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青花瓷游鱼纹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青花瓷游鱼纹茶碗 这件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碗,是古代饮茶用具,它的造型与胎釉制作不像官窑那样精致细腻,光洁漂亮。但民窑青花瓷的重要特色在于别树一帜的绘画。此瓷碗上的游鱼,画法简洁,手法熟练、流利酣畅。画意天真自然,有稚雅之趣。瓷碗上只画了天趣横生的几条游鱼,用笔刚健泼辣,构图单纯,大面积利用白中泛青的瓷面,使人感受到天水一色,水清鱼现,富含意境之美,这与明末清初的画家──八大山人画意十分相似。 瓷器上的绘画,明代官窑瓷以装饰为目的,故青花彩绘都很工细,纯装饰性图案是官窑青花瓷绘的主流。民窑把宋元时期发展起来的文人水墨画技巧渗进了图案装饰里,使得瓷画具有纸上水墨画的效果。这种效果,使得中国瓷器的彩绘艺术语言更具东方情韵,瓷器上的彩绘,不同于纸面绘画,器皿的体积感,使空间得以延伸,视觉艺术的视点也发生改变,可以多视点地观看瓷绘图式,这使其艺术语言更加丰富。这种瓷画风格的形成,可能是匠师借鉴纸画艺术的表现,经过长期实践,才得以创作出来的。这件茶碗明显具有八大山人的画意,从而使它显得更为珍贵。
-
江月光-市高级陶瓷美术师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江月光简介 • 作品 江月光简介 江月光 江月光 号月宝斋主,1979年生于江西波阳。 自幼喜好美术,于1992年来景德镇学习陶瓷绘画。作品以花鸟、草虫、走兽为题材,画面清新典雅,意境深远。陶瓷作品多次参加市陶瓷艺术大展,深受国内外客商和收藏家青睐。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江月光 江月光 江月光
-
明青花瓷六棱提梁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青花瓷六棱提梁壶 这件明青花瓷六棱提梁壶,纹饰布局较繁乱,云气纹、人物、松林及蕉叶纹等绘画风格繁缛麻密,幼稚滞拙。青花发色灰暗昏散。壶的造型为六棱瓣状,流和提梁呈方形,采用模具成型。纹饰、造型具有日本特色。这是因为在16世纪后期(相当于中国明万历时期),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的高僧千利休,创立茶道。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四规,其中,清、寂的要求除茶室有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色古香的陈列外,还对饮茶用器有严格要求。日本的陶瓷茶具的制造一直受中国的影响,茶道创立后,曾在明万历和天启时间专门在景德镇定制饮茶用器。这件明万历青花六棱提梁壶,很可能是当时为日本烧造的。
-
陶晓花-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陶晓花 简介 陶晓花 简介 陶晓花1967年生,江西都昌县人,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陶瓷设色专业工作。师从陶瓷艺术家范自魁、陈振中先生学艺多年,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其作品能够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赋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色调雅致、请秀,有的艳丽、明快,花卉的点染、淌染技法娴熟,色彩搭配恰到好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许多专业人士都同她合作共事,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艺术作品。
-
明青花瓷人物提梁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青花瓷人物提梁壶 这件青花提梁茶壶,是明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烧造的。青花色调,蓝中泛紫。画面图案繁密,用笔粗犷,布局繁乱。瓷胎质地较粗,胎体厚重。万历的青花瓷发色虽达到明嘉靖时期的浓艳色彩,但质量有下降的倾向,绘画上也开始变得草率。对于万历青花瓷质量下降,陶瓷史学界人士一般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万历时期王公贵族穷奢极欲,尽管江西灾情严重,但仍有太监潘相督造瓷器,以到窑工童宾跳火自焚,激起了工匠的反抗。二是位于景德镇麻仓山的优质瓷土矿开始枯竭,陶工不得不从很远的地方去取土,因为缺少优质瓷土而导致青花瓷器质量下降。 但到明万历时,茶的炒制工艺已经十分娴熟。期间,也出现过几本茶学专著。从而推动了茶科技和茶文化的发展。 这件明万历青花瓷壶,是专供泡沏茶水的用器,不同于明嘉靖以前的一些瓷壶,既可作饮茶器具,也可作酒器或其它饮具用。万历时期茶学独兴于时,促进和推动了壶类器具中饮茶用具的专业化。
-
廖志丹-市高级陶瓷美术师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廖志丹简介 • 作品 廖志丹简介 廖志丹 廖志丹,号静远,祖籍江西临川。现为景德镇市静远斋创作室主任、景德镇艺术家交流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廖志丹1981年出生于瓷都景德镇,自幼爱好陶瓷创作,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并师从于多位陶瓷艺术家,尤其是得到了当代“青花王”陆履峻先生的赞誉,被收为关门弟子。十多年来其矢志不渝,不断潜心研习,尤其是对青花瓷进行了系统学习、研究,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绘画风格。擅长青花瓷创作,运笔凝练、技术娴熟,尤其是将西洋画与中国画有机地融为一体,作品既写实,又写意;既严谨,又奔放,赋色清新,形神兼备,颇具清新典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风。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多种奖项和好评。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廖志丹 廖志丹
-
明青花瓷斗彩高士杯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青花瓷斗彩高士杯 这件成化青花瓷斗彩杯,绘高士赏月于山溪之间,书童相伴身后。画面处理上运用传统中国画“增强减弱”,“虚实相间”的方法。画面主要表现高士的高雅超脱,书童仅是一个陪衬,不过是为画面的完整性考虑。斗彩的色彩运用上,高士斗红彩,色艳如血,运用色相的暖,使画面主体突出。残月以一笔釉下青花料带过,釉上斗娇嫩透明的鹅黄色。书童手捧书卷,衣涂姹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无光。月夜的表现与传统中国画的方法一样,“黑白相生”,强调意境之美。瓷杯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虽用红色,但大面积的露出胎白,使画面色调仍显得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 成化窑斗彩瓷堪称是中国陶瓷艺术上的瑰宝。釉下青花与釉上斗彩色调融合,争斗艳,雅丽绝伦。装饰布局纤巧细致,舒展流畅,大片的空白突出了胎质的精润。这件成斗彩高士杯在全面继续宋元以后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新出了富有成化工艺的新特色。用如此富含文化意境的瓷杯饮茶,自然其乐融融。
-
汪东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汪东明 简介 汪东明 简介 汪东明1967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师,汪东明自幼酷爱陶瓷绘画艺术。1987年进入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工作,师从甘兴旺先生习粉彩填色。十余年来,他认真吸取古今各行家之长。潜心研习。深悟陶瓷釉上颜料及其装饰之要领。做仿古瓷能乱其真,做工艺瓷能脱其俗。其作品深受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和工艺品爱好者的收藏和喜爱。
-
明红釉瓷莲瓣纹卤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红釉瓷莲瓣纹卤壶 这件明宣德红釉瓷卤壶,器身刻有莲瓣纹装饰。壶的造型成凸字。直口扁腹。纹饰刀刻粗犷,利用高温烧成时红釉流淌露白使莲瓣纹装饰更为丰富。造型、纹饰和红釉结合,尤如红莲盛开。 宣德红釉,是在明洪武、永乐红釉烧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影响到以后各朝红釉单色器具的制造。红釉器具在宋代均窑已经烧成,元代的釉里红也是一种红釉,但明初永乐、宣德红釉色泽鲜红,是红釉制造的高峰时期。宣德红釉器沿口常有一圈白釉宽线。红釉器具红色色泽变化较多,因此,古陶瓷研究和收藏界人士对其分类的命名也很多,有宝石红、鸡血红、牛血红、醉红等等。由于明代红釉器主要用作祭器,因此也称“祭红”,后人常用谐音字称“霁红”。宣德以后,红釉器历朝都有生产。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也烧造过红釉瓷,当时红釉的区分名称更具体。如清康熙时因督陶官为郎廷极,就有了郎窑红。清代的红釉,釉面有垂流的叫郎窑红;釉面不垂流,不开片,釉层薄,呈血红色,色泽深沉,有橘皮纹的红釉为祭红。清代还有很多品种的红釉,如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等。
-
艾仲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艾仲民 简介 艾仲民 简介 艾仲民笔名百川,1968年生,江西万年人,酷爱艺术,与名家大师多有接触,获益甚深,其所创办的汇源瓷艺以中高档亚光釉装饰和釉上彩为主要特色,汇源亚光釉瓷用高精度亚光釉为衬底,辅以多种色釉和画料入画,成瓷后背景与画面形成鲜明对比。"铁骨傲霜""松鹤延年""墨彩山水"等代表作曾被日本皇室和比利时、荷兰等专业机构收藏。其个人传略和作品载入《景德镇中青年陶艺家优秀作品选》《景德镇陶瓷》等多部书典。
-
明宝石红僧帽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宝石红僧帽壶 这件宣德宝石红僧帽壶,通高20厘米。为鼓腹、圆颈,僧帽式口,矮圈足。壶的一侧有嘴,与颈部流槽相通;与其相对的另一侧,有如意状把柄与颈、腹相接。腹部上大下小。盖上的一面有一流形与嘴相吻;另一面有系,与壶身的把柄相连;盖上还有钮,可随时将盖上下启动。壶身施以一色红釉,红艳透光,煞是可爱。 宝石红,实为红釉的一种。因这种红釉,明亮透红,闪闪泛光,犹如红宝石一般,故有“宝石红”之称。这种铜红单色釉瓷器,始于明永乐年间,但它不同于钧窑的铜红瓷,“钧红”是红中透紫或透青,常需两次烧制而成;而由当时景德镇窑烧制的宝石红器皿,是生坯挂釉,一次烧成。这种红釉具有鲜艳的红色,烧制的难度很大,对烧成条件要求很高,质量很不稳定,有“火之艺术”之说,所以,要烧成一件宝石红茶具极为不易。明代王世懋著《窥天外乘》,对明永乐、宣德年间瓷质茶具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跺。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常,以鲜红为宝。”由此可见,这件僧帽壶之珍贵所在。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的珍贵,道理也在于此。历史上曾出现过宝石红瓷仿制品,清康熙仿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就是一例,此壶通高21.0厘米,造型与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几乎完全一致,釉也很相似,几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若细细体察,相互比较,才能从大小、形体、釉色中找到一些微小的差异,只是一般人难以识别罢了。
-
周雍南-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周雍南 简介 周雍南 简介 周雍南1970年9月生于江西景德镇市,现为陶瓷工艺美术师。 周雍南自1989年起从事陶瓷美术创作,进修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跟随瓷都 嗨花大师"王鹤亭,学习松鹤、梅花绘画技法,后拜张志汤弟子潜文复为师,从事青花色釉等釉下创作,多以绘花鸟、草虫、鱼藻、走兽。作品曾获陶瓷节创作三等奖,作品多次被海内外人士收藏。
-
明永乐白瓷暗花莲卉纹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永乐白瓷暗花莲卉纹茶碗 这件暗花莲卉纹茶碗,是明永乐时景德镇窑烧造的甜白瓷饮茶用具。传世的明永乐时饮茶用器中,以青花彩绘瓷为多,甜白次之。暗花是指装饰刻划纹样隐约可见,刀线较浅。 明代时,我国传统制茶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一改变表明为:宋、 元时还盛行的团茶、饼茶、末茶衰落,叶茶和芽茶成为茶叶消费的主流。从而使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是饮茶用器的转变。明代普遍使用的茶具和现代的较相似,为更好地衬托茶汤的色泽之美,茶具也推崇以白为上,明许次纾《茶疏》中就有“其在今日,纯白为佳”之说。明·高濂《遵生八笺》中解释其原因是“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而明永乐甜白茶碗,增饰暗花纹样,目的在于平添品茶情趣。
-
傅建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傅建华1972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工艺美术师,擅长釉上装饰。傅建华从小酷爱绘画,受其父傅发生的影响,在陶瓷装饰手法上题材多样,对传统古典人物更是刻画的栩栩如生。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神态逼真自然,格调高雅,艺术性强,其主要作品《宝钗扑蝶》《贵妃醉酒》《钟馗》等多被陶瓷爱好者喜爱和购藏。
-
余昌庆-市高级陶瓷美术师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昌庆简介 • 作品 余昌庆简介 余昌庆 余昌庆,男,1974年12月出生于景德镇,祖籍江西省都昌,景德镇瓷都书画院高级画师。系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
明青花瓷凤凰纹三系把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明青花瓷凤凰纹三系把壶 明永乐青花瓷凤凰三系把壶,是明代的沏茶用具。壶的把柄制成竹节形,壶颈制三系,以便倒水时与壶盖系紧不脱落。青花装饰纹样是凤凰纹、缠枝纹,纹样疏朗,笔意自然。 明早期的青花瓷器,特别是永乐时的青花瓷器,在明万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时被大量仿造,那时制假者甚至尝试摹仿诸如“晕散”效果等本属于烧成上的缺陷。仿造品毕竟是仿造品,人们仍可从工艺烧成,所用泥料,青花料配比,以及绘画风格等方面加以识别。目前流传下来带有永乐年号的青花或其它瓷器品种,几乎很少是真正永乐时期的青花御瓷。虽说考古文献中,把永乐看成明代最先在景德镇烧造官窑的年代,但大部分带永乐款的瓷器是明末清初仿造的,并非是永乐时期瓷器。这件明永乐青花纹三系把壶,且不说是真是伪,但其造型与青花纹样的精美程度都堪称是古代青花瓷茶具中的精品。 早期青花瓷器的鉴定,如果没有款识,要准确地定出它们的年代是件困难的事,目前考古界人士对于没有带年号瓷器的断代,把误差限在50年左右。
-
车一鸣-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车一鸣 简介 车一鸣 简介 车一鸣车一鸣是近年来瓷都景德镇工艺美术界杀出的一匹黑马,令艺术大师都为之惊讶。作为外行,看车一鸣先生作画,也是一种享受。只见其用大笔饱蘸釉料,在坯上恣意洒泼,待釉料稍干,再用细笔在画面上稍作勾勒,点上树木,舟船,人物,寥寥数笔,“青山远绕千条嶂,碧水长流万里涛”已跃然于瓷上。 车一鸣者,甘肃通渭县人也,上世纪70年代生人。其人自幼受兄长亚彬熏陶,习山画水,渐显天赋,大学期间就为武威地区创绘了高6米,宽18米的巨幅山水陶壁画《飞流直下三千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山水画家。90年代末,他只身从大西北来到赣东名城闯天下。从街头作画起步,到小作坊当画师,车一鸣倍感成才之路的艰辛,深深体会到千年瓷都的确是藏龙卧虎,大师云集之地,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瓷苑沃土的精髓,立志要在这里有所作为。 一个偶然的机会,车一鸣与景德镇精益斋收藏家孔发龙邂逅,由此演绎了一段收藏家慧眼识英才的现代佳话。被精益斋陶瓷发展有限公司聘为专业画师,车一鸣如鱼得水。他的生活方式大致有两种,到山水中去与自然交流,写生作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在工作室专心创作,胸有成竹,信笔拈来,皆成妙境。可谓是外师造化,以自然为师;中得心源,迁想妙得。 在收藏家孔发龙的鼓励支持和诸多大师的点评指教下,车一鸣利用传统的材质,继承古老的单色釉、多颜色综合,在青花、粉彩、古彩的创作基础上,推陈出新,大胆地进行工艺创新并得到重大突破。通过数年的反复创新实践,从而掌握了新彩、粉彩、青花釉里红、颜色釉,特别是釉下颜色釉的绝技,创造性地运用高温色釉作画,由此产生窑变特定效果,为景德镇陶瓷装饰贡献了一门新题材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因此,车一鸣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画师,渐渐成为行内推崇的色釉山水画创作的大手笔。 如此之功,非一日可成。车一鸣既得益于从小得到大西北画风的熏陶,也得益于高等学校的正规教育,更得益于在瓷都开阔的眼界与长期的艺术探索。在陶瓷上作画,既讲究厚实的画功,也讲究釉料经高温后的变化。车一鸣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把高温颜色釉的密变肌理与画作中的勾、点、染相结合,既有北方画风的粗犷大气,也有南方瓷画的精细清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在其山水画中,颜色釉在高温密度中出现的肌理效果,发色之绚丽浑厚,如新酿的美酒;色彩斑斓的花釉,与紫金釉调和在一起,烧成后,会出现赤、橙、青、蓝等丰富色彩,用来表现山峦叠嶂,别有—番风味;用紫金釉、乌金釉挥洒的山峰、岩石,烧成后呈现的纹理,天然地显示出立体质感,与信笔勾勒的树木、房屋和谐地融为—体。观赏他的作品,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云蒸霞蔚,飞瀑溅玉,田园山庄,曲径通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传统山水瓷画,多以楼亭台阁作衬托,以古代高士为点缀,而在车一鸣的笔下,却少了些怀古,多了些再现南北方捕鱼、垂钓、放牧、农耕的民间生活情趣:既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漠,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秀雅;有杨柳青青的江南三月好风光,也有天寒地冻的雪山草地。这些作品都是画家在写生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在作品设计上,车一鸣有着他的独到之处,以冷色釉饰口足,以暖色釉画山水,大件作品,往往还在口足上雕刻花纹,与山水相成趣,瓶腹的空白处,恰到好处地题上刚劲的行书,作品从上到下,融诗、书、画、印为一体,集冷暖色釉的多种工艺特色,充分显示出绘画艺术与陶瓷装饰材料的美感。 如果说是黄河水滋养了车一鸣,那么瓷都则成就了车一鸣。由于车一鸣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工艺中取得了突破,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个性,在国家、省、市陶瓷艺术展评中,多次获得金奖、银奖,并得到收藏界和艺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如高温颜色釉山水瓷画获全国中青年陶瓷家收藏家精品大奖赛金奖,瓷版画《长征》获银奖。2003年泰国公主诗琳通收藏了车一鸣创作的《秋韵》山水瓶。2004年创作的《庐山含鄱口》被中国佛教学会会长一诚法师收藏。2005年后更是成果喜人,他与著名山水画家汪天行合作的《五岳照五环》山水瓷艺作品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收藏。不久前他又被评为影响中国陶瓷100人之一。 收获了许多荣耀后,车一鸣还是那个车一鸣——一个地道的西北汉子,朴素的外表,憨实的表情,或是行走在大自然间,或潜心于工作室中,继续着他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之旅。
-
辽黄釉龙柄盏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辽黄釉龙柄盏 这件龙柄盏,出土于河南宣化辽代张世古墓中。宣化,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辽置归化州,当时为我国北方契丹族地方政权辖地。墓主张世古,葬于辽大安四年(公元1088年),其妻焦氏于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与张世古合葬。出土的黄釉龙柄盏,通高7.5厘米,口径13. 8厘米,底径8.5厘米。侈口,弧腹,平足,厚壁,外加龙形耳状柄,龙口咬盏沿,龙尾接腹下,犹如黄龙击水蛟龙化雨,构思极为巧妙。 这只龙柄盏,整体一色黄釉,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迈之气,又有中原文化端中见秀之感。值得深思的是,其地当时并不产茶,茶主要出自南方,而辽代张世古墓中与黄釉龙柄盏同时出土的还有黄釉茶盏托、黄釉执壶、黄釉茶碗等茶具,说明当时我国北方饮茶也已成为习俗。据古陶瓷史学界人士考证,这些黄釉茶具为辽代境内的窑场烧制。有人推断,至迟在辽代晚期,其地已开始烧制具有自己特色的茶具制品了。辽代的陶瓷茶具在受中原影响的同时,也留下了契丹民族文化特点的烙印。特别是在茶具的造型上,表现最为明显。所以,古陶瓷学家认为辽代瓷器的造型有中原型和契丹型之分,前者可谓是农业经济的反映,后者是畜牧经济的产物。 辽代在中国北方建立地方政权长达210年之久,早期茶具往往是模仿契丹族传统使用容器烧制的。颇具民族特色;同时,也为研究辽代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物证。
-
余志超-市高级陶瓷美术师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志超简介 • 作品 余志超简介 余志超 余志超 男,1983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系中国小小书画家协会会员。1990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群艺馆国画班,得到启蒙老师许国胜多方指点。1997年11月,进入孙公窑艺陶瓷研究所学习陶瓷艺术,师从孙同鑫、孙立新父子。2002年9月,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得到夏忠勇指导,在技艺上有较大进步。 1992年国画作品获景德镇市“环保杯”书画大奖赛二等奖;1993年国画作品获“鸭绿江杯”全国书画比赛佳作奖;1993年国画作品“守瓜图”被选送参加“纪念江西省与日本歧阜县缔结友好省县关系五周年中日美术联展”并被收藏;1993年参加第三届“曙光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中获优秀奖;1993年参加“闽浙赣皖十地(市)”邮票设计比赛中获优秀奖;2003年作品被选送参加“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2003年陶艺“年年有余”参加江西师范大学“五四青年节书画陶艺展”并获二等奖;200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应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邀请前往进行瓷艺现场表演。 擅长民间青花、花鸟和图案。作品线条细腻、用笔流畅、变化多端,通过娴熟的分水技巧意趣横生。所绘写花鸟,多取材于自然,具有简洁明快、构图新颖的艺术特色。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
辽黄釉瓜棱执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辽黄釉瓜棱执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河北宣化郊外,相继出土数座墓葬,内有不少茶具,黄釉瓜棱执壶便是其中之一。 这件执壶,出土于张世古墓。张世古葬于辽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他曾以“进粟得官”,随葬的黄釉瓜棱执壶,是辽代地方官吏使用的茶具之一,加之与众不同的造型,更显示了该器件的特殊价值。按照墓葬年份推算,这把执壶已有9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此件器件通体一色黄釉,高16.3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7.8厘米。为瓜棱鼓腹,敛口直沿,塔形盖,嘴置于肩部,相对应的一侧有柄置于肩、腹间,可惜已失落,其底部有圈足。这把壶的造型,与在同地出土的辽韩世训墓道壁画“妇人品茶听曲图”中的执壶基本相似。该墓的主人韩世训,葬于辽天庆元年(公元1111年),比张世古墓晚23年。此图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一个贵妇人坐于圆墩之上,双手捧盏,正在听琴观舞;二是四个男子或弹琵琶,或起舞,或鼓掌,或送茶;三是在两张桌上,分别放有盘、盏、罐、执壶等饮茶用具,整个画面,反映的是贵妇人品茶、听曲、观舞的情景。桌上茶盏、茶托旁放着的一把白色执壶,与这把黄釉瓜棱执壶造型上十分相似。但与葬于公元1117年的张恭诱墓中的壁画点茶图上的壶相比,虽然都处于同一时期,但造型不同。后者显然与宋代中期的执壶比较接近。陶瓷学家认为,辽代器具的造型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中原型,与北宋中原器具比较接近;二是契丹型,为辽代本民族所固有。这件瓜棱执壶显然属于后一种类型。
-
聂小媛-市高级陶瓷美术师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聂小媛简介 • 作品 聂小媛简介 聂小媛 聂小媛 生于1971年,瓷雕花鸟名家聂乐春之女,工艺美术师。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93年进景德镇雕塑瓷厂跟随父亲学艺,现在在聂乐春艺术工作室从事瓷雕艺术创作、制作。在父亲的精心培养和传授下,艺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多种作品参展,获得好评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聂小媛
-
辽黄釉茶盏、托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辽黄釉茶盏、托 这件茶盏、托出土于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古墓。张世古葬于辽大安四年(公元1088年),表明该器件属于辽代晚期作品。 辽黄釉盏、托,由盏和托构成,一色黄釉,高7.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5.7厘米。 盏口稍敛,收腹,下连托。托呈四瓣花状,下为外撇圈足。整个盏托,敦实端庄,线条流畅,既古拙朴实,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这是一件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茶具珍品。 辽代是公元916年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先后与五代、 北宋并立。辽代的瓷器,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造型而著称于世,这件饮茶器具所具有的豪放气势,正反映了契丹民族所具有的气概,可谓是我国辽代契丹民族饮茶器具的代表作品。
-
胡景伟-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胡景伟 简介 胡景伟 简介 胡景伟1973年生于江西景德镇,1994年毕业于陶瓷学院美术班,胡景伟自1990年起从事美术创作,师承汪禹,效法程意亭,工写兼备,擅绘粉彩花鸟、青花色釉,章法讲究,形神具佳,作品深受港、澳、台、海外人士青睐。
-
辽白釉盘口瓜棱执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辽白釉盘口瓜棱执壶 这件执壶,出土于河北宣化辽代张恭诱墓。张氏葬于辽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执壶的通高为21.6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7.8厘米,系盘形花口,颈细长,腹圆有瓜棱,嘴位于肩部,颈、肩之间有曲柄,可惜已残缺。这件执壶,与在同一墓中出土的点茶图中烧水的壶相似,表明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中,对品茶的执著。 从张恭诱墓中同时出土的壁画点茶图,可以看出,执壶是辽代用点茶法饮茶的主要器具。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壁画右侧绘的是一个红色长方形桌,桌上放置茶具有6个茶盏,3个茶托,还有盘、盒等。桌的左前方着地放着一只三足铁炉,炉中炭火熊熊。炭火之上,置一白色长颈瓜棱执壶。其旁有一茶僮,手执团扇,躬身用力扇风,以加大火力,尽快将执壶中的水烧热。桌后站着两个人,从穿着打扮看,右边的似为主人,手握一只白色大盘,盘中有两只白色茶盏,似是等持执壶中水烧开,以便注汤入盏;左边的一人双手拱胸,侧耳恭听主人的吩咐,这是一幅为品茶作准备的点茶壁画。壁画点茶图中的执壶与同一墓中出土的白釉瓜棱执壶相比,两者均为白色,盘形花口,细长颈,长嘴稍弯,曲柄置于肩、颈、腹有瓜棱;这是我国辽代北方契丹民族所特有的点茶壶。出土壁画图中的执壶,腹呈椭圆,口上有盖;而这件执壶,腹为圆形,口上无盖,这正反映了辽代契丹族执壶造型的多样性。
-
胡求-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胡求 简介 胡求 简介 胡求号东坡山人,1973年出生,江西波阳人,系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从小受祖父、父亲所影响,自幼爱好中国传统书画艺术,17岁开始学习陶瓷绘画,十余年来,勤奋钻研,1有不少书画家亲临指导,作品风格热情豪放,追求清新自然,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生的思索。代表作"故乡情"被山东收藏家收藏,并参加建党70周年艺术展,其作品很受国内外各界爱好者欢迎
-
南宋木叶天目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南宋木叶天目茶碗 木叶天目茶碗,口径为14.7厘米,是南宋时吉州窑瓷品。这件茶碗在装饰上,以一片自然落叶贴置于器物壁面为饰,构思独树一帜。茶碗上树叶的叶筋清晰可见,赋予茶碗清新、雅致的艺术效果。 宋代在我国茶文化史上,风行“斗茶”,从宫廷到民间都喜欢用釉色深重的黑色茶碗作饮茶、斗茶器具。这件木叶纹天目茶碗,浅黑色釉地上饰以一片黄色的叶片,给茶碗增添了一份自然、纯朴的艺术美。 吉州窑创始于五代,元朝末期终烧。文献表明,五代吉州窑烧制出的器物与各地出土的其他窑器物比较相似。宋代吉州窑有极大发展,北宋烧制出的器物与景德镇窑瓷器制品大体相似;南宋时期,随着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许多北方陶瓷窑工随之南来,使吉州窑进入大发展时期,烧制出的瓷器,吉州窑瓷品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除本文所述木叶纹装饰外,还有黑釉剪纸花纹等。这种装饰,是吉州窑匠师的一大创造,可谓匠心独具。
-
邵炳荣-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邵炳荣 简介 邵炳荣 简介 邵炳荣工艺美术师,艺名邵钢,1973年生于江西东乡,自幼酷爱美术,曾拜著名陶瓷美术家吴康、邓启贤夫妇为师。其对釉上、釉下装饰技法颇有研究,他独创的釉下工笔分水,填补了现有分水层次不足的空白。
-
南宋青瓷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南宋青瓷茶碗 这件青瓷茶碗是南宋时杭州官窑生产的青瓷器。茶碗壁薄胎细,胎色呈紫黑色,釉面开裂,裂片纹冰裂疏密不一,重叠交错,深浅不同,成为器物的装饰。口沿细薄,口部釉面流落露胎色,釉色文静雅致。胎釉呈色与文献中所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特征基本符合。 北宋时,宋徽宗曾在都城汴京设官窑。“靖康之乱”以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南宋统治者为满足宫廷之需,在临安设置官窑。根据史书记载,南宋官窑有两处,即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有些学者认为“修内司”是个官署,史书上“置窑于修内司”只是由修内司管辖窑务而已,郊坛下官窑是南宋唯一的官窑,根本不存在另一座“修内司官窑”。但顾文荐与叶寘记述南宋官窑的这段文字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又如何解释?此可谓是中国古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 总有一日可以揭开。修内司官窑遗址至今没有发现,郊坛下官窑遗址在今天杭州乌龟山上,现已设立南宋官窑博物馆加以保护。
-
汪向军-市高级陶瓷美术师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汪向军简介 • 作品 汪向军简介 汪向军 艺名:一丁,男,1969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系波阳书画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1998年在景德镇创立“群艺画斋"工作室。 作品“春雨后”、“长白三月”入编《景德镇中青年陶艺家作品博览》一书;500件镶器“雪蚜”获江西省第四届“瓷都金融杯”陶瓷美术大奖赛暨景德镇市第六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优秀奖;瓷板”黄山烟云”获“朝霞杯”青年精英陶艺作品大赛优秀奖。自幼随父汪世华学艺,擅长现代山水画,风格独特非工非意,亦工亦意,意境深远,着意构图,并注重造型的时尚性。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
南宋黑釉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南宋黑釉茶碗 这件吉州窑黑瓷茶碗,造型古朴雅致,胎色黄白,瓷质厚重,釉黑带褐。圆口,腹深较直,足墙较矮,足径较大,为南宋吉州窑鼎盛时期的产品。 鉴定茶碗的时代特征,尽管人们可以从许多方面去寻找佐证,例如北宋早期茶碗,多系高圈足,足径较小,足墙较薄;北宋中,后期茶碗多为小底圈足,而整个北宋时期的茶碗,多花口,其腹以斜直为主,状似一个倒立的斗笠,所以,有称其为“斗笠碗”的。而到南宋时,多呈圈足,足墙较矮、较厚,足径亦开始如大。多芒口或圆口,腹也增深,倾斜度减少,呈直桶形,只是近底部才开始有些收缩,因此,这件吉州窑黑釉茶碗的口、腹、足等造型的时代特征表明,这是南宋吉州窑产品,其时正值吉州窑的兴盛时期,因此,这件吉州窑茶碗,是一件具有时代特征的黑釉茶具,它对研究我国茶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陶然-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陶然 简介 陶然 简介 陶然原名苗秀清,1974年出生,辽宁辽阳人。1997年毕业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美术设计系,系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画师,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陶梦斋艺术创作室主任。 陶然,师从著名陶瓷艺术家陆如先生,深得其器重和悉心指教,工书法。擅国画。1999年参加了99巴黎——中国艺术文化周的活动,多件作品被当地知名银行家收藏;2001年参加大连第二届国际艺术博览会,并有多件作品被陶瓷爱好者收藏;2002年参加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获优秀作品奖;同年参加全国《朝霞杯》精品大赛并获奖;2004年参加景德镇市“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江西·共塑瓷都新形象”系列文艺活动,分别获《春江花月夜》书法二等奖,及国画“松树图”三等奖;同年获景德镇市首届青年美术家作品国画“三老图”优秀奖;2005年作品《香似玉人清》参加第二届陶瓷艺术作品展示评比获优秀奖。 作品分别登载《景德镇中青年陶艺家优秀作品选》、《景德镇陶瓷》、《中国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家精品集》、《景德镇陶瓷精选》、《景德镇陶瓷百期珍藏版》、《瓷都风情》、《景德镇当代陶瓷美术百家》等。 其作品质朴、纯真、隽永、饶有创意。为世人称誉,为海内外识者收藏。
-
南宋剪纸鸾凤纹天目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南宋剪纸鸾凤纹天目茶碗 剪纸鸾凤纹天目茶碗,口径为12.7厘米,是南宋时期吉州窑的产品。此茶碗内壁米黄色釉面上习舞着黑褐色的剪纸纹鸾凤,外壁黑色釉面上流沿着几滴米黄色乳蚀釉,与内壁色彩相呼应,静中有鸾凤飞动,增添了茶碗的艺术魅力。木叶纹天目茶碗是吉州窑茶具的一大特色。同样,剪纸贴花纹样巧妙装饰于茶具器壁,也是南宋吉州茶具的另一大特色。 中国的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类纸材料的刻削制作,《史记·晋世家》中有:“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叔虞,曰,以此封岩”。在纸张诞生后,剪纸艺术始终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文献查证,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剪纸,是本世纪5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古墓中的一批剪纸随葬品。它证明在两晋、南北朝以前,就已经有了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发展到宋代,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世俗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喜庆佳节,吉日良辰,人们往往用剪刻出的吉祥纹饰悬于门楣,装饰居室内外,增加节日气氛。在刺绣上,所用的底样,也大都出于剪纸纹花样,剪纸艺术包藏着宋代乡土文明、气象万千的饰美世界。
-
张婧婧-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张婧婧 简介 • 作品欣赏 张婧婧 简介 张婧婧1975年出生于福建省。199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工作室,研究现代陶艺与民问青花艺术。1999年6月获硕士学位,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艺教研室教师。 2001年5月作品《请》获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展一等奖 2000年11月作品《映》获第六届台湾陶艺金陶奖 2000年11月作品《花叶情》获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铜奖 2000年10月作品《舞》获第六届国际艺术节当代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 2000年6月作品《99形意青花之"浮花"》参加2000瓷的精神一从宋代至今国际陶艺作品交流展。3月作品《漯》获瓷都景德镇 巾帼杯陶瓷艺术作品大赛三等奖。 2000年1月作品《秋山夕照》被上海香格里拉画廊收藏 1999年10月作品《意在形中》获庆祝建国50周年全国陶瓷名人优秀作品展优秀奖 1999年10月作品《痕》获江西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奖赛三等奖 张婧婧作品力图探寻景德镇的民问青花与现代陶艺的契合点,把中国传统的民问青花的抽象意味与现代陶艺的创作理念相结合,发掘个性化的创作手法。作品造型首先突破了景德镇传统以"圆"为基础约有限数理空间,使现代青花装饰载体的空间得到巨大的开放,形成丰富多彩而又极具个性的形体语言。装饰风格是建立在景德镇传统民间青花的率真、质朴、凝练、洒脱的美学内涵,浓郁的乡土气息之上。以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形成不重细节,取其大;不重形似,只重神似的艺术风格。在吸收民问青花之精华的同时,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之路。 作品欣赏编辑本段回目录 无相
-
南宋青白瓷瓜形茶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南宋青白瓷瓜形茶壶 青白瓷瓜形壶是南宋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瓷又称影青,在清末民国初期一些书上,又被称之为:“映青”、“隐青”等。 这件壶的造型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与北方定窑生产的白瓷壶相近似。釉色白中泛青,透明度高,器物釉面呈浅淡青色和白色相间的优雅色调。瓷胎洁白,清淡优雅,莹缜如玉。壶的通高为24.6厘米,现藏于日本国光美术馆。它是宋代主要的盛茶水或其他饮料的用器。 景德镇在秦代为九江郡番县领辖,汉属豫章郡波阳县,东晋设新平县,归新平县管辖,唐代天宝元年以“溪水时常泛滥,居民伐木为梁”,更名浮梁,以后归浮梁管辖。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叹。浮梁的茶叶,在唐代就已很出名。而茶叶的出名,又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 宋代是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南宋以后,景德镇匠师吸收了北方定窑烧造白瓷的优秀技艺,利用当地的优质原料,烧造出的瓷器有“假玉器”之称,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喜爱,宋青白瓷瓜形壶就是其中之一。
-
王钢-市高级陶瓷美术师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王钢简介 • 作品一览 王钢简介 王钢,生于1983年,江西景德镇人,大专学历。高级陶瓷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传统山水画及现代山水画,兼工人物,花鸟,走兽等,作品兼工带写,在描绘传统山水画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现代山水画中通过墨与色的结合以及独有的技艺手法,作品生活现代气息浓厚,构图饱满,光影自然,朴实,融国画山水皴,擦,点,染等技法于一炉,一枝一叶,一山一水,清晰明快,栩栩如生。同时又具有油画实景之效果,但较之油画更加细腻,表现更加丰富。作品在各类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奖。 《云林清幽响泉声》瓷瓶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收藏。 《峰高流泉清》瓷板获江西省迎奥运中青年陶瓷艺术大赛铜奖。 《溪山人家》瓷板获香港首届紫荆花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优秀奖。 《烟湖碧荷秀》瓷瓶获中华传统精品艺术大赛江西选拔赛铜奖,并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山乡春早》瓷瓶获江西省景德镇第六届陶瓷艺术百花奖三等奖。 《千峰云海》获景德镇第五届陶瓷艺术百花奖优秀奖。 作品一览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了了亭名瓷在线。 《溪山访友》 150件 高:41CM,宽:22.5CM 《溪山峰影》 3尺6 长:114CM,宽:57CM
-
南宋黑釉油滴天目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南宋黑釉油滴天目茶碗 宋时茶碗又称茶盏,以福建建安建窑烧制的黑釉瓷茶碗最负盛名。在宋代茶崇龙凤饼茶,具尚黑釉建盏,两者相配,成了佳茗择美具的代名词。现存世的黑釉油滴盏,为束口、深腹、卷足、盏面的珍珠斑点,透过泛光的釉彩,犹如天空闪闪发光的繁星,显得美不可言。这件建盏,口径为12.8厘米,属南宋制品,距今已有700—800年的历史。 建盏,由于配方独特,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窑变,会显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其中最珍贵的是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这些茶盏分别称之为兔毫盏、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 在日本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来浙江天目山学佛的日僧,回国时带去一批建盏,因取自天目山,故称“天目茶碗”,其中还有三件日曜盏,现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等地,被誉为“天下第一”珍品。同时被带去的还有油滴盏,同样被当作“国宝”珍藏。1962年,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在福建建阳审视和鉴赏建窑生产的茶盏后,称建盏是“独具中国的民族风格和东方的艺术色彩”,建盏为中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
方毅-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方毅 简介 方毅 简介 方毅1975年生,江西乐平人。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欧阳洵书法研究会会员。方毅自幼喜爱书法,真、草、篆、隶、行五体皆善。尤擅楷书,后又迷上中国的传统水墨画。十多年来,苦心学习,从未问断,在书法表现上追求古朴、典雅的风格,在绘画的实践中以柔、泼等画法与点、线、面并用或工或写备具特色。于2002年到南昌参加了江西省首届书法高级培训班,同时报读中国书法家协会函授培训--研修班,师从刘恒。1999年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1999年\"欧阳徇书法艺术学会\"、\"醴泉铭杯\"三等奖2002年第六届\"江西省书法篓刻展\"入展2002年\"雕花人物\"在\"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中获优秀奖2003年第三届\"江西省中青年书法纂刻展\"优秀奖其作品远销北京、上海、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各地区及国家。深受书画届人士与收藏家的好评。
-
宋青白瓷狮子钮盖茶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宋青白瓷狮子钮盖茶壶 青白瓷狮子钮盖茶壶是宋代江西景德镇窑烧造的。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产品,古文献中有“饶玉”之称。这件壶的通高为19.7厘米,釉色白中带青,晶莹碧透,玻璃质强。壶的造型别致,钮盖上的盖顶捏塑了一只狮子形钮,使壶更有生气。 壶,在宋代一般作为饮料盛具的通称,不仅作饮茶用器具,也作饮酒器具用。“饮”这个词,中国古代就是指茶水和酒。宋代的饮茶方法,与明代以后的饮茶方法不同,明人用壶沏泡茶水饮用,而宋人把壶多作为盛放已制好的茶水或装沸水用。宋代瓷壶的造型大都仿金属器的特征,壶体一般都较高而瘦。宋代景德镇产的青白瓷茶壶也保持了这个特点。
-
魏文婷-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魏文婷 简介 魏文婷 简介 魏文婷1976年生,江西南昌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设计专业。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花鸟人物、工笔彩绘,尤精于色釉刻花。作品构图精炼,色彩雅致,装饰手法别具风格,深受各界人士青睐。2002年9月,其作品《树之灵系列陶瓷》荣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2002(杭州)国际民问手工艺品展览"金奖。同年10月,陶艺碗《碧幽》荣获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朝霞杯》青年精英陶艺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古韵系列陶艺《瑞鹤祥云》获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 "最佳工艺奖"。2003年5月,《神怡》茶具荣获首届 "香江杯"精品陶瓷大奖赛铜奖。
-
宋浅青釉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宋浅青釉茶碗 宋龙泉窑青釉茶碗,形如斗笠,釉色浅青,釉层肥厚。装饰上无刻花等多余艺术处理手法,它利用釉层肥厚如玉类脂,使釉面的冰裂线纹变得特别鲜明。茶碗胎色灰白,胎体底厚壁薄。 宋代生产青釉瓷茶碗的龙泉窑窑场在今浙江龙泉金村一带。因受瓯窑影响,在质地、釉色等方面与瓯窑的产品相似。这件宋代龙泉金村产的青釉茶碗,通体施浅青釉,胎釉风格与温州西山等瓯窑的产品极其相似,很可能是温州人去龙泉定烧的瓯窑风格的青釉产品。 龙泉产的青釉瓷茶具,在宋代通过海上的丝绸、瓷器之路,大量销往国内外的很多地区。宋代,南方社会秩序安定,瓷器制品发展迅速,水路交通畅通,为瓷器生产的扩大创造了条件。宋代盛行的饮茶之风,使龙泉窑的茶具生产数量激增。从历史遗物上看,龙泉生产的饮用器具,是青瓷产品的重要品种之一。宋代龙泉窑的茶具产品,在吸收附近地区瓷窑产品特点的同时,有着自身的特色。龙泉窑不仅吸收了瓯窑的工艺技术特色,还吸收了南宋官窑先进的工艺技术特色,以及婺州窑和建窑的黑釉茶盏烧造工艺特色等。
-
陈箐-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陈箐 简介 陈箐 简介 陈箐1976年出生,江西星子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其自幼受名家指教,擅画花鸟人物,形成简洁清新,构图新颖,格调素雅秀丽的艺术风格。个人艺术传略编入《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作品集》,作品曾多次在国内陶瓷艺术展评中获奖,并被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地区收藏
-
北宋白瓷牡丹纹葫芦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北宋白瓷牡丹纹葫芦壶 白瓷葫芦壶,是宋代定窑的制品。壶身呈葫芦状,阳刻牡丹缠枝纹装饰。纹样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粗犷有力。线条粗细流畅,牡丹纹力求对称。壶体分为两部分,壶流放在下部,手柄呈环形连结上下,使两部分成为一葫芦整体。壶高24.0厘米,壶嘴略残。 葫芦与中国先民有亲密关系,史前文化中,河姆渡遗址里就曾发现古代葫芦的遗骸。先民把葫芦作为食物、生活器具。陶器出现前,原始先民就使用葫芦做天然容器。《诗经·绵》里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这里的瓜是“瓠”,就是葫芦。葫芦作为器具的原型,在中国古代陶瓷器皿中一直在沿用。 宋代的定窑是在唐代曲阳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唐代邢州窑白瓷制作的工艺特征,并有自己的特色,成为宋代五大名瓷的出产地。唐代邢州窑的白瓷,重胎质釉色,不重纹饰;而宋代定窑中很多产品,既重视胎釉色质,又重视装饰,一直深得宋代统治阶层的重视。据史料,北宋中晚期,官府曾从定窑选择了一部分优秀匠师,为官府烧造宫廷用器。这件宋代白瓷牡丹纹葫芦壶是定窑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件宋代标准型饮具,而奇特的造型,富有寓意的装饰,还能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
邹利顺-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邹利顺 简介 邹利顺 简介 邹利顺1978年出生,江西都昌人,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系景德镇市美协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擅长陶瓷彩绘,釉下综合装饰,以及青花分水,半刀泥。陶艺作品曾获江西民问文艺家协会陶瓷艺术作品展三等奖。陶瓷作品入选江西省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首届陶瓷艺术展览,并入编《江西省首届陶咨艺术展作品集儿作品刊登于《景德镇日报》,"珠光露气"、"凝望"、荷香"入编于《景德镇中青年陶艺家作品博览》、《千年瓷韵八《景德镇中青年陶艺家优秀作品选》。
-
北宋白瓷瓜形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北宋白瓷瓜形壶 白瓷瓜形壶,为北宋时期河北定窑烧造。通高25.3厘米,现藏于日本国出光美术馆。 这件白瓷瓜形壶,胎质坚致细腻,胎薄而轻,胎色洁白,釉面白中有釉渍釉点,也许是烧造缺陷所致,也许是定窑匠师有意以此渍点装饰壶身;壶腹印压成八条平行线,使之成为瓜菱状;手柄与壶口平行,柄上端制一小系眼便于壶盖用绳与柄连结,以免壶盖落地破碎。这种设计,既实用,又丰富了手柄造型,壶嘴瘦小,颈细而流长,整体造型,典雅秀美。 宋代“斗茶”用茶壶,关键在壶嘴,嘴出水时要有力,落水要准,为此壶嘴的出水口要圆而小,以求出水时呈抛物线形,流出来的水富含线条美,又不易破坏“斗茶”时的茶面。宋代的茶壶是中国历代茶壶中最有特点的,茶壶一般不大,以出水合适为宜。宋代茶壶的造型基本都是壶腹较大,颈细而流长。宋徽宗赵佶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说: “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宋代壶的样式,瓷器壶大都模仿金、银、铜、锡、铝等金属材料制品的造型,长壶流,长圆腹,曲柄,高颈,小口,加盖,模样与今天壶体相近,只是由于仿金属器,看上去比历代茶壶都要精神。
-
余翔-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翔 简介 余翔 简介 余翔字忠鸿,1978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14岁随父亲余小明先生学习陶瓷艺术, 后经陶瓷美术家王云泉先生指点,专攻山水。1998年曾在广东潮州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工作,作品深受海内外客商喜爱。十余年来,潜心对瓷绘技法,勤研精习,在陶瓷艺术设计和创作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美,作品初步形成个人特色是一位实力较强、风格独特的陶瓷艺术工作者。作品入编《景德镇陶瓷百期珍藏版》。
-
北宋青瓷刻花纹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北宋青瓷刻花纹壶 青瓷刻花纹壶,为北宋时著名瓷窑耀州窑烧造。壶高为18.7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装手柄,并制一狮子形流,狮子口就是流口。装饰上,花纹刻法刚劲有力,深浅分明,线条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通体施青釉,青中泛黄。花纹刻线处,釉色深沉,釉层较厚。胎体白中略带灰黄色,露胎处呈酱黄色。 北宋时是耀州窑的黄金时代,其突出成就是所制器物具有精致的花纹装饰。耀州窑的花纹图案刻划,以模印、刻划相间,刀法明快,圆活犀利,刀味很强,刀痕有斜度、力度为其特色。耀州窑瓷器上的装饰与同时期的北方定窑不同,喜欢用各种缠枝、折枝花卉纹样。耀州窑瓷器质地精美,曾成为宋代陕西耀州地区向朝廷进贡的常年贡器。 这件北宋耀州窑沏茶、饮茶用具,是壶中精品之一,很有收藏价值。
-
梁音-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梁音 简介 梁音 简介 梁音1978年出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陶瓷美术设计专业。工艺美术师、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多年来,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传统与现代相融。尤其在花鸟系列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其主要艺术成就有,粉彩作品《千禧燕》被中国现代陶瓷博物馆收藏、高温色釉作品《归》现在高岭陶艺学会展厅展出、国画《双鸣图大猫》在 "世纪之光"和 "新千年妇女"画展中展出,作品《水乡》《东坡夜咏》《轮》在《陶瓷信息市场》报上刊登发表,多件作品入选参加台湾举办 "景德镇千年纪念一走过千年窑火"活动,在京成功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展出期间,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程允贤将军的赞誉并欣然题字,合影留念。其人其作被载入《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博览》及《景德镇陶瓷》《大师点评:当代瓷都中青年陶瓷艺术》。
-
北宋牙白刻花莲花茶盏、托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北宋牙白刻花莲花茶盏、托 牙白刻花莲花盏、托,是北宋定窑早期产品,也是定窑的代表作品,很有收藏价值。 这件盏、托,口径为11.8厘米,盘径为18.9厘米,用白瓷烧制而成。在器身上,采用刻花装饰,花纹为莲花。一般认为,定窑的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花纹有莲花、缠枝、塘荷、牡丹、萱草、水波,以及游鱼、龙、凤、鸳鸯等纹饰。根据现存世的定窑实物器具分析,早期作品多采用刻花、划花、装饰,花纹亦渐增多,所以,从装饰和花纹来看,这件盏、托可能是北宋早期的定窑茶具产品。 另外,人们不难发现这件茶盏的口沿,露有胎骨,成为毛口,俗称芒口。其实,这是定窑工匠们为适应生产所需,发明了覆烧工艺的结果。覆烧,就是烧制时将盏、盘等器物倒过来,使口部向下。而每件器物间,在口沿部分用未经焙烧的耐火泥作成支圈间隔,层层相叠,故称覆烧。其优点是节省空间,产量增加;又能充分利用热能,节约燃料;还可使器物烧制时受热和收缩均匀;同时,能使器物底部满釉,增加美感。至于芒口的缺陷,定窑的匠师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既弥补覆烧带来的不足,又增加了美观,显得更加豪华尊贵。
-
余亚平-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余亚平 简介 • 作品欣赏 余亚平 简介 余亚平1981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江西都昌县人。工艺美术师。 余亚平自幼酷爱陶瓷绘画艺术,特别是对清代宫庭御制瓷精美、高贵的艺术工艺如痴如醉。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博物馆,认真吸取了古今行家之所长,潜心研习。深悟陶瓷装饰的要领,做仿古瓷能乱其真,傲工艺瓷能脱其俗。其作品深受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北京、上诲、广州等地区收藏家和工艺品爱好者的青睐和收藏。 作品欣赏编辑本段回目录 锦上添花桃李夜宴
-
北宋青瓷刻花茶碗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北宋青瓷刻花茶碗 宋青瓷刻花茶碗,为临汝窑产品,胎体灰白,釉色青中泛黄绿,釉层较厚。装饰采用刻花,刀法粗细相间,刀味流畅活泼。碗的造型是口沿微内撇,底小腹直或斗笠形,仪态适度。 临汝窑因窑场建在河南省临汝县而得名。瓷釉风格分为几种,有耀州窑风格和均窑风格等。这件茶碗釉色发色接近于耀州窑瓷釉风格。宋代著名瓷窑汝窑的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与临汝窑的所在地,宋代都属汝州连地。汝窑的传世器极少,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而临汝窑的器具,虽不是近尤难得,但刻花纹饰、釉色如此件茶碗者,也较少见。 临汝窑窑址在临汝县严和店一带,是著名的民间青瓷窑场。临汝窑始烧于北宋中期,盛于北宋后期,金代衰落。临汝窑的青瓷产品,除刻花装饰外,还有光素没有任何装饰和印花的产品。临汝窑的刻花瓷器除这件茶碗上的牡丹花纹外,还有菊花纹等著名纹饰。刻花纹时,花叶较小,布局排列左右对称,花叶交叉。临汝窑特殊风格的纹样有海水纹,海水的布局常为圆圈组成多层波浪,中心有花或田螺纹。临汝窑瓷器一般胎体较厚,斗笠碗的重比同时期的定窑或其它一些名窑的产品要重。这件宋刻花茶碗,就是临汝窑的代表之作,实为难得。
-
刘静薇-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刘静薇 简介 • 作品欣赏 刘静薇 简介 刘静薇1985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2002年毕业于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系景德镇著名陶瓷艺术家余海龙外孙女。受家庭影响,从小酷爱陶瓷美术,在外祖父的悉心指墩下,开始研习陶瓷花鸟、草虫、走兽画。数年如一日,勤耕不辍、手慕心追,打下扎实的功底。 近年来,静薇追随外祖父余海龙左右,勤于陶瓷花鸟画创作,在继承景德镇传统陶瓷花鸟精华的同时,注重创新。长有佳作出现,其花鸟、草虫、走兽画作品,注重构图上的形式美慰,且用线讲究,笔法严谨,色彩淡雅,具有自然朴实之风,很有发展前途。其作品受到陶瓷客商的青味。 作品欣赏编辑本段回目录 刘静薇刘静薇
-
北宋青瓷浮雕莲瓣纹茶碗、托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北宋青瓷浮雕莲瓣纹茶碗、托 青瓷浮雕莲辨纹茶碗、托,1957年在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塔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用毛竹书写的“建隆二年”字铭佛经箱;碗与托总高13.0厘米,造型及釉色均属上乘之作,釉色晶莹,是当时为建塔基时定烧的施舍饮茶器具。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建隆二年,即公元962年。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公元978年,吴越国钱氏降宋。这就是说,青瓷浮雕莲瓣纹茶碗、托是北宋初期五代十国末期由吴越国烧造的。此时,正是吴越国小朝廷朝不保夕,惴惴不安之时,吴越国钱氏王朝用余姚上林湖一带烧造的越窑青瓷对宋朝贡奉不绝,《宋史》、《中国陶瓷史》等书都有记载。 这件青瓷浮雕莲瓣纹茶碗、托,在造型、装饰上都没有摆脱唐、五代的影响。由于改朝换代,社会变动,虽釉色不及唐、五代时期,但莲瓣纹已由唐、五代时凹线纹变成凸线浮雕纹;在青瓷的制作手法上,采用刻、划、镂、雕、堆等多种方法,使莲瓣塑得饱满、细腻、得体。碗的口径近于圆筒状,碗的斜腹较深。托座造型呈莲蓬状,与碗配套。 青瓷碗壁饰有莲瓣纹,青瓷托底部装饰莲花状,托顶饰莲蓬纹,通体施青釉。北宋青瓷浮雕莲瓣纹茶碗、托仍可看到唐、五代越窑青瓷“千峰翠色”的痕迹。
-
陈双华-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陈双华 简介 陈双华 简介 陈双华女,1974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馆员。200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供职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受父亲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从小就酷爱艺术,非常热爱陶瓷艺术及电脑美术设计。2000年国画作品“一方水土”人选景德镇市“世纪之光”大型画展,陶艺作品人选江西省第二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人选“青春杯”陶瓷大奖赛,入选中国西部陶艺展并获优秀奖。独立创作完成书籍《陶瓷釉料配方600例》、《陶瓷液压压砖机》、《陶瓷信息检索》等书籍的封面设计。设计制作了不少陶瓷网站或网页,如《中国陶瓷信息资源网》、《景德镇陶瓷学院图书馆》、《陶瓷材料与工程研讨会》、《大千色釉》等,并指导了不少陶瓷企业网站的设计工作。设计光盘封面有《国外陶瓷美术作品集》、《国外生活瓷图片集》、《陶瓷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筑卫生陶瓷》、《电子图书》等。论文“浅论Inter-net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其资源建设与保护”在全国轻工院校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在《陶瓷学报》杂志上发表。 在陶瓷作品创作中,主要以青花及釉上新彩为主。作品多以花鸟、山水为主,重工重彩、色泽绚丽、装饰性强。
-
五代青瓷执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五代青瓷执壶 五代青瓷执壶,为越窑制品,通高为19.7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越窑,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制品的造型和装饰受到唐代的强烈影响,但也逐渐开始有了新的风格。执壶的嘴开始增长,容量较大,腹部做成瓜形,壶身多为椭圆形,手柄加长,柄下端粘贴于腹中部,柄孔宽大,柄、流长而弯曲,整个执壶器身一改唐代造型的浑圆、饱满,式样比唐代秀气。器身一般压成六瓣凹痕,着力于造型的优美,且注重青瓷釉色,所以,这件执壶是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中一件难得的精品。 从执壶造型、装饰来看已逐渐由大唐风格向宋代器形转变,表明此壶是五代晚期的越窑产品。越窑在唐时处于烧造青瓷的颠峰期,唐代青釉色泽鲜明,浑厚滋润,如冰似玉,深得文人赞美。自五代到宋早期的百余年间,越窑虽已开始衰落,但仍受到重视,其产品被充作贡品而载入史册。这件五代越窑青瓷执壶,仍不失为古茶具中深具收藏价值的精品。
-
陈盛榆-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陈盛榆 简介 陈盛榆 简介 陈盛榆男,1965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作品多次人选国内外艺术作品展,并被陶瓷艺术爱好者。收藏家收藏,擅长粉彩山水、走昏,题材传统,装饰性强,个性鲜明。
-
五代青瓷鹦鹉纹提梁壶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五代青瓷鹦鹉纹提梁壶 青瓷鹦鹉纹提梁壶,通高14.6厘米,器身和口流略残,是五代越窑制品。胎质呈浅灰色,器型规整,胎器薄,施釉处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壶腹刻鹦鹉纹,从刻划纹样,造型特点来看,仍不失有大唐遗风。 这件提梁壶,腹为圆球状,宽大、方便,造型庄重,技艺高超。肩部两侧各设方形提梁孔座,形纽间镂轴孔,是美观实用的饮茶用器。鹦鹉刻划纹,线条简洁。我们常见的五代越窑青瓷器物,繁缛的刻划纹样很少见;青瓷的特色是致力于造型上的秀美和青釉的色泽特征。 从唐代起,越窑青瓷作为茶具、酒具、乐器等使用。五代时,越窑青瓷器从使用范围,到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沿袭着晚唐遗风。但在装饰上有别于唐代的“雍容华贵”,取而代之的精巧秀致,整体空间开阔,少见多余的堆砌,简练有力,浑厚大方,比较朴素。这一特征,人们不难从这件提梁壶上找到根据。
-
陈益民-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陈益民 简介 陈益民 简介 陈益民艺名:艺人,男,1978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都昌县。1994年从事陶瓷工笔绘画,曾在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进修,后创办“益民阁”工艺美术创作室。擅长陶瓷釉上图案、翎毛等。作品清新、典雅、自然,创作设计的作品,如“龙穿”、“杂花”、“鲤鱼跳龙门”等系列高档陈设瓷受到业内专家的称赞。
-
唐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盏、托
Categories: 陶瓷文库
唐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盏、托 这件茶盏、托,为陕西法门寺塔基出土的唐代茶具之一,属饮茶器具,已有1100年以上历史。它通体一色,为淡黄绿色,有光亮透明感,装饰未见笔墨。茶盏侈口,腹壁斜收,圈足低矮。茶托口径稍大于茶盏,足圆盘状,中部下陷,正好与茶盏圈足相配,使茶盏稳定于茶托之上。茶托下部有高圈足,以便托盏饮茶。整体造型,原始质朴,给人以一种执著追求的印象。 琉璃,又称为玻璃,古人将它与珠玉、玛瑙、宝石之类同视为珍宝。在我国,陕西扶风及其周边地区,如宝鸡的西周虢国墓葬、周原墓葬,以及扶风的西周墓葬中,都曾出现过当时制作的琉璃装饰佩件,但琉璃制作发展缓慢。自秦汉,历两晋,至隋唐,琉璃制品主要依靠从西方传入。《魏略》中就记载有古罗马出产十色琉璃,实属高贵之物。盛唐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与中亚、西亚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璃璃制品不断传入中国。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56年),西域多次派人入唐,进奉琉璃物品等。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诗赞誉琉璃,诗曰:“有色同寒冰, 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由于唐人视琉璃制品为珍贵之物,唐僖宗将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盏、托等物供奉于法门寺地宫,也就可以理解了。但从整体上来看,该茶盏、托的琉璃制作技术尚比不上西亚一带,特别是质料略显混浊模糊,可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作品。它向后人表明,在我国唐代,琉璃茶具的制作已经起步了。
-
何筱勤-陶 瓷 艺 术 家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目录 • 何筱勤 简介 何筱勤 简介 何筱勤艺名:小小,女,原籍江西省丰城市。1962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1977年进景德镇雕塑瓷厂工作,随父何水根学习瓷雕艺术设计、制作。 作品“蟋蟀花筛”获1980年景德镇市艺佳作品赛一等奖,2.6尺“龙风船”获景德镇市第二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和全市青工作品一等奖;16寸“龙凤船”获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第二届“青春杯”大奖赛二等奖。1992年应日本高岛屋邀请,赴日本参加“第十一届大中国展”,并在现场作瓷雕艺术表演,博得全场专家高度评价。 在父亲严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不仅较好地继承了父亲的瓷雕技艺,而且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捏雕、圆雕见长。