物和风景画,特别对水点桃花、梅花有独到之处。作品清新、明朗。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艾正湖 艾正湖

  • 基本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目录 •   (一)茶壶   •   (二)茶盏、茶碗   (一)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二)茶盏、茶碗 编辑本段回目录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三足茶盏世属罕见。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箓大醮坛用”的字样。“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的场所。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斋醮饵丹药”。他在“醮坛”中摆满茶汤、果酒,经常独自坐醮坛,手捧坛盏,一面小饮一边向神祈求长生不老。可是这种迷信并没有使这位皇帝长寿,年仅59岁就驾崩了。   据史料记载,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为什么这样一种外表美观的茶盏不能作为日用品呢?原因很简单,古人饮茶时,要“点茶”而饮,点茶前先要用热水烫盏。使盏变热,如果盏冷而不热的话,泡出来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响到茶色和茶味。白定茶盏的缺点是“热则易损”。即见热易破裂,可谓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为精品玩物收藏。   碗,古称“椀”或“盌”。先秦时期,又有“榶盂”一名。《荀子》说:“鲁人以榶,卫人用柯”(原注:盌谓之榶,盂谓之柯)。《方言》又说:“楚、魏、宋之间,谓之盂。”可见椀、盌、榶、柯都是一种形如凹盆状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称“盂”。现代人习惯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开了。   在唐宋时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纤纤多形容细。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 付文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付文华 • 作品  付文华 付文华 艺名:元鼎,1968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书画院陶瓷美术高级画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美术创作,九十年代初师承陆履峻学习国画。作品“黄山松云”系列多次参展,深受日本、新加坡及东南亚客商的青睐,并以高价收藏。{都市消费报》、(景德镇日报)等省、市多家媒体进行过专访报道。个人作品也被《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观)收录。擅长将国画的绘画技法巧妙地与青花技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充分展示青花的艺术内涵和作品的个性。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付文华

  • 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目录 •   【概述】 •   【茶具的来源】 •   【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   【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   【概述】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茶具的来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编辑本段回目录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 付筱燕-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付筱燕 付筱燕 付筱燕 艺名:晓燕,女,1968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市技工学校,毕业后随长辈学习釉上斗彩、粉彩与陶瓷工笔绘画,并得到张育贤、裴足喜、郭文连等老师指点。喜爱鱼、虾等水藻类题材的绘画,擅长现代陶艺创作。釉里红作品“虾趣图”等获专家好评,作品多次被海内外客商及陶瓷爱好者收藏。

  • 景德镇知名陶瓷茶具公司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景德镇陶瓷茶具在发展过程中,。。。 主要有: 目录 • 春风祥玉(老贵和祥) • 诚德轩 • 小雅 春风祥玉(老贵和祥) 《景德窑贵和祥》续清·嘉庆年间江西省景德镇瓷号“贵和祥”民窑血脉常年致力于瓷器制造,其秉承了中华瓷艺之最高精髓“景瓷宜陶”的风范。在我国辉煌的制瓷工艺流程七十二式中很好地掌握了关键制瓷技艺所在。主要体现在:瓷土的选用(江西优质高岭土)、彩料的选用(优质原矿青料及彩料)、淘冽、制胚(精淘细沥/全手工制胚)、手绘(聘请业内高手全手工绘制)、分水(研用祖承技法)、施釉(以噴/洒/涂等技艺按题材尊根尚古)及窑烧(家承古法令成品釉面晶莹剔透独占鳌头),加之“贵和祥”当家邹俊事无具细、亲力亲为,对每一过程精益求精。全力研发各类日用瓷,自主品牌、自成系列,在现代日用瓷领域以器型、绘制、釉色等诸多方面均已走在景德镇诸家前列并领袖群伦。“贵和祥”的作品精致典雅、崇古尚意、讲究品控、推陈出新,是中华千年瓷文化的传承者及业内典范。其产品也远销韩、日、东南亚等国,同样得到一致追捧,是值得收藏的现代瓷中的精品。    2008年“贵和祥”在自有技术的保护及自主品牌的推广上采取了超前意识的大胆尝试,全新注册并推出自主品牌“春风祥玉”,开创了民间瓷器作坊品牌化经营的新概念,对于几千年如出一辙的传统思维模式起了很好的改革典范作用。发展是硬道理、改变是不二法则、创新是唯一出路,在各行业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与中国灿烂文化之产物---瓷器的创新发展之滞后的不和谐中无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国璀璨辉煌的文化将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而现代瓷器正从默默无闻的幕后来到台前,并越来越多受到有识之士的共相认同。在风起云涌的景德镇各名号即将迎头赶上、快步开拓勇于创新求变之时,请更多关注先锋路上的这面旗帜,同样也应该送去敬慕的目光! 景德镇知名陶瓷茶具公司-春风祥玉(老贵和祥) 诚德轩编辑本段回目录 小雅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中国瓷业的代表景德镇窑实在是有好几家都能秉承中华瓷艺的最高精髓“景瓷宜陶”风范的。原因有几点,其中最为重中之重的当属陶土(高岭土)的选用以及烧制,高岭土的特点就是质地细密,化学分子结构稳定,这注定了中国瓷器经久历新的高品质,所以会在世界上首推一帜,远至宋、元的青花瓷,颜色瓷至今仍能历久弥新,故令人爱不释手,然现在不是每家景德镇瓷号用的都是景德镇的陶土。原因很简单,高岭土在制胎及烧制过程中易变型,出品率只有30%-50%,薄胎式工艺复杂的有些会低至5%-10%。所以追求商用价值的瓷号自然会改用别地的陶土,甚至是国外(如台湾地区)的陶土,以出品率来换回商品价值。这样可做底单价。但也有的瓷号因为客源的关系如日本瓷商为追求品质仍一贯要求选用高岭土制胚,推荐的“小雅”便是其中的追随者。   有淘友也问羽人三极力推荐“小雅”,为何他家的东西卖不过“贵和祥”?“贵和祥”是有很多佳作,但“小雅”的很多东西品质真是不再“贵和祥”之下。在日本市场这两家东西是一样价格的。“小雅”的东西甚至更多,但在国内市场价格却低了40%-60%。原因是“小雅”没有做好自身品牌的推广,不如“贵和祥”比较坚持自己的品牌,出品基本落“贵和祥”款。只有少数高仿品落其他款识。而“小雅”落得最少的便是自己的堂款。但好的东西本身是会说话的。现在的低价正是拿它的好时间。试想三年前落了“大清光绪”款的“贵和祥”器各位会拿吗?但现今的价格已高高在上了。所幸是现在“小雅”也开始为维护自己品牌做努力了。(来自百师堂) 景德镇知名陶瓷茶具公司

  • 冯林-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冯林 • 证书合影 • 作品 冯林 冯林 号逐日之人,1982年8月生,祖籍江西都昌。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院签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创作委员,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OV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全国高校美术名师。原名孙道一,冯林系随母姓之名,自幼受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古建筑群复原者的父亲孙仁云先生之教诲,学会和养成了对待手工的严谨和忠诚。少年时拜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的颠覆者张晓杰先生为师学习张氏工笔粉彩,后考入瓷业黄埔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自学新粉彩及雕塑技法并开始进入现代陶瓷艺术的学习与探索领域,执着于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研究与开拓。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纪念改革开放30年优秀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作品多次获国内国际艺术大展重要奖项,其作品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最高奖项。部分作品被私人或文化机构收藏,艺术传略载入1978--2008《当代美术三十年》、《书画家辞典》、《中国陶瓷艺术家辞典》(景德镇卷)、《中国陶瓷》、《艺术教育》《陶瓷学报》、《中国艺术教育》、《当代艺术家状态—绘画卷》等大型专业辞书与期刊中。2005年其作品参加上海中国著名书画家展并被作为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电话卡画面之一公开发行;2005年其所教授的学生中有三人获“河北陶瓷艺术大师”称号;2007年其主讲的《现代陶艺》被河北省教育厅授予“河北省高等院校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12月其破格晋升为国家一级美术师。2009年元旦前夕唐山电视台《唐山.第一》栏目为其作专题纪录片“燃烧的信仰—冯林艺术”,2009年获文化部等部门授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功勋人物”荣誉称号,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之父铁扬先生曾为其题字“冯林小友神佑火品”。 证书合影编辑本段回目录 冯林 2008年7月与全国美展评委铁扬老师在景德镇瑶里风景区写生合影留念 2008年7月与景德镇市市长冯林华先生余望龙董事长合影留念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冯林 冯林

  • 叶丰-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叶丰 叶丰 叶丰 男,1973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89年就读于景德镇陶瓷职业中专,1997年毕业于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毕业后在宜兴市从事紫砂造型设计和装饰,现执教于景德镇陶瓷职业中专。作品“荷塘月色”1999年获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工艺绝活金奖;2001年作品和个人简历入编大型画册(瓷魂);2002年出版个人作品专集(宜陶人》;2003年国画作品“硕果累累”获第二届景德镇中小学师生艺术节国画一等奖。叶丰擅长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及陶瓷雕刻装饰。

  • 左小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左小明 左小明 左小明 男,1964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余干县,1984年来在景德镇学徒,专攻工笔重彩,二年后转学画动物,1987年获著名画家彭友善亲自指点。由于对动物画孜孜不倦的追求,精心临暮,广纳百家,尤其推崇郭世宇动物画的逼真生动,又潜习徐悲鸿与刘奎龄动物画的奔放与灵气,创作出釉上彩“邻家”、“九猴图”等代表作,并被东南亚客商收购。左小明长期深入乡村生活,注重动物写生,从中吸取创作养分,作品追求雅俗共赏。

  • 占锐-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占锐 占锐 占锐 女,1977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师。200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曾受到刘远长、罗学正、夏忠勇等老师的指导。2001年创办“精艺轩”个人工作室。作品“四季仕女”获2001年江西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优秀奖。陶瓷作品以人物、花鸟为主,有较强的装饰性。

  • 江霞-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江霞 江霞 江霞 女,1961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师。自1978年参加工作来,一直在景德镇雕塑瓷厂从事雕塑艺术瓷的装饰设计工作。1987年调入厂美研所,专门参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在刘远长老师等艺术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二十几年的刻苦努力和对艺术的追求,使自己的装饰设计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能很好地把握各类雕塑艺术瓷装饰要求的特性,通过自己的设计装饰,能比较完整地体现出作品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目的。作品曾获得景德镇市首届“青春杯”大奖赛三等奖及其它奖项。

  • 江美英-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江美英 江美英 江美英 女,1966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馆员。1985年毕业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校,毕业后分配至景德镇陶瓷学院图书馆工作。由于深受学院陶瓷艺术氛围的熏陶,200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并获学土学位。作品“银星跃辉”色釉瓶在1998年景德镇“瓷兴杯’’陶瓷新品大奖赛中获创作奖;“晖”在1999年江西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奖赛上获三等奖;“山寨三秋”获2000年杭州西湖博览会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创作奖;“朝晖’’发表在《中国陶瓷》杂志1999年第5期,“夏韵”新彩瓷盘收录于(景德镇陶瓷全集》第四卷。艺术语言朴素、自然,力求表现一种纯朴、安宁、淡泊的生活景致。

  • 江剑波-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江剑波 江剑波 江剑波 男,原籍江西省都昌县,1964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师。自幼随父兄学习陶瓷工艺,后师从白海和马铁学习陶瓷绘画,被授予瓷都“百名陶瓷艺术家”称号。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1993年创办“晶玉轩”个人陶瓷工作室,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为其亲笔题名“晶玉轩”、“晶玉瓷庄”。作品刊载于憬德镇陶瓷全集》、《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博览》、{当代名人名瓷作品精选》、《千年瓷韵》、《景德镇陶瓷》等画册。作品“国色天香”、“多寿图”获全国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收藏精品大奖赛最佳工艺奖及最佳创作奖,景德镇电视台先后作了专题报道。江剑波的作品以釉下彩青花分水为主,具有清新淡雅、丰润而清澈的特点。

  • 匡载彰-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匡载彰 • 作品 匡载彰 匡载彰 匡载彰 艺名:秋文,男,1974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万安县,中教二级。1997年9月毕业于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工艺美术系,现执教于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开始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主要代表作品有“贵妃出浴图”、“西施浣纱图”、“昭君出塞图”、“貂婵拜月图”、“梦”、“忆故乡”、“巫山神女”、“水芙蓉”、“年年有余”、“马到成功”、“文成公主”等等。2001年,作品150件瓷瓶“忆故乡”获江西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二等奖;2002年,作品“忆故乡”在江西省第四届(瓷都“金融杯”)工艺美术大奖赛暨景德镇市第六届陶瓷美术“百花奖”展评中获优秀奖。作品以釉下装饰见长,融雕刻、颜色釉、绘画为一体。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匡载彰 匡载彰 匡载彰

  • 刘长生-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刘长生 • 作品 刘长生 刘长生 男,原籍江西省都昌县,1958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师曾进修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工艺美术师。现为景德镇市长生工艺茶壶厂厂长兼总工艺师。     刘长生出身于陶瓷世家,自幼对陶瓷美术十分爱好,1976年进入工厂后一直从事陶瓷工艺器形的设计制作。作品以工艺茶壶为主,二十余年来,创作设计了数十种精美秀丽的茶壶系列,如仿古茶壶、异型茶壶、工艺茶壶、日用茶壶等,有“景德镇陶瓷茶壶大王”之称誉,深受客户的喜爱和赞赏。多件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评获奖并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刘长生

  • 刘红雨-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刘红雨 刘红雨 刘红雨 艺名:重九,男,1964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学一级教师。1979年在景兴瓷厂美研室工作,得益于王隆夫、陆如、方复、黄扬、黄卖九等老师指教,1987年毕业于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任教于景德镇陶瓷职业中专,任美术教研组组长。    1987年11月获江西省第三届包装装潢设计评比一等奖,同年12月获华东地区第四届包装装潢设计评比优秀设计奖;1990年10月获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节徽征稿二等奖;2002年10月在景德镇市中专、中小学艺术节教师美术作品展中,作品“和平之春”获陶艺类一等奖,并于同月获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最佳工艺奖;作品“六鹤同春”被选登在《江西省优秀美术教师画集)中。多年来从事陶瓷作品设计及装潢专业方面设计,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工笔花鸟、人物和综合装饰。作品构思新颖,工艺性强,画面清秀、生动、细致、色调自然,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

  • 刘翔-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刘翔 • 作品 刘翔 刘翔 艺名:刘峻良,男,1975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师。1996年随姑父汪长序先生学艺,199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现为景德镇珠山画院高级画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0年作品釉中彩“牡丹”瓶获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最佳创作奖,并被(中国陶瓷精品集》收录,同年12月作品“满树金”发表在《景德镇日报》文化艺术版。刘翔的陶瓷作品以青花分水和青花斗彩为主,尤其擅长釉下五彩,作品具有雅致、纤秀且又大气的艺术特色。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刘翔

  • 刘惠之-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刘惠之 刘惠之 刘惠之 女,1971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200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陶瓷)杂志社编辑。酷爱绘画,尤其是陶瓷艺术,从小跟随父亲刘超鸿学习,具有较高的绘画领悟力,曾有陶瓷作品及陶瓷艺术论文发表在《中国陶瓷》杂志上,先后在上海、佛山等地参加过陶瓷联展。擅长釉上彩装饰,题材以花鸟居多,兼画山水。

  • 杨文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杨文华  • 作品 杨文华    杨文华  杨文华 1948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半年,1987年毕业于中国广告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多年在景德镇人民瓷厂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从事专业陶瓷美术近30年。   本人自幼爱好美术, 受景德镇艺术陶瓷熏陶和众多艺术家们的深刻感染,技艺不断深化和更新。代表作有《大展鸿图》、《六鹤同春》、《八骏图》、《福寿图》、《风雨归舟》等。在景德镇第二届、第三届陶瓷美术百花奖评选中获二、三等奖,1985年获全国青年美术《长安》金牌大奖赛二等奖,1991年撰写的陶瓷艺术专业论文获三等奖,擅长釉下青花和五彩装饰。作品先后被台湾,新加坡、香港客户收藏。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文华

  • 余小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小明 • 作品 余小明 余小明  余小明 曾名余晓明, 别号古南老人。1950年出生于陶瓷世家,原籍江西都昌。系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88午获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文凭。1 2岁师从陶瓷美术家赵惠民先生学习古装仕女,后又得到王锡良,王隆夫二位先生悉心指导。40多年来,辛勤耕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清新、 典雅、大方、生活气息浑厚。 山水、走兽、花鸟、 肖像、油画均有较深造诣。作品颇受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和收藏家的青睐。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余小明

  • 聂梅魁-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聂梅魁 • 作品 聂梅魁 聂梅魁  1957年生于瓷雕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父亲聂顺喜为景德镇瓷雕界颇具声名的老艺人。系瓷雕名家曾龙升作品的主要制作者之一。他自幼随父学艺,1976年进雕塑瓷厂,先后师从雕塑大师曾山东,蔡敬标学习传统雕塑,深得大师真传,他精熟瓷雕设计和制作,制作的全套工艺,尤擅设计制作超大件,他深得传统, 富于创新,刻苦钻研,不断出新,为老一辈瓷雕名家所器重、景德镇瓷雕界颇具实力和影响的中年陶艺家。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水浒108件》组雕的设计创作。负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先生设计的《金鸡报曙》瓷雕的放样制作。配合曾山东大师设计制作32',超大《布袋罗汉》被誉为罗汉系列之最。协助蔡敬标大师设计制作70"重工粉彩《三星》主持设计,制作1.7米高的重工粉彩《千手观音》参加首届“陶瓷之最”精品展,并被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博物馆珍藏, 《新民晚报》 《东方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主题报道。历年来,创作设计的56"《文武财神》、20”《降兽八仙》、38”《寿童扛桃》、28”《坐狮观音》等作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聂梅魁

  • 吴光辉-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吴光辉 • 作品 吴光辉 吴光辉   吴光辉,安徽铜陵市人,出生于景德镇市,林学硕士,历任景德镇市林业局长,浮梁县长。系首批江西省陶瓷美术家,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硕士导师,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特聘高级画师。     从小受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的熏陶,酷爱山水画艺术,对自然山水有独到的理解和感悟;他勤于思考,静观细察,善于揣寻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创作时把心绪和情感融入其中,总是那么胸有成竹,信手拈来,笔随意走,一气呵成。他对艺术淡泊名利,潜心研习,乐此不疲,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其作品立意高远,气势恢宏,用笔大胆遒劲,雄浑大气,苍劲古拙,用色考究,构图严谨,虚实变化丰富,极具自然之博大,山水之灵秀。     近年来,数十幅山水作品发表或入编于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和画集及书典,被专家、学者誉为“开拓了瓷上现代山水画新模式,极富创新意识的陶瓷艺术家”。 吴光辉山水画的特点: 1、雄浑自然:他的画作以气势为先,着力表现山川的雄浑与秀美。他善于发现和寻找自然美景环境物象的本质特征,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美景,追求和谐自然的美。 2、画面灵动:他注重行云流水的刻画和表现,追求画面的生动气韵。那云的走势,云的机理,云的色彩,云的飘动的瞬间和水的流泻,水的形态,水的光影,水运动的即刻,在他的笔下表现得是那么富有变化,富有灵性,美妙而生动。有时根据画面的需要点缀几个或成群的飞鸟,也让画面顿显盎然生机。 3、构图多变:在学画的路途上,他勤奋异常,博览群书,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认真打好基本功的同时,他不囿成法,在创作时,变化丰富的构图,无拘无束的用笔,尽情地表达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他所追求的或许就是在有法无法之中的那种境界。 观赏他的画作,你可以立即被那仙境般的美景,充满生机的意境,富有韵律的画面所感染。时而山峦叠嶂;时而溪流急淌;时而云飘雾起;时而山村隐现;时而雨雪纷飞。或雄浑厚重,或飘渺空灵,或自然古朴,或苍茫空灵,或淋漓奔放。意欲抒发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和谐的向往。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吴光辉 吴光辉

  • 熊璧如-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熊璧如 • 作品 熊璧如   熊璧如 生于194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精于元、明青花釉里红等古陶瓷复制。其复制品元《直径47cm青花麒麟牡丹纹折边盘》被新加坡博物馆收藏,2001-20003年二渡日本举办个展,现为陶瓷职业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并和红豆先生成功研制出水晶绣彩。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 曾继荣-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曾继荣 • 作品 曾继荣 曾继荣 生于1995年,“瓷雕曾”的三代,13岁随父学艺,17岁进入雕塑瓷厂美研室从事创作,在父亲曾山东教导下,20岁就与父亲合作完成《天女散花》、《合和二仙》、《三宝佛》、《单刀赴会》等作品,分别获奖,有的被选作国家礼品瓷,有的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1979年参加职称晋升考试,独立完成《向往春天》,被评为第五名并荣获美术设计师职称。他继承了父亲传统瓷雕技艺表现形式,1995年全家应邀赴港举办《曾山东陶瓷世家作品展》,集中体现了瓷雕精湛技艺和艺术特点,香港亚洲电视台为此作了现场直播。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曾继荣

  • 茶具类网址收录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目录 • 茶具网:  www.chajuwang.com • 景德镇荣窑茶具  www.taojer.com 茶具网:  www.chajuwang.com 景德镇荣窑茶具  www.taojer.com编辑本段回目录

  • 余国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国华 • 作品 余国华 余国华 艺名艺华,生于1959年,1979年毕业于陶瓷学院,童年追随著名雕塑大师--其父余细根学艺,在其父和师伯曾山东的教诲下,工艺水平迅速提高,其作品曾参加景德镇市中老年陶艺精品大赛并获奖。改革开放以后,作者以其独有的风格,创作了《36寸欢乐三星》、《36寸观画三星》、《36寸雨欢乐三星》等60多件系列产品,深的国际与国内市场青睐,产品的档次与风格引领雕塑瓷市场,成为新一代的,得到公认的陶瓷新秀,为景德镇陶瓷大海画卷添上一朵精美浪花。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余国华

  • 宜兴紫砂壶起源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壶的史料依据,而且赞同者还为数不少,我虽不通文史,但总有些许怀疑。       宜兴紫砂壶起源何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有这样的记载:“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此书将紫砂壶的产生,归为金沙寺僧所创。从侧面我们可得知在金沙寺僧时已有紫砂壶了。也就是说,在明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了。该书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宜兴紫砂壶”的专着。       清干隆年间吴骞编《阳羡名陶录》、清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皆延续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说法。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国学论衡》第三期,刊登了谈溶《壶雅》一文,该文认为“泡茶用壶……宋元已有。”最早提出了阳羡紫砂壶宋元已有,有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之句为证,文中提到周履道、马孝常《荆南唱合集》中有「阳羡紫砂」的记载1。还提到蔡司沾《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即元朝隐士孙道明。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刘汝醴《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印行),认为紫砂创始年代,以诗词所提供线索,可推到北宋,观点与谈溶相同。       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并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为其依据,从而认为“宜兴紫砂器已获得当时嗜好饮茶风尚文人的称颂”。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页392“江苏宜兴窑和紫砂器”一节云:“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       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宜兴紫砂》姚迁等编着,页20,紫砂制器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切的记述。现在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写: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砂罂”、“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而得到名人的赞赏了。       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2,“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 以上《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宜兴紫砂珍赏》等认为宋代已有紫砂茶具,均是延续了谈溶的说法。       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以为宜兴紫砂器(壶)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依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        这里有一点尚需解释,当代有些研究紫砂陶的专家以为,宋代已有紫砂器,因而宋代就有了紫砂壶。这是将紫砂器与紫砂壶相混了。紫砂器应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称为紫砂器。紫砂器中可以包括紫砂壶,但不可以认为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壶。紫砂的壶的出现应与泡茶法的出现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对泡茶方式的适应理解和认识,有了这种生活基础,才逐步产生了紫砂茶具。  前述诸人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不妨先从宋代的茶书及史料的记载来看当时的饮茶习俗。        宋代饮茶极为普遍,茶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谓“不可一日无茶”,北宋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云:“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蔡襄《茶录》一书,详细记载了当时茶的品质和烹饮方法。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下篇论述了烹茶所用的器具。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稍晚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论述了茶的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饼、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       以上两书,所记载的饮茶方式均为点茶法,这种方法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与沸水混和,并用茶筅回环搅拌,调成沫饽丰富的茶汤。时人还比较茶盏内沫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定断各人的备茶技巧,名曰“斗茶”。       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为建盏,宋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云:“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荆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       宋代斗茶,贵重黑盏。这在宋代诗文里也多有描写。蔡襄《试茶?北苑十咏》:「兔毫紫瓯新,蟹眠青泉煮」。梅尧臣《次韵和》:「兔毛紫盏自相称」。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紫玉瓯心雪涛起」。苏东坡《寄水调歌头?咏茶词》:「建溪春色占先魁」、「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苏辙《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道》:「蟹眠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着色尤宜」。黄庭坚《满庭芳?茶》:「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并茶》:「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等。       然而,一般点茶或煎茶则不一定非得使用建盏,也有贵族阶层爱用其它窑口出产的茶具,如苏东坡《试院煎茶》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潞公即指文彦博,煎茶学蜀人,茶具爱用定州花瓷。定窑在北宋时期鼎盛,所产红定和紫定为传世宝物,邵伯温的《闻见录》曾记:「宋仁宗时,王拱辰以『定州红瓷器』进奉张贵妃」,由此可见红定在贵族心目中的地位。       唐陆羽推崇的越窑为上的青瓷,宋时仍在使用。北宋诗人余靖《和伯恭自造新茶》:「江水对煎萍彷佛,越瓯新试雪交加」。       蔡襄《思咏帖》云:「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此信是写给冯京的,蔡襄皇佑三年末从故乡应召赴京,当世也自荆南通判御任还朝,两人邂逅于杭州,可能是冯方到而蔡将离去,因此蔡襄临行赠送团茶和茶具,略表心意。     宋代茶盏,主要以瓷器为主,其它亦有玻璃、金、银、铜等制成,在宋代绘画里如宋征宗《文会图》或辽金墓室壁画上,时常见到宋人以建盏、青瓷、白瓷或青白瓷进茶的情景    小标: 宋代点茶煎茶并行,用器有所区别       民间百姓的饮茶随处可见,史料也多有记载。1147年孟元老作的《东京梦华录》详尽地记述了北宋都城汴京城中繁华的商业景象。该书卷之二云:「朱雀门外街巷……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房」。「潘楼东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卷之三云:「马行街铺席……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卷之五云:「民俗,……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       1235年灌圃耐得翁作的《都城纪胜》记述了南宋杭州的琐事。该书茶坊云:「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在京师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遗久待也。令茶坊皆然。冬天兼卖擂茶,或卖盐豉汤,暑天兼卖梅花酒。……」       1275年左右吴自牧的《梦梁录》也有类似的记载:「卷十六?茶肆?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令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塑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       上述两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南宋杭城的饮茶习俗,基本上是沿袭了北宋汴京的饮茶习俗并有所发展。「茶坊数量众多。八仙、清乐、珠子、潘家、连三等,是最有名的茶坊,它们的设备精致雅洁,所有茶具皆以银为之」。       在宋代饮茶习俗中,以点茶为主外,尚有煎茶,煎茶虽不似点茶,但也广被饮用,对于点茶、煎茶用器的区别,史料记载的较为清楚。黄庭坚《煎茶赋》:「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等,说明茶以鼎为之。即是直接将团茶和草茶研成茶末,或亦有不经研磨,就把草茶或叶茶直接投入宽口的茶斧或茶鼎内击拂,再勺至茶盏里饮啜,谓之「煎茶」。       点茶所使用的主要茶器为茶瓶、茶盏等。至于茶瓶的材质如何,宋诗中多有提起。梅尧臣《以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石瓶煎汤银梗打」。苏轼《试院煎茶》:「银瓶泻汤夸第二」。黄庭坚《寄新茶与南禅师》:「石钵收云液,铜瓶煮莘。」杨虹《陆羽井》:「金瓶垂素绠,石?湛寒泉」。等皆可见到金银或铜石制的煮水茶瓶。 小标: 紫泥新品泛春华 不足证明北宋已有砂壶       当了解了宋代的饮茶习俗及饮茶所使用的茶具后,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紫泥新品泛春华」一诗的写作年代及其背景。       该诗写于宋皇佑四年。6皇佑三年五月间,梅尧臣由宣城乘船到汴京。九月十二日是尧臣一生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尧臣奉命到学士院面试,通过考试,由仁宗赐同进士出身,仍改太常博士。此时的尧臣已经五十多岁了。       皇佑四年正月里,尧臣到汴京东门外去看马遵,恰巧蔡襄也去了,蔡襄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和尧臣、欧阳修都是极好朋友。       蔡襄,庆历四年十月,以亲老为由,乞领乡郡。授右正言,直史馆,知福州。庆历七年,蔡襄自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在建茶务(建州建安郡)监造龙凤团茶十斤上贡,作《北苑十咏》。7       蔡襄寄茶给梅尧臣,应是其龙团茶,即然是团茶,则无需用茶壶来泡,再说在宋一代的饮茶诗文里,人们大都在推崇、赞美建盏,梅尧臣与蔡襄又都是好友,蔡襄寄茶给梅尧臣,梅尧臣不去赞美蔡襄寄来的茶,反而去赞美民间不出名的「或者根本就还没有出现的」紫砂壶,这有可能吗?如果没有这种可能,「紫泥新品泛春华」就不存在是赞美紫砂茶具,因此也就不能作为砂壶北宋已有的依据。       那么,再将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与宋代的饮茶茶具相比较。 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有壶类、罐类。       壶类部分有高颈壶:壶身、壶嘴、壶把、壶盖等残片。       壶身:有圆形、几何形。...

  • 朱小英-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朱小英 朱小英 朱小英 生于1962年,1974年进景德镇雕塑瓷厂研究所学习捏雕。1976年开始独立创作,擅长捏雕、镂雕、浮雕的设计和创作。1990年创作的捏雕作品《江南情》获首届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一等奖,同年,此作品又在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会上被评为设计二等奖,近期创作了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有《小天地》、《梅》、《根》等。

  • 鉴赏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的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盎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茗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盎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欣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到美的本质以后才始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作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适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地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作具体范围的内容来考虑的。     如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目录 • 一是“泥”: • 二是“形”: • 三是“工”: • 四是“款”: • 五是“功”: • 紫砂壶的功能美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一是“泥”:       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艺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说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称是泥的优劣。   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官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 摸玻璃器物――黏手;而摸紫砂物件上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编辑本段回目录      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仿古,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有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休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欄、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想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辨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直,就成了流派。 三是“工”: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得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   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编辑本段回目录        款即壶的款式。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之作,仿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小心。 五是“功”:编辑本段回目录     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人习惯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 ”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紫砂壶的功能美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要表现在:         (一)容量适度;        (二)高矮得当;        (三)口盖严紧;        (四)出水流畅。     按目前我国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   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口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变成大叶,易把出口堵住,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成独口,使流水明显比以前通畅。     要求壶的口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功用标准。

  • 任健宏-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任健宏 任健宏 任健宏 任健宏 生于1966年,父亲任义平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对艺术的热爱,他在艺术摇篮中成长并逐渐显露出才华。1980年进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所学习深造,艺术风格继承了其父亲工整严谨的作风并有新的创造。30件花瓶《仕女图》获艺术创作一等奖,2.4尺瓷板《西厢记》获景德镇“青春杯”大赛一等奖,1988年2.4尺瓷板粉彩《民族舞乐图》获特艺作品三等奖,1990年美人肩花瓶《一百零八将》获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精品大赛创作奖。

  • 制壶名家胡耀庭的传世作品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耀庭包印壶》一具。砂泥色褐紫,均挺光润,壶体造型浑然一体作包袱状,这种壶式被雅称为诰宝壶,俗称四方包袱壶。包袱以线条折纹勾勒自然,上部略有弧度,盖纽为包袱结状,惟妙惟肖。壶腹一面镌“诗清都为饮茶多”七字篆体,另一面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十字隶书,下署为“利永刻”三字行书(“利永”为民国初年由宜兴芳桥周文伯和蜀山邵伟如合资开办的“利永陶器公司”,胡耀庭与他们有业务往来)。盖钤“耀庭”篆文横长方印,底钤“耀庭”篆文方章。壶高10厘米,宽17.5厘米,口径为5.5厘米。   据“历代紫砂名家及作品鉴赏”介绍:制壶名家胡耀庭,生于清咸丰、光绪年间,卒于20世纪30年代。以善制方器著称,浑朴古雅,规矩严谨,运线流畅,棱锋毕现;盖口严密合缝,造工匀挺精细;权衡比例自然,整体协调和谐。耀庭常与歧陶、漱石氏、岩水氏和申江友周等合作,由耀庭制壶,歧陶、漱石氏等书画或镌刻。钤印常用“耀庭”章,有方、长方、扁长方等多种形式。耀庭亦常为上海铁画轩、利永陶器公司、吴德盛陶器行等制壶。   胡耀庭传世作品有:南京博物院藏《耀庭砖方壶》一具,茶黄泥,壶身扁长方,流、把、盖均为方形,桥形纽,整体调和,做工精美。壶腹一面镌菊花图一幅;一面镌“酌彼清泉,涤我唐贡”八字隶书,下署“岩水氏作”四字行书。盖钤“耀庭”篆文横长方印,底钤“耀庭”篆文方章。香港茶具文物馆藏《耀庭方壶连温炉》一具,上为方形壶,系有金属提梁;下为连温炉,两边设提环,四面设八卦纹作透孔。壶身镌“红炉石鼎烹团月”七字隶书,下署“潜陶题”三字行书。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也藏有《耀庭方壶连温炉》一具。另外,民国初年上海铁画轩公司成立时,店主戴国宝(号玉屏)特请胡耀庭制作一具《汉方壶》,此壶现由南京王一羽先生收藏。王一羽先生还藏有胡耀庭《秤砣方壶》,高16.5厘米,口径5.7厘米,底款“铁画轩制”,盖钤“耀庭”。材质铁砂透淡,壶浑朴严谨,稳重端正。 

  • 任慧宏-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任慧宏 • 作品 任慧宏 任慧宏 生于1968年,1993年毕业于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1987年进艺术瓷厂美研所工作,自幼热爱陶瓷美术,深受家学遗风的艺术熏陶。祖父任荣钧,陶瓷老艺人;父亲任义平,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她博彩众长,勤于实践,艺术风格工整严谨,清新秀雅、赏心悦目。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陶瓷艺术展,多次获奖,11件头茶具《山花烂漫》获国际陶瓷精品三等奖,尺八瓷板《天女送子》和100件花蕾瓶《富贵牡丹》等获全国中青年陶艺家精品展最佳工艺奖,并在《粉彩人物培训》教材中主持制图。 任慧宏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任慧宏 任慧宏

  • 细数中国历代珍稀茶具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北宋定窑白釉划花萱草纹葵口瓷碗 汉代陶土茶碗明德化三足杯梅花杯 南北朝青釉刻莲花纹托瓷盏 南朝五蛊盘清光绪粉彩百花茶盖碗 清乾隆景德镇窑豆青釉蜂蝶纹瓜式茶壶 清乾隆款菊瓣朱漆盖碗 宋代景德镇盏托 唐代越窑秘色釉葵花 北宋定窑白釉划花萱草纹葵口瓷碗汉代陶土茶碗 明德化三足杯梅花杯南北朝青釉刻莲花纹托瓷盏南朝五蛊盘 清光绪粉彩百花茶盖碗清乾隆景德镇窑豆青釉蜂蝶纹瓜式茶壶 清乾隆款菊瓣朱漆盖碗宋代景德镇盏托 唐代越窑秘色釉葵花式瓷碗瓷 . 元代钧窑天青釉瓷盖罐 元代龙泉窖清釉盏托 .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器-储放茶叶用的鎏金银龟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器-取茶用的鎏金飞鸿纹银匙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器-生火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器-饮茶用的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器-饮茶用的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

  • 张军-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张军 • 作品 张军 张军 张军 生于1970年,出身于捏雕陶瓷世家,1995年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世家”荣誉称号,1987年随父亲--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张正海学艺,从事雕塑创作设计,作品题材多以虫、鸟、花卉等自然景观为主。许多作品参加各种展览,受到好评和被收藏,并获得奖励,其代表作品《蟋蟀花筛》获中国瓷都首届陶瓷节三等奖、第九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近年来《龙船》、大小《牧归》系列,深受收藏家青睐。因作品构图新颖、别具一格,被载入《景德镇陶瓷全集》、《景德镇瓷雕作品选》第二卷。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军

  • 陶瓷茶具介绍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是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陶瓷茶具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目录 • 陶瓷茶具造型 • 陶瓷茶具的色泽  陶瓷茶具造型 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到欣赏结合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千百年的不断演变陶瓷茶具造型的种类日趋繁多,形制变幻莫测,无拘无束。然而,古代先民那种质朴醇厚的陶瓷茶具造型风格,正在被大工业化生产方式所吞噬。只是在某些陶瓷设计家的笔端还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色彩。更多的人则正在盲目追求各种所谓现代几何、动感、意念等风尚,使目前的陶瓷茶具设计充斥着一种本末倒置的潜在危险。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工业产品设计充满了时代气息。流线型、太空型、未来型的陶瓷茶具设计接踵而来。冷压成型、连体注浆等静压成形等,使一套套陶瓷茶具变成了“机器零件”,将其与传统与自然拉开了距离。在快节奏程式化、秩序化劳动方式中生活的人们,异常渴求那诗情画意般充满古之风、自然之风的陶瓷茶具,象那些造型工细装饰清新淡雅的陶瓷茶具、造型简炼自然、稳重、大方的饮杯以及充满自然风情粗犷豪放的紫砂壶。 然而,有些人在陶瓷茶具造型设计中,尚未认识到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真谛,只是采用简单的复古方法来达到追求传统的目的。他们将古代的一些玉器、铜器制品拿来仿制,依葫芦画瓢,其效果远不及原作本身。因为那些古代器物是当时文化艺术生活风俗的缩影,简单的仿制代表不了对传统艺术精髓的理解,也丝毫不能体现今天人们生活的气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艺术的亵读。还有一些人在陶瓷茶具造型设计中单纯追求奇、险、怪等“标新立异”的手法,结果与国情和人们的实用、饮赏习俗格格不入。“和者皆寡”也就不足为奇了。陶瓷茶具设计趋势 ;作为一个成熟的陶瓷造型设计者,在进行陶瓷茶具的设计、制作过程中,要研究掌握前人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来的美学规律,全面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陶瓷文化及茶文化姊妹艺术的真谛,用丰富、广博的艺术去酿造、设计、制作现代陶瓷茶具。 陶瓷茶具的设计、制作风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质地方面。因为材质的不同,才会有工艺处理的差异,最终使得效果各异,风格多样。茶具的材质,显然是陶瓷、紫砂唱主角,其他如玻璃、金银、竹木牙角之类、尽管也很出色,但为数毕竟太少而形不成气候。陶瓷茶具的发展,是陶瓷工艺发展中的一部分,也贯穿了陶瓷史。欣赏陶瓷茶具,可以说基本上是欣赏陶瓷之美。 通过对国际上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了解,通过对设计作品较为直观的认识和分析,寻找到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共性,以及陶瓷茶具造型艺术自身的特殊性,探寻美的内涵。特别是希望借鉴各国陶瓷设计的经验,提高中国陶瓷茶具的设计水平,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陶瓷茶具产品,丰富人们。 我们在借鉴传统陶瓷茶具造型进行新的陶瓷茶具设计时,应注意因地制宜,挑选那些能代表当时艺术成就的典型产品。在嫁接、演化等改造时,既要保留原物的欣赏性和实用性的独有风格,又要避免一味的抄袭。新增添的辅件要能起对主体的衬托作用,联接要和谐自然,线性的刚柔要与主体相呼应。 在陶瓷茶具造型设计领域,设计者纷纷探讨用各种方法设计出陶瓷茶具产品,除了借鉴传统陶瓷茶具造型进行综合设计以外,也试图采用抽象概念的方法设计一些形状奇异、重心不稳、结构复杂的陶瓷茶具造型。但是,由于国人的习俗以及工艺制作条件的制约,这类造型的陶瓷茶具产品没有实用性,不能批量投产。然而求新图变的心理及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又要求陶瓷设计家们拿出全新的陶瓷茶具产品来。于是在多年千回万转的摸索中,陶瓷设计更在传统造型表线分割、浅浮雕、凸花装饰等方面来提高欣赏性、保持了传统的实用性。这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流行趋势。总之陶瓷茶具设计标准,应该以茶圣(神)一一陆羽提出的欣赏角度和实用角度评论的两个标准,进行陶瓷茶具设计。  陶瓷茶具的色泽 编辑本段回目录 陶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含矿物质成分密切有关,相同矿物质成分因其含量的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只因烧成温度和氧化程度不同,色有黄、红棕、棕、灰等色。在粘土中添加其他矿物质成分,也可以烧制成其他色泽,但较少见。而瓷器历来花色器种丰富,变化多端,现简介如下: (l)青瓷:施青色高温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质是氧化铁,含量为2%左右。釉由于氧化铁含量的多少、釉层的厚薄和氧化铁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会呈现出深浅不一、色调不同的颜色。若釉中氧化铁较多地还原成氧化亚铁,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则偏黄,这与烧成气氛有关。烧成气氛指焙烧陶瓷器时的火焰性质,分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三种。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还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过程中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氢等的火焰;中性焰则介于两者之间。用氧化焰烧成,釉色发黄;用还原焰烧成则偏青。青瓷中常以"开片"来装饰器物,所谓开片就是瓷的釉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裂纹。哥窑传世之作表面为大小开片相结合,小片纹呈黄色,大片纹呈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南宋官窑最善应用开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层丰厚(呈粉青、火黄、青灰等色)的特点,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垫饼垫烧而露胎,称口"紫口铁足",以此为贵。越窑以产青瓷而驰名世界,其作品呈现一种特别的"雨过天晴"色,质地如冰似玉,后流传至国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2)黑瓷: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时出现原始黑瓷,东汉时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匀,釉色有黑、黑褐等数种,至宋代黑釉品种大量出现。其中建窑烧制的兔毫纹、油滴纹、曜变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铁量较高,烧窑保温时间较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成品显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每一件细细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茶器。 (3)白瓷:施透明或乳浊高温釉的白色瓷器。在长期的实践当中,窑匠们进一步掌握了瓷器变色的规律,于是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用氧化焰烧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黄或泛绿色,还原焰烧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称。唐代白瓷生产已十分发达,技艺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窑,所烧制的白瓷如银似雪,一时间与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齐名,世称"南青北白"。 (4)颜色釉瓷:各种施单一颜色高温釉瓷器的统称。主要着色剂有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钻等。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有青釉、黑釉、酱色釉、黄釉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有海棠红釉、玫瑰紫釉、鲜红釉、石红釉、红釉、豇豆红釉等,均以还原焰烧成,若以氧化焰烧成,釉呈绿色。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瓷器,烧制后为深浅不一的蓝色。此外,黄绿色含铁结晶釉色也属颜色釉瓷,俗称"茶叶末"。 (5)彩瓷: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总称。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进行装饰,再施青色、黄色或无色透明釉,入高温烧制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烧成的瓷器上用各种色料绘制图案,再经低温烘烤而成。 (6)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又称"白釉青花"。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钴的色料绘成图案花纹,外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在烧制时,用氧化焰时青花色泽灰暗,用还原焰则青花色泽鲜艳。 (7)釉里红:釉下彩品种之一。在瓷器生坯上用含氧化铜的色料进行绘制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经还原焰高温烧制而成。 (8)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品种,又称"逗彩"。先在瓷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勾绘出花纹的轮廊像,施透明釉用高温烧成,再在轮廊像内用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填绘,经低温烘烤而成。除填彩外,还有点彩、加彩、染彩等数种。 (9)五彩:釉上彩品种之一,又称"硬彩"。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用红、绿、黄、紫等各种彩色颜料绘成图案花纹,经低温烘烤而成。 (10)粉彩:釉上彩品种之一,又称"软彩"。是在烧成的素瓷上用含氧化砷的"玻璃白"打底,再用各种彩色颜料渲染绘画,经低温烘烤而成。 (11)珐琅彩:釉上彩品种之一,又名"瓷胎画珐琅",即成烧成的白瓷上,用珐琅料作画。珐琅料中的主要成分为硼酸盐和硅酸盐,配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低湿烘烤后即呈各种颜色,多以黄、绿、红、蓝、紫等色彩作底,再彩绘各种花卉、鸟类、山水和竹石等图案,纹饰有凸起之感。 茶具的色泽是指制作材料的颜色和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通常可分为冷色调与暖色调两类。冷色调包括蓝、绿、青、白、灰、黑等色,暖色调包括黄、橙、红、棕等色。凡用数色装饰的茶具可以主色划分归类。茶器色泽的选择是指外观颜色的选择搭配,其原则是要与茶叶相配,饮具内壁以白色为好,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并应注意主茶具中壶、盅、杯的色彩搭配,再辅以船、托、盖置,力求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最后以主茶具的色泽为基准,配以辅助用品。 

  • 熊煜-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熊煜 • 作品 熊煜 熊煜 生于1972年,1994年7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本科),曾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2004年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并获硕士学位。现攻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博士。作品《旗帜》获“清华工美杯”学生作品展金奖, 《郁闷者》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三等奖, 《凡人梦境》获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第二届全国陶艺展二等奖。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熊煜

  • 熊锦江-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熊锦江 • 作品 熊锦江 熊锦江 生于1975年。1999年7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系景德镇高岭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1999年8月陶艺《生命》在首届“古今来”杯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奖赛中获三等奖,1999年12月陶艺《牡丹》与《小菊》在“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获优秀奖,2002年12月“帛江壶艺》和《清水美人》瓶在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中分别获最佳工艺奖与最佳创意奖。部分作品被国家领导人收藏。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熊锦江

  • 黄骏-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黄骏 • 作品 黄骏 黄骏 1975生于景德镇 华沁斋高级画师。师承汪桂英.汪平孙。擅长青花.粉彩山水,为汪派山水第四代传人。其作品具传统技法又富现代审美情趣,借鉴西法技法个性鲜明.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黄骏 黄骏 黄骏

  • 汪沁-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汪沁 • 作品 汪沁 汪沁 江西乐平人,1966年出生于景德镇市陶瓷世家,系“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先生之长曾孙子。其祖父汪小亭,姑婆汪桂英,父亲汪平孙均系景德镇市陶瓷名画家,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自幼酷爱艺术,高中毕业后即随父辈习艺,为汪家平山草堂第四代传人,其画风与其祖辈完全一致,动笔秀雅中带健劲,设色清丽,尤长于粉彩山水,构图注重意境,善于表现画意中传情。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获奖。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而倍受青睐。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汪沁 汪沁

  • 刘圣佳-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刘圣佳 刘圣佳   刘圣佳 艺名:甚佳,男,1982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200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毕业作品在全校毕业作品展上获一等奖,2003年进修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期间得到宁钢、罗小聪等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创办“刘圣佳”陶艺工作室。系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作品“惊秋”人选首届景德镇“香江杯”陶瓷精品大奖赛并获优秀奖,近期创作的“珠山八友”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并被瓷都晚报专版介绍。    刘圣佳的釉上人物、鸟兽作品构图严谨,笔法细腻,色彩艳丽明快;釉下作品多以山水为主,气韵生动,层次分明。在实践与探索中,努力将釉上和釉下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工整与洒脱,细致和生动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 孙景义-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孙景义 孙景义 孙景义 男,1960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76年进红艺瓷厂向洪厚福学习陶瓷山水画,1978年,改学涂旭生的陶瓷人物,1986年担任陶瓷人物画车间人物画质检员并画图出样,同年被派到广州参加秋季商品交易会参观学习,12月被厂部派去参加艺术瓷厂举办的第一届“陶瓷彩绘培训班”学习,受陆如、程曲流、白海等教诲。创作的作品有“封神榜”、“十八罗汉”、“醉仙图”等。1976年山水花瓶获艺术瓷厂举办的第一届艺术瓷厂陶瓷展一等奖,1981年瓷板“琵琶行”也获厂部一等奖。    擅长陶瓷人物画。作品以人物为主,线条流畅且勾勒到位,刻划细致,形象生动传神,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 齐彪-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齐彪 齐彪 齐彪 男,1972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1996年7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师从朱乐耕教授,主修现代陶艺。同年留校任教,主教现代陶艺。2003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道一教授。    1996年,水粉作品“夏日”发表于《南方日报》;2000年,陶艺作品“浮沉Ⅱ”、“舞者”收录于齐《土与火的历程》;2001年,陶艺作品“醉酒”、“舞者”、“游”发表于《江西日报》,同年,陶艺作品“浮沉I”发表于(中国陶艺)第一期,论文“关于现代环境陶艺的几点认识"2003年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陶艺作品”浮沉Ⅱ”、“舞者”、“昔”:入选并参加新世纪陶瓷器皿国际交流展;陶艺作品“红绿彩”入选并参加2003年在上海举办的“家—从传统到现代设计艺术大展”。    陶艺作品具有朴素、自然、静谧、野逸的艺术风格。

  • 汤小青-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汤小青 汤小青 汤小青 女,1979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98年毕业于江西省工艺美术学校。自幼酷爱陶瓷艺术,在父亲高级工艺美术师汤列祥的影响和指导下,绘画技艺较为娴熟、工笔、写意均有所长,尤其擅长画釉上“雪景”和釉下“水乡”系列。2000年釉上彩瓷板画“石上一晴雪”发表在《中国陶瓷》杂志。 

  • 许爱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许爱民 许爱民   许爱民 男,1957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临川,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名誉顾问,现任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市长。    197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曾留校任教10年,1988年到地方政府工作。自幼酷爱陶瓷艺术,曾受到胡献雅、秦锡麟等教授的熏陶影响,在继承了传统绘画创作的基础上,结合西画之长,融雕、刻、喷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人选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成就成果展并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多件作品被国内外知名人士和收藏家收藏。    许爱民为江西省人民政府赠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的礼品瓷“紫归牡怀”巨型瓷板画和“百荷图”瓷瓶设计制作总策划。    许爱民擅长陶瓷花鸟,尤精于青花、釉里红装饰,其釉里红作品发色鲜艳,层次丰富,格调高雅。

  • 朱红安-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朱红安 • 作品 朱红安   朱红安 男,原籍江西省丰城市,1966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9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在景德镇雕塑瓷厂美研所从事造型设计。后创办“朱红安”个人工作室,系高岭陶艺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    在长期的瓷雕创作中,不断钻研和探求传统雕塑艺术的技法技巧,创作了“渔翁”、“独钓寒江雪”、“财神”等具有代表性作品。对器皿的造型设计更有独到之处。创作的以青花装饰为主的“九龙公道壶”系列景德壶获1997年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期间举办的“首届万件茶具展示会”优秀奖,并获1998年景德镇“三江国旅杯”一等奖;作品“九龙公道壶”发表在1999年第2期《工艺美术)杂志,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是一款实用性与欣赏性为一体的佳作。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朱红安

  • 朱发平-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朱发平 朱发平 笔名“兴瑞居士”,1971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创办“兴瑞轩”工作室,兴瑞轩主人,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陶瓷商会会员。     自幼酷爱美术,1989年来景德镇投师学艺。学绘瓷像,在多位大师的指导下,技艺提高较快,能很好地将西方油画技巧的写实性巧妙地运用到东方瓷画的创作中,所刻划的人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所描绘的动物更是生动传神,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创作瓷画,尺幅不论大小,内容无论繁简,色彩都非常艳丽,媚而不俗,构图严谨,线条纤细。从艺十五年来,创作了不少佳作精品,其中大型瓷板《大吉图》被越南收藏家阿龙先生重金收藏,并刊入《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作品集》《第二届江西省陶瓷艺术作品展》《景德镇艺术陶瓷作品·珍藏版》《昌南印象》《当代景德镇艺术陶瓷作品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辞典》。2002年在云南省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博览会上,大型瓷板画《八骏图》获一等奖。2002年在越南河内举办的景德镇名瓷展览会上,作品《双鹿图》获银奖。2002年创作的3.6尺瓷板《天骄》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化艺术交流精品大奖赛中荣获金奖。2004年,第六届祖国颂国际书画摄影大赛中《大吉图》获金奖。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作品《丹叶吟风》获“金奖”,作品《松荫牧马图》获“银奖”,两件作品《幽趣图》《新秋图》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近年来我所创作的大量艺术作品被陶瓷爱好者高价收藏,并得到多家媒体的采访和专题报道 

  • 朱庆-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朱庆 朱庆 朱庆 男,1984年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99年开始在吴志辉的乐陶山人陶研室学习陶瓷彩绘。    作品“旭日”入编《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博览》;综合装饰“乡情”、“秋日”获景德镇“朝霞杯”青年精英陶艺作品大奖赛入选奖;青花作品“野趣”获景德镇“朝霞杯”青年精英陶艺作品大奖赛优秀奖;作品“雄姿”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比优秀奖。    艺术创作以青花及综合装饰为主,作品清雅,有一定的个性。

  • 陈健-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陈健    • 作品欣赏: 陈健           1971年出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设计专业,就职于景德镇艺术瓷厂美术研究所,现任景德镇市近代陶瓷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技术职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高级陶瓷美术师。系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高岭陶瓷学会会员。      陈健生于陶瓷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陶瓷美术方面继承传统,在笔法、造型、取材、用料上有深厚的基础。并有幸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戚培才先生、景德镇美协主席李菊生教授的诸多指教,受益匪浅。尤其是在中国陶瓷指画创始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戚培才老师收为入室弟子后,接受了严格的基础训练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并得师真传。         陈健从艺多年,其陶瓷手指画系列作品格调高雅。构图布局大方、色彩明快协调、画风清新秀美。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评并获得各种奖项和殊荣。其作品多次入编《景德镇当代美术作品集》《精益斋藏瓷选集》《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百家VCD光盘》《瓷都传人》等多部辞书和刊物。其多件作品分别被江西省博物馆、深圳南山陶瓷艺术馆等诸多海内外馆藏及收藏家珍藏。2000年与杭州电视台合作拍摄《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百家》光盘。2001年陶艺作品获江西省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第一届陶瓷美术展览评比一等奖。2001年陶瓷作品获景德镇美术协会陶瓷艺术作品展一等奖。2001年国画作品参加景德镇新千年迎春画展,获二等奖。2002年陶艺作品获景德镇《朝霞杯》青年精英大奖赛优秀奖。2003年陶艺作品参加四川省第六届中国民族工艺品、礼品、收藏品、交易博览会,获金奖。2004年个人业绩及个人传略入选《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辞典》《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作品集》。2005年主持设计的指画《清香》被单位定为专用纪念瓷和礼品瓷。2006年个人业绩及个人传略入选《现代陶瓷精品选集》。2006年有三件作品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并展列。2006年10月论文“浅论写意花鸟与陶瓷装饰艺术的关系”发表于省级专业期刊《景德镇陶瓷》第113期。2006年11月论文“思维定向在日用陶瓷设计的应用”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中国陶瓷》第216期。2006年11月论文“浅谈清三朝陶瓷装饰的艺术特点”发表于全国性期刊《佛山陶瓷》第119期。2007年10月陶瓷作品《大梦敦煌》入选江西省景德镇第五届陶瓷艺术“百花奖”展评。2008年10月设计《清香》中餐具,荣获首届“红叶杯”景德镇日用陶瓷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2008年作品《贵妃醉酒》《花开富贵》分别荣获“华月杯”江西省中青年陶瓷艺术大赛金奖、银奖。2009年个人业绩及个人作品入选《瓷都传人》作品集。       作品欣赏: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健 陈健                                  陈健 陈健                                  陈健                            

  • 李金根-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李金根 李金根 李金根 男,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0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师。1958年毕业于景德镇艺术瓷厂彩绘专科学校,曾得到王隆夫精心指教。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擅长画人物,曾任艺术瓷厂人物分厂厂长、质管科、技术科科长,从事陶瓷粉彩人物设计工作四十多年,所设计的画面和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奖。作品精细大方,用线流畅,形象逼真,构图构思都恰到好处,给人以真实美感,属传统写实派艺术风格,作品多被东南亚各国的收藏家收藏。

  • 李忠於-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李忠於  李忠於  李忠於 男,1971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师。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业中专,系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2003年作品“贵妃醉酒”获景德镇市“香江杯”陶瓷作品展优秀奖;“婴戏图”、“百子登科”等不少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收藏。   李忠於的陶瓷作品以粉彩人物、花鸟为主,作品古朴大方、色彩明亮,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 李姮-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李姮 李姮 李姮  1974年生,原籍江西省都昌县人,聋哑人,工艺美术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1995年毕业于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擅长工笔人物、动物、花鸟等,其作品受到海内外人士欢迎。

  • 吴晶文-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吴晶文 • 作品  吴晶文 吴晶文 男,1963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师。198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毕业后进景德镇为民瓷厂美研所工作,曾得到王恩怀、候一波、裴足喜、吴胜华等的悉心指教,受益颇深,为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为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1992年,在首届景德镇陶瓷集团科技进步大会上被授予市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作品人编《景德镇陶瓷全集》等画册,并在《景德镇陶瓷》杂志发表。1992年,粉彩作品200件“秋光”瓶获第三届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青春杯”大奖赛一等奖;1991年作品“雅文16头咖啡具”获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大奖赛铜奖;1993年,作品"35头维美斯西餐具”获瓷都一景德镇第四届国际陶瓷节一等奖,并获二、三等奖及其它奖项计16项。 擅长花鸟、山水画创作,构图严谨、简洁,用笔富有节奏感,并善于运用和发掘各种时尚元素,构成自己独具魅力的陶艺语言。 十多年来,创作的作品曾获一、二、三、四届景德镇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铜杯奖,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创作奖十多项,景德镇首届“青春杯”大奖赛,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第五届全国陶瓷评比会获三等奖一项,日本国“恩巴”近代美术馆收藏“入赏”奖一项。第五届《祖国颂》书画、摄影作品大赛金奖一项。作品和个人传略见《景德镇陶瓷艺术》、《景德镇陶瓷全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辞典》等典籍和“瓷都在线网”。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吴晶文 吴晶文

  • 吴鸿初-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吴鸿初 吴鸿初 吴鸿初 男,1956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助理工艺美术师。1979年进艺术瓷厂工作,在邓肖禹、王鹤亭门下学画花鸟,同时进修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夜校,在陆如、白海、程曲流、张学文等老师指导下学习国画、素描、图案等课程。1983年任工艺美术员,1989年晋升为助理工艺美术师,在单位从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后调厂技术科工作,现供职于景德镇市精品陶瓷有限公司,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作品曾参与景德镇陶瓷美术“百花奖”评比以及首届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均获创作奖,作品人编《陶苑拾玉》、《景德镇陶瓷百期珍藏版》等。擅画釉上花鸟,工写兼备,既有民族传统风韵,又具现代审美气息,作品多被海内外陶瓷爱好者收藏。

  • 汪世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汪世华 • 作品 汪世华 汪世华    艺名:少梅,男,1940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漆画研究会会员。现主持“群艺画斋”工作室。    作品“鹤”、“鹿”获第二届全国藏书票展二等奖;“松鹤”、“梅花”获全国漆画作品展优秀奖;"工农小扁肚瓶”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创作奖;“小憩”获江西省名晶汇展优秀奖;“秋韵”获中国青岛书画展三等奖。作品及传略人编《中国当代美术名家辞典》、《中国文艺群星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擅长釉下青花、花鸟。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汪世华 汪世华

Contact Us

地址:景德镇高新区昌南慧谷工业园B5-B栋手机:13307980997  电话0798857099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348976153@qq.com QQ:286604026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京ICP备2024096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